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一 《佛說無常經》
研經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 12章
研經三 《佛說四十二章經》12 ~ 28章
研經四 《佛說四十二章經》28 ~ 42章
第7週
不死法門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
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1. 釋 經文
發願心 – 超越生死,脫離無常
科判:
總示無常力大 生者 ~ 斯者
詳示無常 ↗ 依報無常 假使 ~ 常吞
舉無常相 勸修行佛法
勸修 ↘ 正報無常 ↗ 世間凡夫 上至 ~ 自纏
↘ 出世聖人 無上 ~ 凡夫
勸修不死甘露法門 父母 ~ 煩惱
正報無常 出世聖人 → 學習出世聖者,
如何面對無常變化的色身。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世尊 : 世間、出世間福德智慧最尊貴者
法身 :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無始無終 → 這念清淨心
報身 :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有始無終 → 起修 達到寂滅
化身 :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有始有終 → 悉達多太子 入涅槃
了生死 → 契入 清淨法身 超越生死無常
獨覺 : 生於無佛世,觀飛花落葉
覺悟 「苦、空、無常、無我」之理
證 真空涅槃的聖者
緣覺 : 覺悟緣起、修十二因緣 而成道者
以上二者是 中乘 的聖者
聲聞 : 聞佛音聲而悟四聖諦理的聖者
是小乘的聖者
六凡 → 四聖 , 在於 能斷 六根本煩惱
(貪 瞋 癡 慢 疑 邪見)
凡夫 : 相對聖者而言,凡庸識淺者。
眾生於六道輪迴中,追逐五欲六塵,
(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
身心仍有煩惱,有漏、汙染,故稱六凡。
勸修不死甘露法門
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
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幫助臨終之人 → 陪同 誦經禮佛
眷屬 : 眷–親愛、親眷,屬–隸屬、部屬。
親近順從者,如親人、家屬。
生死 無法阻止、代替生死 憂愁
無常到來 陰陽兩隔 感歎
吳山 淨端禪師語錄 十空偈
人生難滿百,花無十日紅,有錢不布施,死了一場空。
富貴多豐足,前緣所種功,今生不修福,後世一場空。
勸君家有剩,報答四恩濃,結緣須及早,不捨一場空。
(四眾恩–三寶師長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諦聽 – 詳細專注的聽
真實法 – 四聖諦 苦 集 滅 道
《佛遺教經》: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就是真理)
貪 – 今貝 當下 想錢
公案:哀溺 四聖諦
苦 果 淹死了 苦諦 知苦 輪迴
因 貪財 集諦 斷集 造業
樂 果 活下來 滅諦 慕滅 寂滅
因 不貪財 道諦 修道 六波羅蜜
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
布施完之後,得到更多的福報。
為何會有生死 → 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
《圓覺經》 彌勒菩薩章
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生死根本 ← 煩惱執著 六根本煩惱(貪 瞋 癡 慢 疑 邪見)
時刻 迴光返照 破除煩惱 → 了生死
捨 – 遠離、超越
不死 –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
門 – 可通往菩提涅槃
不死門 – 通達菩提涅槃、無為之門。
指四諦 –
佛三轉四諦,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
能令上中、下、根的人,因聞法而得淨法眼藏,
悟到無常、苦、空,契悟真空、證涅槃,
究竟遠離生死。
要遠離、超越無常,就要證到菩提涅槃,
從無常生滅中,契入不生不滅,
契悟中道實相、本具的這念心,
才能脫離無常。
中道 不落兩邊
實相 實實在在的心境
即 當前這念心 → 如如不動 清楚明白
生滅心中,不生滅性
變者受滅, (變動即生滅)
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不變無生滅)
云何於中,受汝生死? (既無生滅,何來生死)
甘露 – 諸天不死液,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
佛典常將佛法的法味喻為甘露。
清涼 – 清:心水不濁;涼:心中無火。
佛法能讓眾生達到菩提涅槃,
猶如甘露水般,令眾生滅除熱惱,得清涼。
往生者聽聞誦經聲,面容變莊嚴。
為何得熱惱?
六根本煩惱 聽聞四諦
身心 水深火熱 貪瞋癡等 ← 心地法門
清淨心 清涼解脫 照破 修戒定慧
依教觀心
保持專注 ← 一心 正念思惟 ←
聞 建立正見 思
《大智度論》 詮釋 「如是我聞」
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 (渴望求法)
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佛為 此種人 說法)
煩惱 – 惑,使有情眾生身心產生惱、亂、煩、惑、汙染
等精神作用之總稱。
一般以貪、瞋、癡三惑(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源。
《大般涅槃經》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把握因緣 → 聽經聞法 → 修行真實法(四聖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