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學習小故事|補習背後的真心
2025/04/18 14:11
瀏覽237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我都去補習了,你還想怎樣!」孩子氣呼呼地甩下這句話,轉身走進房間,留下家長一臉無奈。這句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家庭對教育的焦慮與迷思。補習班彷彿成了萬靈丹,家長掏錢送孩子去補習,心裡多少有些安慰,彷彿這是對孩子未來的交代。然而,補習真的能解決一切嗎?還是,它只是掩蓋問題的遮羞布?

 

小明是個國中生,成績平平,父母為他安排了數學和英文補習,每週四天,晚上從七點到九點。他並不喜歡補習,卻也說不出反對的理由,因為「不去補習好像就等於不努力」。於是,他坐在補習班的教室裡,心不在焉地抄筆記,偶爾偷瞄手機,和同學聊幾句遊戲攻略。補習結束,他回到家,父母問起學習狀況,他只冷冷回一句:「我都去補習了,你還想怎樣?」父母聽了,心裡五味雜陳,既氣他不用心,又覺得自己好像哪裡做得不夠。

 

其實,小明需要的不是更多補習,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他曾經試著自己整理數學筆記,發現這樣記得更牢;他也喜歡看英文短篇故事,覺得比死背單字有趣得多。可惜,這些發現淹沒在補習班的題海和家長的期待中。他漸漸覺得,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自己。

 

家長的心態也是一道坎。送孩子去補習,某程度上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別人家孩子都在補,我不送小明去,會不會害他落後?」這種比較心態,讓補習成了「標準配備」。還有家長希望補習能讓孩子遠離手機,卻沒想到補習班裡,手機遊戲的話題比課本還熱門。補習並非萬能,它無法取代家長的陪伴,也無法自動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

 

那天晚上,小明的媽媽決定試著改變。她放下手機,坐在小明身邊,問他:「你覺得補習有沒有用?有沒有什麼你想試試的學習方法?」小明愣了一下,猶豫地說出自己喜歡看故事學英文的想法。媽媽沒急著否定,而是提議一起找幾本有趣的英文書,還約好每週陪他讀一篇,討論故事內容。慢慢地,小明開始期待這些「學習時光」,因為那不再是壓力,而是和媽媽共享的片刻。

 

補習不是問題的解藥,真心陪伴才是。當家長放下比較與焦慮,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學習才能成為孩子自己的事。或許,放下「我都去補習了」的託詞,孩子會發現,學習可以是一場有趣的冒險,而家長也能在陪伴中,找到教育的真正意義。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