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原來也可以這樣
2015/12/28 14:24
瀏覽14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站在蔣巷的土地上,我真有點浮想聯翩:一片低窪貧瘠的土地,可以翻滾起豐收的稻菽千重浪,一位平凡質樸的老人,可以帶領群眾描繪出富庶的江南魚米鄉,宛如天方夜譚的故事竟然在這裏夢想成真。
就像以前每次來蔣巷村一樣,常德盛書記安排我們先看看村裏的全貌。熟悉常書記的人都知道,他信奉的是一個“實”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得花好稻好,還不如讓人家實地走一趟。坐在遊覽車上緩緩前行,任由微風拂煦,飽覽宜人景色,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那相繼撲入眼簾的花園別墅,老年公寓,果林田園,曲廊風荷,使我想起了早些年前來蔣巷時,常書記領著我們在坎坷的田埂上步行參觀的情景,不過他當時揮手講解的是藍圖,而今天這些都已經成為了現實,蔣巷村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得不令人為之矚目,為之感慨:這美不勝收的花園難道就是農村嗎?這貌不驚人的老頭真有這能耐嗎?農村,原來也可以這樣美。
其實,聽過常書記的介紹就一切都明白了,蔣巷村的昨天可不是這樣的。這裏是一片水塘密佈的低窪地,水災害長年不斷,血吸蟲施虐橫行,即使解放後農民翻身做了主人,這裏也還是比較貧困的地區,遇到天災人禍,常常需要政府的救濟和扶助。是常書記不負黨的囑託和人民的期望,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帶領全村人民發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改”的精神,摸索出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的發展思路,平整土地治水患,辦好企業增實力,拓展旅遊抓後勁,造福於民促和諧,歷時40年,實現了改天換地、富民強村的大目標。常德盛這個領頭人也走過了青年、壯年的人生歷程,而成為一個白髮蒼顏的老者,他為之自豪的是蔣巷村脫貧致富了,不是少數幾個人,而是包含男女老少的全村人,用現在時興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了共同富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持續8年超過2萬美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93萬元;全村186戶人家,800口人,全部住進了舒適漂亮的農民別墅區,居住區綠化覆蓋率超過50%;汽車和各種家電早已進入村民家庭,公益設施配套齊全,村民們自豪地形容蔣巷村:“學校象花園、工廠象公園、村前宅後象果園、全村象個天然大公園”。作為村裏的帶頭人,群眾的貼心人,常書記功不可沒,所以被前來視察工作的溫家寶總理評價為“最能理解中央精神的基層領導人”。
我來蔣巷村的次數不算少,每次來都會有新的感受,但是有一種感覺久久地在縈繞在我的心頭。在蔣巷村天翻地覆展新顏的背後,有一種本質的東西沒有變,那就是常德盛書記的作風——憨厚、務實、真誠、親和。打量他的外貌,沒有絲毫的變化,依然是極為平凡普通的農民;追蹤他的足印,沒有半點的走樣,堅守著深入基層一線的傳統;感受他的內心,充滿燦爛的陽光,揮發著讓人心潮澎湃的能量;聚焦他的臉龐,佈滿慈祥的微笑,蘊含著令人心悅誠服的魅力。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工作有多麼繁忙,常書記對來訪客人們的態度一如既往:一雙粗糙有力的大手緊緊地握住客人們的手掌,溫暖的掌心傳達著主人的誠意,一雙真誠明亮的眼睛對視著客人們的眼睛,親切的目光流露出主人的熱情。
現在的蔣巷村先後戴上了全國文明村、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生態村、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桂冠,現在的常書記,身上堆積著無數的榮譽,手中掌管著大量的財富,他可以建一座巍巍的金塔為自己歌功,可以買一輛豪華的“賓士”供自己代步,可以造一幢高檔的別墅讓自己安身,而且都可以歸結為工作需要,但是他沒有這樣做。想當年革命先輩浴血奮戰打天下,靠的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堅定信念,常書記帶領群眾創建新農村,靠的是把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他注重的是黨組織的形象,注重的是人民群眾的口碑,注重的是共同富裕的目標。所以我每次來到蔣巷,都能深切感受到常書記的人格魅力,他的目光透露著一清如水的真誠,他的掌心傳達著一如既往的熱情,他的大腦如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思考著全村的改革發展、民主管理、和諧穩定,他的坦率和淳樸,常常使已來過的人懷念,使剛來過的人留戀,甚至使沒來過的人嚮往。
臨走的時候,還是老規矩,常書記直送到大門口,與我們一一握手,親切話別,相約再會。我望著老書記的身影,心中油然浮起了一個想法: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等偉人們所勾勒並為之奮鬥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否就是蔣巷村現實的模樣?他們是否知道,有一位老人為他們的思想付出了畢生的力量,他們是否想到,農村竟然會比他們想像的還要美。
就像以前每次來蔣巷村一樣,常德盛書記安排我們先看看村裏的全貌。熟悉常書記的人都知道,他信奉的是一個“實”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得花好稻好,還不如讓人家實地走一趟。坐在遊覽車上緩緩前行,任由微風拂煦,飽覽宜人景色,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那相繼撲入眼簾的花園別墅,老年公寓,果林田園,曲廊風荷,使我想起了早些年前來蔣巷時,常書記領著我們在坎坷的田埂上步行參觀的情景,不過他當時揮手講解的是藍圖,而今天這些都已經成為了現實,蔣巷村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得不令人為之矚目,為之感慨:這美不勝收的花園難道就是農村嗎?這貌不驚人的老頭真有這能耐嗎?農村,原來也可以這樣美。
其實,聽過常書記的介紹就一切都明白了,蔣巷村的昨天可不是這樣的。這裏是一片水塘密佈的低窪地,水災害長年不斷,血吸蟲施虐橫行,即使解放後農民翻身做了主人,這裏也還是比較貧困的地區,遇到天災人禍,常常需要政府的救濟和扶助。是常書記不負黨的囑託和人民的期望,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帶領全村人民發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改”的精神,摸索出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的發展思路,平整土地治水患,辦好企業增實力,拓展旅遊抓後勁,造福於民促和諧,歷時40年,實現了改天換地、富民強村的大目標。常德盛這個領頭人也走過了青年、壯年的人生歷程,而成為一個白髮蒼顏的老者,他為之自豪的是蔣巷村脫貧致富了,不是少數幾個人,而是包含男女老少的全村人,用現在時興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了共同富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持續8年超過2萬美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93萬元;全村186戶人家,800口人,全部住進了舒適漂亮的農民別墅區,居住區綠化覆蓋率超過50%;汽車和各種家電早已進入村民家庭,公益設施配套齊全,村民們自豪地形容蔣巷村:“學校象花園、工廠象公園、村前宅後象果園、全村象個天然大公園”。作為村裏的帶頭人,群眾的貼心人,常書記功不可沒,所以被前來視察工作的溫家寶總理評價為“最能理解中央精神的基層領導人”。
我來蔣巷村的次數不算少,每次來都會有新的感受,但是有一種感覺久久地在縈繞在我的心頭。在蔣巷村天翻地覆展新顏的背後,有一種本質的東西沒有變,那就是常德盛書記的作風——憨厚、務實、真誠、親和。打量他的外貌,沒有絲毫的變化,依然是極為平凡普通的農民;追蹤他的足印,沒有半點的走樣,堅守著深入基層一線的傳統;感受他的內心,充滿燦爛的陽光,揮發著讓人心潮澎湃的能量;聚焦他的臉龐,佈滿慈祥的微笑,蘊含著令人心悅誠服的魅力。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工作有多麼繁忙,常書記對來訪客人們的態度一如既往:一雙粗糙有力的大手緊緊地握住客人們的手掌,溫暖的掌心傳達著主人的誠意,一雙真誠明亮的眼睛對視著客人們的眼睛,親切的目光流露出主人的熱情。
現在的蔣巷村先後戴上了全國文明村、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生態村、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桂冠,現在的常書記,身上堆積著無數的榮譽,手中掌管著大量的財富,他可以建一座巍巍的金塔為自己歌功,可以買一輛豪華的“賓士”供自己代步,可以造一幢高檔的別墅讓自己安身,而且都可以歸結為工作需要,但是他沒有這樣做。想當年革命先輩浴血奮戰打天下,靠的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堅定信念,常書記帶領群眾創建新農村,靠的是把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他注重的是黨組織的形象,注重的是人民群眾的口碑,注重的是共同富裕的目標。所以我每次來到蔣巷,都能深切感受到常書記的人格魅力,他的目光透露著一清如水的真誠,他的掌心傳達著一如既往的熱情,他的大腦如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思考著全村的改革發展、民主管理、和諧穩定,他的坦率和淳樸,常常使已來過的人懷念,使剛來過的人留戀,甚至使沒來過的人嚮往。
臨走的時候,還是老規矩,常書記直送到大門口,與我們一一握手,親切話別,相約再會。我望著老書記的身影,心中油然浮起了一個想法: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等偉人們所勾勒並為之奮鬥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否就是蔣巷村現實的模樣?他們是否知道,有一位老人為他們的思想付出了畢生的力量,他們是否想到,農村竟然會比他們想像的還要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