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臺節目【重返時間線】之前有一集講到了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描述迪迪·布朗夏爾被謀殺的始末,還有她與女兒吉普賽之關係與互動,當中提到了一種精神疾病,叫做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
經我查詢相關資料,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是指2015年於美國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發生的謀殺案,一名48歲女性迪迪·布朗夏爾("Dee Dee" Blanchard)遭女兒吉普賽-羅斯·布朗夏爾及女兒男友尼古拉斯·戈德約翰(Nicholas Godejohn)合謀殺害。
謀殺案發生五天後,警方發現了迪迪的屍體,居民們稱曾在前一天看到吉普賽於Facebook發佈的貼文。幾個小時後,吉普賽和戈德約翰在戈德約翰的家鄉威斯康辛州大本德被捕,兩人都承認了謀殺罪。媒體透露,迪迪長年強迫吉普賽假裝患有嚴重的身體和精神殘疾,導致女兒接受不必要的醫療,並限制其行動以獲取經濟和社會利益。本案爆發後,專家提出迪迪應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
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即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中國大陸稱對他人的做作障礙,世衛組織稱「對他人的做作性障礙」即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是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
與之相對的是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中國大陸稱對自身的做作性障礙[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self])是一種通過描述、幻想疾病症狀,假裝有病乃至主動傷殘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它還有求醫癖、住院癖、佯病症等俗名。
孟喬森症候群得名於德國的一位男爵——閔希豪森男爵(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此人虛構了許多自己的冒險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著自己的頭髮讓自己升天等。1951年,一篇發表在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喬森症候群的名義命名這種症狀。
而蘋果日報104年8月16日報導【求醫癖 兒沒病 母鬧要住院 3年掛號600次】另也提到,新北市一名單親媽媽常認為3名年幼子女生病嚴重,3年中帶他們四處看診,次數竟逾600次,甚至孩子沒病或流鼻涕、咳嗽,她都當成得了重病,要求住院,若醫師拒絕,就大吵大鬧,且「一人住院全家陪」,後來母親被診斷出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
而也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新北市這一案的次女也被診斷確認有孟喬森症候群。
針對上述這起新北市的案例,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江漢光也指出,孟喬森症候群常見的症狀,第一是沒病或小病卻講得很嚴重,不輕易相信醫師診斷,寧願跑多家醫院求診,直到滿意為止;第二是神經質、情緒敏感多慮,常擔心身染重病,易對號入座;第三是脫離現實生活感受,具有強烈主觀和偏執,不接受別人說法;第四是常把自己或別人的一舉一動放大及扭曲解釋。
以美國社會學者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的鏡中自我所述情境對照,我認為孟喬森症候群的罹病原因,部分就是因為被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患者不斷灌輸自己一身病痛、需要持續治療,從而形成自己身患重病、氣虛體弱、必須長期行使病人的社會角色等自我概念,因而也會主動誇大甚至刻意給自己的身體製造出疾病或傷患症狀。
而從孟喬森症候群或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或定義看來,我認為這兩種精神疾病的罹患,也還是跟個人從小接觸的社會化機構脫不了關係,這類人可能從小在所處的家庭、學校、鄰里社區、同儕團體之中,在社會關係網絡上是與他人缺乏連結,也是缺乏社會互動的,爾後可能看到別的一些病患或身障人士受到廣泛的關愛,或者自己曾在疾病中從他人的關照得到幸福感,因此就想要如法炮製。
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中的被害人迪迪,也許就是為了給自己謀取情感或工具性報酬,所以才持續地讓自己的女兒吉普賽全身上下看起來像是身患重病一樣,這種持續刻意使自己的女兒看起來像重症病患,而獲得美國部分民眾、社會福利機構的同情、關懷、資助的狀況,近似於美國社會學者霍曼斯(George Caspar Homans)行為主義交換理論當中的成功命題所談的社會情境,就是一項行動越是可獲得報酬,個人就越是會去採取。
孟喬森症候群或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患者,其被予以病理化、醫療化之偏差心態與行為的表現及產生的結果,與詐病、苦肉計類似,大都是為了博取他人的關懷、同情,甚或信任、資助。
不過,像苦肉計的施行者儘管也會刻意讓自己或他人的身體毀傷、出現病症,但比較常帶有特定的政治或軍事目的,像中國大陸春秋時代公子光剷除吳王僚之子慶忌、東漢末年周瑜跟曹操作戰,就分別與要離、黃蓋合演過苦肉計;而詐病比較常是為了規避不想做的工作、不想執行的任務、不想面對的事情、不想見的人,也常只是口頭佯稱自己有病,實際上不會刻意讓自己真的受傷或生病。
相較之下,孟喬森症候群或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患者,其相關行為則較多是為了取得他人情感上的關注、同情,進而滿足自己對幸福感的渴望並獲取生活資源。
孟喬森症候群和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從以上看下來只有虛構、誇大自己或他人的病症這點差別,而兩者顯然都會造成醫療人力、物力,還有醫護人員時間與精力的浪費,讓一些真正有需要的病患遭受排擠,甚至可能部分造成傷害醫護人員的醫療暴力行為。
在臺灣,醫療資源的浪費,還有醫療暴力的猖獗,是這幾年被確認且持續熱議的社會問題,除了便宜大碗的健保制度、醫護人力不足、病患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及自身社會角色缺乏適當認知等因素外,那些占用急診通道、沒事逛醫院占用醫護人員時間的小病或無病民眾,以及對醫護人員咆哮、刁難的病患或其家屬,也都要注意是否分別有孟喬森症候群或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
換言之,臺灣醫療資源的浪費甚至醫療暴力等社會問題,孟喬森症候群或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考量,我覺得也不能忽略。
- 1樓. 麵線2025/02/18 07:35
有病就要看醫生--是台灣人的通識,不過也是一種誤謬。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現代西醫對疾病的掌控度,只有40%,其餘30%是知道病因但無能為力,30%是完全不知道病因是甚麼。而知道病因和能否治療或治癒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看醫生也要適可而止,如果是西方醫學無法解決的疾病,就要尋求其他的方法。
在目前的臺灣,除了西醫之外,治療疾病的選項還有中醫、民俗療法等,而我也聽過一種說法,就是如果看中西醫的醫師都無效的話,再來才考慮民俗療法。 天蠍浪子 於 2025/02/18 20:2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