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40歲是我人生「鐘鼎」和「山林」的分水嶺
2011/06/19 16:35
瀏覽2,17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所謂「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 洪承疇的話,說得確實很有道理。
這句話說有人適合做官,有的人適合在野閒散。這跟個人的「本性」有關。
通常名利中人可以說是「鐘鼎」之人,修道之人可以說是「山林」之人。
四十是我人生的分水嶺,在四十歲之前汲汲營營於名利,想賺大錢,喜歡鐘鼎的生活,四十歲那年正逢中年失業,讓我看破名利的虛幻,變成喜歡「山林」的修道生活,但我沒有馬上放棄工作(積存讀神學院三年的學雜費、生活費),三年後的43歲才辭去銀行的工作,進神學讀書,打算後半生追求「山林」的生活,如今我已度過14年的山林生活,將會持續到蒙主寵召的那一天才結束。
作為基督教傳道人,我喜歡下面這首詩: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 首句即照應題目。 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之意,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 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 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 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
 飄飄渺渺的白雲。 在述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 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
 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個中情趣,就像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寄一樣。
 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  ——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
 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沒有真正的「糞土萬事」,是無法體會「嶺上多白雲」的清靜自在,白雲代表修道的簡單、清白的生活,是無法將白雲(修道)寄給那些名利中人的,他們不會覺得白雲有何希罕—白雲無法買賣換得名利,也不能當飯吃,白雲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只能遠觀不可褻玩。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人生感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