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俗稱“感冒”,是風邪入侵人體引起的外感疾病!
2021/04/29 17:25
瀏覽34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感冒,俗稱“傷風”,是由風邪具有侵犯我們人體而引起的外感因素疾病。臨床工作表現為惡寒(或惡風)、發熱、頭痛、鼻塞、聲重、噴嚏、咳嗽、清涕(或稠涕)、喉痛等全身出現不適的症狀。韓?《傷寒論》中說的張仲景:太陽之病,無論有無發熱,都會惡寒,引起身體疼痛,嘔吐,陰陽脈緊,稱為傷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研究中風”。此論即包括今之感冒。
何濟公止痛退熱散【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稟賦虛弱、外防乏力、外邪乘虛而入,或日常生活粗心,風時出汗難,外邪侵身,客體傷肺致病。
何濟公止痛退熱散【治療方法】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
【取穴】
(1)風寒冷風池、大椎骨、皮瓣、肺、肩葉:
(2)風熱寒池、鳳池、鳳門、飛宇、黑衣4、太泉猩紅熱。
(3)咳嗽帶痰:豐而不足。感冒
何濟公止痛退熱散【方解】
(1)風池為足少陽膽經俞穴,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會,陽氣交會於此,故可發散風邪、消滅表邪;大椎為督脈俞穴,可疏調太陽之氣,故可除寒散邪、諧和營衛;風門、肺俞皆為膀胱經俞穴,風門可泄諸陽之熱邪,散統統之風邪;肺俞為肺之背俞穴,可宣肺祛風;中府為肺經之俞穴,可宣肺降逆。
(2)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絡的結合點,可以散風散熱、放血,而合穀則是手陽明大腸經絡的原點,可以散熱散風、驅邪。
(3)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的絡脈,可清熱化痰,手太陰無俞穴可疏肺降氣止咳。
【操作】
風寒:先陽後陰(即後胸),先上下依次選擇"俞穴"擦,到末。
風熱感冒:先用三棱針紮大椎,再鑄火罐散瘀;然後依次颳風池、風門、舒菲點,最後刮曲池、合穀,直到出來。
【注意事項】
(1)保持室內通風,少到公共場所。
(2)避寒,適當增加衣著。
(3)不要過度勞累,注意工作與休息的結合。
(4)飲食要清淡,不要太油膩和辛辣。
文章推薦: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