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面提問,根據多方公開報導與歷史資料,1950年7月下旬,朝鮮半島戰局對美極為不利,美國為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派遣10架未帶核子武器的B-29轟炸機到關島,並將消息通過《紐約時報》廣泛傳播開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核威脅,但最後美國因國內外壓力將B-29轟炸機調回國。
1950年10月1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建議著手研究對北韓鮮半島、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核打擊的目標問題。11月30日,杜魯門總統在記者會上答問,美國會採取一切步驟圍堵共産黨在朝鮮半島的擴張,包括使用原子彈。1953年2月11日,美國開始計劃對開城地區使用戰術核子武器。最終由於戰爭結束而未實施。
美國使用核武的前提似乎是「提前結束戰爭」,至於平民死傷則在所不惜?
ChatGPT的回答:
推理花了 6 秒
深入分析美國決策
在1950年7月,朝鮮戰爭局勢對美國極為不利,美國為防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派遣10架B-29轟炸機到關島,並通過《紐約時報》進行核威脅廣播,最終由於壓力調回國內。
探討美國戰略
杜魯門在1950年11月30日的記者會上宣布,美國將採取一切步驟遏制朝鮮半島共產主義的擴張,包括使用原子彈。在1953年2月11日,美國開始計劃對開城地區使用戰術核子武器,但最終由於戰爭結束而未實施。這似乎表明,美國使用核武的前提是「提前結束戰爭」,平民的死傷似乎可以不顧及。
這是一個極其複雜且具爭議性的問題,不同觀點和歷史分析對此有不同解讀。從歷史資料與戰略考量來看,可以提出以下幾點觀察與分析:
- “”以速戰速決作為戰略目標:
美國在朝鮮戰爭初期及其後期,都在探索如何藉由展示或威嚇核武器的使用,迫使對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北韓)退卻或談判,從而達到提前結束戰爭的目的。在這一思路下,美國認為如果能在短期內結束戰爭,長遠來看可以避免更大規模、更長期的傷亡和戰爭成本。因此,即使威脅或實施核打擊可能會造成平民和非軍事目標的傷亡,這被視為一種必要的犧牲,以換取整體戰爭局勢的根本扭轉和結束。 - 核威懾與“合理成本”之爭論:
在當時的軍事與政治決策中,核武器被賦予了一種“威懾”的功能,也就是透過展現毀滅性力量來嚇阻對手。美國政府及其軍方部分官員認為,若能讓敵方相信美國不惜一切代價使用核武,就可能迫使對方在戰略上做出讓步或投降。在這種邏輯下,平民傷亡就被納入一個極端情況下的“合理成本”之中,即認為終止戰爭、避免更大範圍戰爭災難的總體利益,可能會超過局部、短期內因核威懾或核打擊所帶來的傷亡損失。 - 19507B-29“”“”“”“”內部與外部壓力下的政策調整:
例如年月關島的事件,最初美國企圖以核威脅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但最終因國內外輿論及政治壓力而撤回。這反映出即便在追求速戰速決的戰略目標下,美國內部也存在著對核武使用可能導致大規模平民傷亡與道德、國際形象後果的顧慮與制衡。儘管如此,從核打擊目標的研議和核威懾言論來看,美國戰略家似乎在戰略考量中,對提前結束戰爭所能帶來的戰略利益有著較高的權衡,而對可能出現的平民傷亡風險則採取了一種可以接受或必然承擔的態度。 - 倫理與道德的爭議:
從現代人道主義和國際法角度來看,將平民傷亡視為戰略成本的一部分,是極其令人質疑的。核武器一旦使用,其破壞效應不僅極其廣泛,而且難以控制,對無辜平民和環境造成的長期影響往往難以彌補。這也是後來國際社會在核不擴散、禁止核試驗以及限制戰爭手段等議題上持續激烈辯論的原因之一。美國在當時聲稱“使用核武器是為了迅速結束戰爭”,但這種論調同時也引起了對其是否忽視甚至輕視平民生命價值的嚴厲批評。 - 結論與反思:
從歷史角度看,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核武器威嚇和研究計劃,確實反映出一種以“速戰速決”為最終目的的戰略考量。在這一框架下,部分決策者似乎認為,為了避免戰爭進一步擴大、減少更長期和更廣泛的傷亡,平民的短期傷亡是可以接受的成本。當然,這一觀點在倫理、道德和國際法上都存在極大爭議,也成為後世對於核武使用和核威懾政策批判的焦點。換句話說,美國在這一時期的政策中,確實存在著以結束戰爭為前提,對可能發生的平民死傷採取某種程度上“容忍”甚至視為“必要犧牲”的策略思維,但這種思維正是核武使用與核威懾政策所引發道德爭議的重要根源。
引用到此結束。
從韓戰Korean War以來,美國也多次公開威脅要對中國使用核武,直到中國也有核武投射能力後,美國才未在與中國衝突中這樣動輒核威懾。
美國一向把” 結束戰爭”放在平民生命之上,這是我與ChatGPT的討論結果,對於非核武國家來說,核武就是美國經常「提示」的選項了。
美國為何反對核擴散,當然也就是這樣他才能對非核國家「諭示」他無限毀天滅地的能力了。
Blackjack 2025/2/10
下一則: 台灣人美國人與所有人不能只記得死者,也不能忘記自己吃了六四的人血饅頭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