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血路」的藥物,在坊間不少中藥材都以此宣稱神奇療效,但在西醫的立場,通血路的藥物其實就是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劑,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阿斯匹靈、普栓達和伯基等藥品。新竹一名八旬老翁小中風治療後,神經科醫師開了「通血管」的藥物,讓助聽器老翁覺得療效神奇,還要求醫師是否能當成保健藥品和家人一起服用!醫師則強調,藥物都有副作用,千萬不能隨便分享給家人服用。(彭清仁報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陳郁欣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口語俗稱的「通血路」藥物,其實就是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劑,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伯基、阿斯匹靈、保栓通、普栓達、可邁丁、艾利克等藥品。神經科醫師一般開這類藥品的適應症,是給曾經有缺血性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的病人。此外,心律不整的病人助聽器推薦若是算出風險指數過高,或是無症狀頸動脈直徑狹窄,也可能需要服用這種藥物。換言之,基本上中風過的病人,需要一輩子都服藥,至於服用的藥物種類,醫師會視病人缺血性中風與有無心律不整等其他疾病,依專業考量有不同的處方調整與藥物選擇。
助聽器(hearing aid)是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不良狀況的裝置,最早期的助聽器是耳筒,其構造與用法類似平常的漏斗。進入二十世紀,依據近似電話的原理,有人設計出電子式助聽器,其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麥克風(microphone),一是增波器或稱擴大器(amplifier),一是接收器(receiver),聲音由空氣振動而先經過麥克風,轉成電流,經過增波器放大後,傳進接收器,再把電流轉成聲波,使聽障者感應到聲音。1920年代,助聽器使用真空管,到了1950年代,為電晶體取代,1980年代,半導體晶片將助聽器的效能再進一步提昇。按照聲音傳導方式區分,助聽器分為空氣傳導式(air conductive)與頭骨傳導式(born-anchored)兩大類,大部分助聽器屬空氣傳導式,依其外型可大致再分成四種:1.口袋型,麥克風及增波器製作於一香煙盒大小的單元內,可置入口袋,以電線連接著插於耳道之接收器;2.耳掛型,將所有組件製作成一小型彎曲的單元,可掛於耳後,並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3.眼鏡型,將所有組件置入較粗厚的特製眼鏡架內,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4.耳道型,根據配戴者的耳道塑模,將所有組件置入一微小的單元內,可完全插於耳道中。
如果病人誤以為「通血路」的藥很好而「呷好道相報」或擅自調藥,自己當醫師或是與家人朋友一起當成保健藥品服用,則萬萬不可。因為所有藥物除了適應症之外,也有副作用。抗凝血藥物的作用雖是「通血路」,但是副作用是容易出血,例如牙齦、腸胃道、泌尿道,甚至是大腦都有可能,如果使用不慎對健康會有重大危害,因此千萬不可與人共享藥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