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著社群網路上的朋友數量,有人數千,有人數百,更有人寥寥可數,而這冰冷的數字代表著什麼意義呢?真正的朋友,不管是淡如水,抑或濃如蜜,彼此間真摯的情誼才真正讓人感懷於心。
電影一開始是一位大叔跟二個小女孩打趣聊天的溫暖畫面,緊接著鏡頭一轉,另一個大叔說著:「是不是該告訴女兒們了?」不在螢幕畫面上的女人說:「是的,去叫她們進來吧!」
前面的大叔是丹恩(傑森席格飾演),第二個大叔是麥特(凱西艾佛列克飾演),麥特是這二個女孩的爸爸,而那位沒出現的女人是媽媽妮可(達柯塔強生飾演),丹恩是他們的好友。
《友你真好》說的就是這三人的故事。
電影並不是順著時間序說著故事,而是以妮可確診罹癌的時間點,時而往前,時而往後,在二OOO年(當我們的三個朋友在大學期間見面時)至二O一四年(當妮可去世時)間的不同年份的時間來回跳動訴說著。時間序不連貫,會影響電影情節拼湊的完整性嗎?事實上,那是對觀影者體貼,電影有收有放,時而歡樂,時而沈重,讓觀眾的情緒收放自如,期間的感動,更甚以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麥特和妮可的境遇也可能是你我都會遇到的,他們是人人羨慕的夫妻嗎?哪對夫妻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又哪個人沒有工作瓶頸?麥特為了實現抱負,毅然決然遠赴他國成了戰地記者。電影對於妮可這段聚少離多且心驚動魄的孤獨感,雖有著墨,卻也點到為止;而麥特在他國工作時的種種誘惑以及時時襲來的孤寂,也是一筆帶過。但這點到為止及一筆帶過,卻讓我們深深的陷入他們深切的感情依戀中。不禁想:到底是施展抱負重要?還是陪伴家人重要?
雖聚少離多卻也看似平靜和樂的家庭,卻因妮可的罹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生活能如常嗎?麥特曾說:得知妮可生病初期,親朋好友的關懷蜂擁而至,隨著病情的加重,朋友不再來了。
妮可的好強不認輸也讓人心疼,看著她在宴會上,戴著金色假髮,穿著美麗的晚宴服,興奮的穿梭在客人間,似乎告訴大家:「她的病沒什麼,很健康,不用擔心。」事實上是硬撐著而已。當然可以理解妮可的用心良苦,不過,也許如此,在最後那段日子,她能過得更自在。
既然英文片名是「我們的朋友」(Our Friend),就來談談這位朋友—丹恩。
丹恩是麥特與妮可共同的好友,曾經追求過妮可,而這三人如何成為不離不棄的好友,感情如何昇華的,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當妮可罹癌末期時,全家人的生活變得煎熬,再加上妮可性情陰晴不定,麥特疲於奔命、瀕臨崩潰時,丹恩:「如果我和你在一起一段時間,對你有幫助嗎?」他放下了工作,住進了麥特、妮可家,陪伴照顧小女孩們,並打理家庭,從二週的特休假,而後決定將自己放在一旁,全心全力陪伴這二位好友。
丹恩原本是在體育用品店工作,也有感情深厚的女朋友,畢生最大的志願是成為脫口秀演員。表面上看來幽默善良的人,心底下卻有為人不知的一面,就像某次他歡喜的回家與父母吃飯,後來卻也不歡而散,更獨自駕車至大俠谷登山露營,雖然片中曾暗示他曾患憂鬱症,卻也能慢慢的走出心裡的那道門檻。
女朋友初期是支持丹恩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去陪伴好友的,但誰可以忍受自己最親愛的人放下一切去成就別人的呢?「見色忘友」這句成語,在丹恩身上是完全不適用的。我們看到丹恩與麥特的相知、相持又相惜,並不因為曾是情敵而有所隔閡;丹恩與妮可的情誼,是暖心、是容忍,更是呵護的。
《友你真好》改編自戰地記者馬修蒂格在《君子》雜誌所刊登的文章〈朋友〉,馬修蒂格:「因為人們總是避談死亡,讓我對此毫無準備……我不是這個故事的英雄,丹恩才是我們所有人的英雄……」透過三個演員動人的演出,即便劇情碰觸無常的生命議題,也為觀眾內心帶來陣陣暖意。
曾經有位朋友說:「對於我未來沒有助益的朋友,可以馬上抛下。」想告訴這位友人:朋友間的情誼,不能論斤論兩,有的只是永遠陪伴與相知相惜,甚至昇華至親情,才能長長久久。
(本篇刋登於人間福報4/17家庭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