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健保署發現有民眾因頭部外傷引發腦震盪、胸痛等症狀,一年內在7家醫活動假牙院做了24次電腦斷層(CT),而根據《聯合報》報導,此事追查發現,民眾竟是為了申請商業保險給付,令人咋舌。健保署為了避免民眾重複受檢,既浪費醫療資源,也可能對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自明年1月起醫師門診開立檢查單前若未調閱病人過去1個月的報告,將不予支付。
健保署統計發現,前年健保支付前20大檢查項目,金額高達688億元,其中又以電腦斷層造影約92億元最高,而健保署發現,有一名台中36歲男子,因頭部外傷引發腦震盪、胸痛等症狀,跑遍台中、台北7家醫院,做了電腦斷層高達24次,甚至有單一醫院就做6次,創下個人最高紀錄。根據《聯合報》報導指出,此事件追查發現,患者原來是為了申請商業保險給付,健保署針對該男子進行追蹤及輔導,也拜託醫院不要替單一病患重複做檢查。
看診時,我常聽病人抱怨:「最近火氣大,整排牙齒浮浮的,咬東西沒力量…」等,諸如此類的主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實絕大多數的患者可能是罹患了牙周病。那牙周病又是什麼樣的疾病呢?簡單來說,就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牙周組織包括了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若口腔衛生習慣不好,導致牙菌斑、牙結石堆積在牙齦溝處,此時就會引起牙齦開始發炎,若不及早接受牙周病治療方式治療,就會進一步破壞牙周韌帶,齒槽骨,因此病情若過於嚴重,即使牙齒本身沒有蛀牙,仍然面臨拔掉的命運。“預防勝於治療”想必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詞了,因此口腔的保健與預防才是維持牙齒美觀及功能牙週治療的重要課題。
而健保署也為此祭出新管制措施,自今年1月建置雲端醫療影像資訊分享平台,鼓勵各醫院為病人執行電腦斷層(CT)及磁振造影(MRI)檢查後,即時將影像及報告上傳,讓民眾至其他醫院尋找第二醫療意見或後續照護,不需要花費200-600元燒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自明1月起,醫師門診開立檢查單前未調閱病人已上傳之影像及報告,將不予支付。
而醫師如遇臨床上特殊情形,例如連牙周病治療線中斷、查無報告或影像、上傳影像品質不佳或不符此次看診等,醫療院所得申報虛擬醫令代碼(S001~004)再次檢查並向健保署申報,病人無須自費。
由於沒有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導致牙周的病菌形成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便會使齒槽骨流失,牙齦發炎紅腫流血,還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甚至牙周病細菌也會蔓延全身,隨著血液循環流至心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即使接受完整的牙周治療,牙周病也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不繼續惡化,並無法讓萎縮的牙周組織完全回復到原來的樣子。一般慢性牙周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之患者須定期回診清潔牙潔石,必要時須搭配特殊器械進行牙齦下結石刮除術,以求控制發炎。中度至重度之牙周病患者除了上述牙周治療外需要合併牙周翻瓣手術、牙周再生手術或是牙根覆蓋術,以求徹底清除牙周的病菌並重建喪失之牙周組織。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