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開始後,在美國開始提供烏克蘭軍援乃至對俄羅斯各種經濟制裁之下,受到西方勢力影響的媒體從2022年2月24日以來,就不斷宣稱俄羅斯總統Putin身體有問題、民心渙散、經濟崩潰、軍隊士氣低落,但如今在新任美國總統Trump上台後,不但美國急於結束戰爭,甚至還於2025/2/18痛批烏克蘭總統Zelensky。Trump在他的海湖俱樂部(Mar-a-Lago)對於烏克蘭無法參與美國與俄羅斯間談判的爭議,告訴記者:
「我非常失望,我聽說他們因為沒位子而惱火…今天我又聽說,『好吧,我們沒有受邀』,噢,你們已經在那裡3年了…根本就不該開始這場戰爭,你們本來可以達成協議。」
Trump甚至表示他本來可以為烏克蘭談成協議,Trump說「那將給他們幾乎所有的土地……而且不會有人被殺害。」他說:「但是,他們選擇了不這麼做。」
Trump還對Zelensky發表看法說:
「他很好,但我不在乎個人關係,我在乎的是完成工作。現在的領導層讓一場本來根本不應該發生的戰爭繼續進行,即使沒有美國的參與。」
這也就是說,過去這三年來,西方敘事角度是俄羅斯是發動戰爭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而且俄羅斯即將崩潰,為何媒體可以毫無愧色的變臉也不為以前錯誤的「宣傳」至少詭辯一下,非常荒謬。
就像世界日報2025-02-15社論「美俄交易烏克蘭 川普的綏靖式和平」好像替Trump辯護放棄烏克蘭是為了對抗中國,但 世界日報2024-07-03 社論「中共悄然調整 為普亭戰敗作準備?」卻把俄羅斯說的好像即將崩潰一樣。
所以我就問了最有美國價值的ChatGPT幾個問題,如下:
以中文回答以下問題:
1.客觀的局勢與媒體報導經常有差距,為何俄烏戰爭在西方媒體敘事角度下,與真實差距如此巨大?西方媒體既然強調新聞自由、民主,為何無法報導俄烏戰爭的真實情況?
ChatGPT回答:推理花了 20 秒
媒體報導並非完全等同於「真實情況」,其中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 信息來源與審查機制的限制
在戰爭中,各方政府和軍事機構往往會控制或選擇性地公開信息,以維護自身利益。這使得記者難以獲取全面、未經加工的原始資料,從而容易產生報導上的偏差。 - 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的影響
媒體的報導角度往往與其所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有關。在西方,許多媒體機構可能因為長期形成的對俄羅斯或對某些國家政策的立場,傾向於從特定視角解讀事件,從而塑造出符合既定認知的敘事。 - 市場競爭與受眾需求
為了吸引注意力和提高收視率,媒體有時會強調戲劇性、情感化的敘事,而這種方式往往會簡化或誇大某些事實,忽略事件的複雜性。戰爭這類重大議題更容易激起強烈情緒,進一步促使媒體選擇更極端的表述方式。 - 信息戰與宣傳手段
在現代戰爭中,各方不僅在軍事上交鋒,還積極進行信息戰與輿論戰。不同陣營利用各種宣傳策略影響公眾認知,即使在強調新聞自由的國家,也難以完全擺脫這種信息操控的現象。
總結來說,新聞自由保障了媒體的言論和報導權利,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報導都能完全客觀呈現事實。實際上,政治利益、信息不對稱、商業壓力以及宣傳策略等多重因素,都可能導致媒體在報導戰爭時,呈現出與事實全貌不一致的敘事。讀者若想了解更全面的情況,通常需要參考多方面的來源和觀點。
2. 接續前一個問題,現在西方媒體或被影響的非西方媒體已經將相關敘事方式轉向,認為這是美國為了盡快脫離俄烏戰爭無止盡的持續損失,並且將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威脅,然後說這是美國與俄羅斯和解的契機,而中國要因此煩惱了。
假設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為不義之戰,美國停止軍事支援烏克蘭,或美國從總統以下各單位就開始指責烏克蘭,媒體不監督政府錯誤的政策卻轉向支持強迫烏克蘭停戰的新政策,這樣的媒體新聞倫理到底是什麼標準?
ChatGPT推理:推理花了 15 秒
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用户提出了西方和部分非西方媒体的叙事转变,强调美国可能会停止对乌克兰的支持,转而集中应对中国威胁。假设美国的行为引发强硬的政策转变,媒体未能监督政府而支持这种政策变化,这涉及到媒体新闻伦理的核心。这让我思考:新闻媒体应如何平衡国家战略、公众利益与其道义责任,尤其在涉及战争和国际关系时?
ChatGPT回答:在新聞倫理中,核心原則包括「客觀性、公正性、獨立性」以及「透明度」等。如果媒體在報導中僅僅追隨政府立場,甚至不對政府的決策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批判,就可能偏離了這些原則。具體來說:
- 客觀性與公正性
新聞報導應以事實為依據,呈現多方觀點,避免因片面報導或有意誇大某一種觀點而誤導公眾。即使存在政治壓力,媒體也應盡力查證事實,保持中立。 - 獨立性
媒體應獨立於政府、政治勢力和商業利益之外,不應淪為任何一方的宣傳工具。當政府政策出現偏誤時,媒體有責任提出質疑和批評,而不是盲目附和。 - 監督與問責
作為第四權,媒體應該發揮監督作用,揭示政府決策中的問題,並對社會公眾負責。無論是對國內政策還是國際局勢,媒體都應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防止資訊壟斷和一面之詞。 - 透明度
報導過程中應該向公眾交代信息來源、採訪過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讓讀者能夠清楚知道這些報導背後的背景和立場。
如果出現「媒體不監督政府錯誤政策,反而支持一種強迫停戰的新政策」這樣的情況,就可能違背上述新聞倫理標準,損害了新聞媒體應有的獨立性和監督功能。這種現象反映出在政治與經濟壓力下,新聞工作者可能陷入從眾心理或妥協,進而喪失對公眾負責的報導標準。
總結來說,新聞倫理的標準應是以事實和多元觀點為依據,堅守獨立和監督的職責,而非盲目迎合權力機構或僅僅追求政治利益。
Blackjack 2025/2/20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人間無味2025/03/02 08:47
看綠媒及國際反中媒體
感覺俄羅斯必敗,中國經濟衰退
說哪吒2賣座百億是因為中國經濟衰退,人民沒有錢出遊,只能進戲院看戲
說哪吒2只有中國人及華人才看,外國人不看
- 1樓. 上大人-跟錯老大的後果2025/02/28 01:07AI還在狗屁階段
所有媒體這數十年都是假新聞﹐都在帶風向﹐每個國家的媒體不是受政府影響就是被收買。 真消息要找外國沒有利害關係的媒體所作的獨立報導﹐和網上各種渠道得來的資料﹐自己縱合分析的結論。 但九成人都只看叫你吃什麼不吃什麼就趕快轉傳的貨﹐因為用腦是會痛的。世界日報是台媒﹐因為仇中病﹐所有台灣人不是想中國崩潰就是被各國打殘﹐政黨就能吃香喝辣﹐直到永遠。
AI還不會"想"和創造﹐我用隨便一詞牌要AI寫有關夕陽之景﹐它就停了。
這些AI會不會思考,我認為AI可以給人一種假象他在思考,但全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去重複,這有好有壞,比如說,AI不能植入偏見,所以許多討論比較不會有以人種、文化去歧視的現象,不會把西方世界的文化自然就認定是世界主流與更優越,不會像我們以前歷史念的什麼黑暗時代、黑暗大陸,好像全人類只有西方人才是人,西方世界就代表全世界一樣。
至於很多新聞,就像當年落葉劑,號稱無害,DDT剛出來的時候,還有人往全身猛噴,幾年前說人工反式脂肪很好,後來又說不好,這些新聞顛三倒四的程度,初一十五不一樣
USAID事件爆發後,我才知道那麼多媒體記者拿美金辦事,路透社說美國國防部散布假訊息說中國新冠疫苗用豬做原料,還有拜登鎮壓新冠疫苗副作用報導,金錢政治力量影響大家以為的新聞自由報導,超乎我們想像之外
甚至,連健康新聞的部分,也受到各方利益團體的影響...
雙盲試驗Double-Blind Studies是為了避免偏見影響,但媒體不可能沒有主觀立場,從西方媒體自己揭露他們關於巴勒斯坦到中國的報導角度,真正Blind也就只有所有的閱聽大眾了
blackjack 於 2025/03/01 00:3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