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押韻與換韻
訓詁學講話
「研六經以訓詁,括萬妙而為師。」
中國文字,分為四聲。最早時,只有二聲,就是長音和短音。長音是平聲,短音是入聲。以後,把短音後半部拉長,就是上聲;把長音當中突然停止,就是去聲。於是古音的聲調,有了平、上、去、四聲。
到了元朝時期,語音發生變化,我們稱之為「早期官話」,那時,入聲字沒有了,分派到其他的三聲。陽上聲的字,變成了去聲。這就叫做「陽上作去、入派三聲。」
於是新形成的四聲,也就是國音的樣子。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第一聲、第二聲都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都是仄聲。(古音平聲是平,上去入都是仄聲)
在詩詞韻文裡,平聲和仄聲的字,感覺是不同的。如能巧妙地搭配,就更能顯出聲韻之美,所以古典詩文,當然要講究平仄的規律。
其次,押韻。中國文字,分聲、韻兩部份。發聲的部份,叫聲;收音的部份,叫韻。聲是根據發聲時,氣流受阻礙的部份來決定的。韻就比較麻煩,包括了介音,就是「○」「ㄧ」「ㄨ」「ㄩ」。還有主要原因,就是a e i o u(日文的 阿、一、屋、ㄝ、嘔)。另外還有聲調。
什麼叫做押韻呢?就是兩字收一樣的韻。韻既然有那麼多的元素,需要求什麼呢?當然要求越少越容易,要求越多越麻煩。可是要求越多,也越有美感,這是一定的。這就是寬韻、窄韻之分。
最簡單的古典詩,大約只有四句,只要在雙數句(二、四)末尾一字押韻就行了。如第一句末尾也能押韻,那就更好。如果是八句(律詩)呢,那就是二、四、六、八句末一字押,就OK。如第一句末尾也能押韻,那就更好。
可是有一些長詩,也許幾十百句,押韻處太多了。能押的字,就是那麼多,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就是換韻。原來是押某一個韻,中途換另一個韻,而且可以無限制地換。因為有這樣的方便,再長的詩文也不怕了。而且因為換韻的關係,使詩句不再呆板,且更加活潑生動。
在詞裡,有些規定很嚴的,不但要押韻,而且平、上、去、入不能通押,可是也有通押的例子。還有,押韻的位置,也就是韻腳,不像律詩、絕句甚至古詩,那麼有規則,較為簡單。它有時是非常錯綜複雜的。主要原因是,它需要配樂。那,你就要細心檢查,努力體會,你就會發現我國詩文的音律之美,真是絕透了。
剛剛讀了一闕詞,很有意思,在此與諸位分享:
張孝祥〈西江月〉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1,東風吹我過湖船2,楊柳絲絲拂面3。
世路如今已慣4,此心到處悠然5,寒光亭下水如天6,飛起沙鷗一片7。
年1,船2,平聲;
面3,慣4,仄聲。
然5,天6,平聲;
片7,仄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