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 陽光普照.
再過幾天, 我又要離開故鄉, 回多倫多生活.
突然想吃海鮮粥, 不是廣東粥, 是台灣清淡的稀飯.
和朋友溝通很久, 才確定我想吃的叫"鹹粥"
網路介紹這家很有名, 但裏面擁擠不堪,
衞生清潔要加強, 我吃不到記憶中的美味.
沒吃飽 , 再到隔壁吃切仔麵, 這店舖乾淨些.
但是等了二十幾分鐘, 吃到的菜餚都讓人失望.
童年父愛的回憶, 停留在這條巷子口的鹹粥切仔麵裏,
星期六上課半天, 爸爸就會帶我去吃午飯,
湯麵上的兩片薄肉, 讓人珍惜滿足,
總要留到麵吃完, 才慢慢的細咬肉片, 咀嚼幸福.
打電話回家問爸爸, 他的店舖是廣州街幾號?
舊店改成賣工藝品, 隔壁仍是理髮店, 換兒子經營.
對面的樓宇變成古蹟, 記得三角窗是中視攝影,
當年婚紗攝影的先鋒, 我的結婚照就是在那裡完成.
那天碰巧艋舺電影在這裡辦宣傳, 也快過年了,
許多人排隊等春聯, 幾位書法家忙著揮春, 免費贈送.
還有許多職業攝影師, 幫模特兒搶拍美麗鏡頭.
這是後面庭院, 有些學生在素描, 高牆後是老松國小,
我在牆後的校舍度過六年小學時光.
原本是矮矮土牆, 某位同學的家就在這裡,
放學後, 老師借用她家的"半樓ㄚ" , 給我們補習.
克難的環境, 夏天時像蒸籠, 每個月還要繳七十元.
在這裡逛了將近兩小時, 相機快沒電, 很多照片不翼而飛?
只剩下三輪車和吹薩克司風的先生, 其實還有剪影和算命攤.
年初一早上, 大家穿新衣, 必定去龍山寺拜拜求福,
聯考前一晚, 媽媽也必定帶兒女去拜文昌君求功名.
那天走進去, 很快逛一圈出來, 龍山寺變小了!
我在萬華出生長大, 結婚後第三年, 娘家才搬離.
據說是弟弟抱怨, 一搬就搬到仁愛路的高級住宅區.
因為萬華有名的華西街寶斗里, 讓我們受到些異樣的眼光.
父母也知四周環境複雜, 但無力效法孟母三遷,
孩子放學後, 就通通關在家裏, 乖乖用功讀書,
所以我們家在那一區是模範家庭, 有三個孩子考上台大.
龍山寺對面商場重建過, 現在又改成捷運站,
看到"寶島鐘錶"還在, 有些安慰, 像看到故人,
考上中山女高, 爸爸送我一隻手錶, 就是在這裡買的.
想念爸爸的愛, 早知道就不結婚, 讓他疼一輩子.
再往前走, 左邊看到仁濟醫院, 還是老樣子,
小時候覺得那是真正的醫院, 不是一般小診所,
是有錢人才住得起的.
"龍都刨冰" 搬到這兒來了, 滿懷希望吃了"八寶冰"
卻再度被打擊, 我是否老了? 味覺失靈 ?
很快就走到龍山國小, 街道狹窄, 路程縮短.
過十字路口, 找不到巷子, 這條不是; 那條也不是.
想很久, 不斷揣測才找到舊居, 地址更改了.
完全不是記憶裏的家, 我的故鄉 - 艋舺, 怎麼變小了?
恰恰 2010. 03. 21 ( 離鄉二十三年 景物全非 )
後記 : 跟妹妹nomore借照片 ( 周記鹹粥 紅燒肉 )
舊居以前有紅色木門和院子, 二樓有陽台, 現在全裝上鐵窗鐵門.
![]() 電小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91樓.2010/11/18 08:24我住過東園街
所以那時逛街,購物都到艋舺。第一次吃沙茶火鍋,就是在龍山寺對面那個市集。現在每次回台,還是喜歡去西昌街夜市。我家大兒子有個摩門教老婆,每次回台還是喜歡去龍山寺拜拜求平安, - 90樓. 西勞候2010/10/20 23:57家鄉味
懷念哦
那種清淡甘甜
只有遊子才有的感受
- 89樓. 奇斯////////2010/10/08 13:30萬華後驛
我們住萬華後驛那裏,念雙園國小及雙園國中,前驛的商店是"上街"購物的地方.
遠足時才吃得到的二和珍或不二家野餐蛋糕,跟媽媽上三水街巿場吃的米糕糜,還有龍山商場那加有花生粉的砢仔煎, 都教人難忘.
國中時有多位同學住華西街,常聽他們描述小姐戲弄他們:"嘿!目鏡ㄟ,進來補習喔!"等類的笑話,推算我和恰恰小姐年紀應是相近,說不定我們還曾在萬華那裏的某個角落碰過面呢?
引用文章遠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
Keith
奇斯與你分享:
哇 碰到同鄉的
對 三水街市場 拜拜時最愛跟媽媽去採購
龍山商場主要是 沽衣店 賣舊衣舊貨
還有龍都刨冰 蚵仔煎 碗糕 ................
不二家蛋糕 我幾乎忘了
我們家在龍山國小 華江橋旁
咱們年紀大概差不多 謝謝來訪 今天才看到這個回應
恰恰 於 2010/10/21 05:18回覆 - 88樓. 小米媽媽2010/07/13 13:11我的故鄉也是艋舺耶!
恰恰,沒想到你也是艋舺人!
我也是在艋舺出生長大一直住到結婚才離開的.
也好幾年沒回去了.看相片,艋舺變好多哦,都不是記憶中的樣子了~
- 87樓. 汪洋(筆名)2010/06/26 11:20另外
我是住北萬華..以前龍山區跟城中區交界處..是龍山區 - 86樓. 汪洋(筆名)2010/06/26 11:09是阿
一直都住萬華..看妳文的照片..心裡有點說不出的滋味
平常的風景..常去吃的粥店..恩..怎說?
小地方啦~~噗...
(前一陣子..看到萬華區公所戶政人口統計..19萬多吧!!比楊梅小嚕..)
- 85樓. 汪洋(筆名)2010/06/26 09:46家鄉
我唸西門國小~我母親及阿姨舅舅們都是這邊人~如今剩我們這一支一直留在這..
^^
- 84樓. YDaS2010/05/27 22:43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記憶都是唯一的
動力若來自於感恩的心,那種雄壯的愉悅是無可阻擋的!
YDaS剛剛看 耀星 的新文 哭了起來
我這篇文最後的動畫圖和音樂
是 blue moon blue 親自製作 送給我的
我們在網上認識 永遠也見不了面
因爲她在五月二十六日病逝
兩年前我的簽書會 她送來好美的花
偶爾捎來幾個動畫圖和音樂 她是個好貼心的人
怎麼如此年輕就離開了呢 ?
在遠方的恰恰祈禱 一路好走 我的好友
恰恰 於 2010/05/30 07:27回覆 - 83樓. YDaS2010/05/27 00:05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看到你的麵,真是令人側目!怎會是這樣!或許逐漸沒落的西門町連帶的也影響了萬華;我們這邊的日本拉麵還不錯喔!
這網路流通的時代,台灣各地的變化都很大;應該說出國三年後返台,若下了省道,就可能不太認得路了. 因為太多快速道路,捷運,機場快線,....交錯混雜.
住家附近的店,能撐五年就可算老店;景氣循環下,開了又倒,倒了又有人開張.尤其是餐飲店,在各種連鎖店的夾攻下,很難有像20年前的小館能父子相傳繼續下去;求新求變,不斷的推出新口味,重新裝潢是多數店的生存要素.因外食族也是不斷的在找尋特殊口味的新餐廳.
能累積完整的記憶是美好可貴的,不過可能不需回頭深入的探求;重新發現新的美好,才會是延續動力與與趣味的所在.
YDaS - 82樓. 媽咪小妹2010/05/14 01:00missing - Taiwan
I miss everything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