《禮記、儒行篇》.2
儒者的行為表現
秋按:儒者講仁義道德、孝悌忠信,而我基督教徒,亦應有好行為、為主發光,讀了此篇,是否也應感發興起,不落人後呢:
憂思:
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解】儒者與今人同居,古人與古人討論;現代所做的,讓後世作為模範;如果時代不好,上面無人引介,下面無人推舉,讒諂之民可能會結黨來危害他,他的身可危,而志不可奪,就是危害到起居,也要伸張志氣,並且不忘百姓的痛苦。他的憂思就是這樣呢。
寬裕: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遊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解】儒者博學而沒有窮盡,篤行卻不疲倦;幽居卻不放蕩,上通天理並不困窮;守禮以和為貴,具有忠信之美,優遊在藝文之中,推舉賢人並包容群眾,犧牲方正與俗人親合。他的寬裕就是這樣呢。
舉賢援能: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解】儒者推舉熟識的賢人、不會辟開親近,推舉陌生的賢人、不會辟開怨仇,依事計功,推舉賢人讓他上進,不望他回報;只要君得志,對國家有利,不求自己的富貴。其推舉賢能就是這樣呢。
任舉: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解】儒者聽到善就互相告訴,看好事就互相指示;爵位就讓人先取,患難就爭著犧牲;與朋友長久相待,遙遠的人就邀請他來。其任用推舉就是這樣呢。
特立獨行: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解】儒者注重道德、潔身自愛,說了好話就隱藏,靜靜地改正國家,君主都不知道;重大的缺失、有耐心,又不急著一下改變;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就是借助別人的功績或力量);時代治理不馬虎,時代混亂不沮喪;同弗與,異弗非也(不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他的特立獨行就是這樣呢。
規為: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解】儒者可能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修身而崇尚寬裕,幫助別人堅強剛毅,博學來教導群眾;用文章砥厲節操;看分封國家就像錙銖(微細之物),不為臣不做官。其規畫行為就是這樣呢。
交友: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解】儒者結合同志,共營道術;快樂結,謙虛不厭;就是久不相見,聞流言也不相信;他的行為方正合義,朋友志向相同就前進,不相同退下。他的交友就是這樣呢。
尊讓: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解】溫良,是仁之本;敬慎,是仁之地;寬裕,是仁之作;遜接,是仁之能;禮節,是仁之貌也;言談,是仁之文;歌樂,是仁之和也;分散,是仁之施;儒有這些方面仁的好處之,尚且不敢說自己是仁呢。他的尊讓就是這樣呢。
今眾人之命儒也妄: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解】儒者不墮落於貧賤,不傲慢於富貴,不誘惑君王,不連累長上,不讓官吏憂愁,所以叫儒。現在眾人所稱的儒者都不對,儒反而被互相詬病。」
總結: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
「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解】孔子到住宅,哀公給他很好的招待,聽了這話,對孔子之言更加相信,對他的行為更加肯定,說:
「我一直到死,不敢開儒者的玩笑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