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版傻蛋的網誌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pondin/180724474
列印日期:2024/09/19
AI翻譯更進一步的無用功的隨想
2024/06/17 18:36:10

AI翻譯能力提升了,學習外語的必要性似乎就下降了。


透過AI輔助學習外文,效率比以前好,這應該是真的。


但翻譯這件事,是否能做到像哆啦A夢的翻譯年糕那樣的道具,其實是個問題。


 


就傻蛋這年齡的人來說,機器貓不叫哆啦A夢,而是叫小叮噹才對。小叮噹的妹妹叫小叮鈴,也是來自未來的機器貓。


哆啦A夢應該是版權問題,處理盜版,弄出來的新名稱,這名稱大概是日語發音直接音譯過來的吧。


對於知識小叮噹的人來說,這個名詞就是關連到那隻沒有耳朵,怕老鼠的藍色機器貓,就是那隻有四次元空間口袋的貓。


好,那如果要把繁中的小叮噹三個字翻譯成日文或英文,請問怎麼翻才對?


要看上下文。


如果指的就是那隻貓,那應該有對應語言的正式翻譯名稱,大家的理解都是同一隻貓。


但如果,因為版權之類的問題,翻譯的人工智能不知道小叮噹就是哆啦A夢的舊盜版譯名,那該怎麼辦?


夠聰明的AI應該能猜到這是一個專有名詞,從上下文推論出這可能是哪個類型的,大概怎樣的一個名詞,然後,就用音譯把小叮噹的中文發音翻譯過去吧。就像國民黨的英文名稱,簡寫是KMT,這三個字只是國民黨音譯的的字母字首,沒有任何意義的,聽起來就像會是郭銘當那樣,小叮噹成英文音譯聽起來大概會像蕭釘盪那樣的發音吧。再不然就保持小叮噹不要翻維持原文,這樣不會太影響理解。


如果AI不夠聰明,翻譯成了小的叮噹,Little Jingle,看的人大概要黑人問號了吧?


 


這還是有共通的正確答案時的翻譯情境。


俗話說夏蟲不可語冰,如果翻譯的任務,接收的對象是朝生暮死的蟲子,要怎麼翻譯這蟲生完全接觸不到的概念,讓那個蟲可以理解呢?


我們只能理解我們能感知與理解的東西,無法直接理解的也需要透過和我們可以掌握的概念建立關連,才能形成我們可以理解的意義。


如某個社會事件,裡面某個名人一時成為了某個梗的代名詞,一時流行。


不知道這個事件,不知道這個梗,直接看文字,基本上是不容易猜對意思的。


像這種文字如果要翻譯成外文,難度就會更大。


在我們的社會有知名度,在不同語言的社會裡可能沒人知道,也沒人想知道。


就像我們以前讀古文時,不看一堆注釋來了解典故,想直接從文字來了解意思,是一樣的困難。


跨越了時代,缺少了共同的語言與常識,理解起來就會非常的辛苦。


沒辦法,原來作者就沒想著要寫給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理解的。


甚至,我們經過重重的考據研究後確認的官方標準解釋,也未必就保證一定是作者的原意,而不是抄錯了,後面又胡亂解釋製造出來的新知識。


 


當然,這是個問題,但不見得是什麼大問題。


只要意思能充分傳達,翻譯不需要絕對完整精確,也是能接受的。


對於前後文意思表達不是那麼關鍵的特殊專有名詞,不影響理解,直接省略掉不要翻也是一個好選項。


或是用相同概念的其他簡短比喻來替換掉,也是可以的。


比起逐字硬翻,造成的難以理解或乾脆產生誤解,省略或替換是更合適的翻譯。


但做出這種決策需要對翻譯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不僅是對語言理解就夠了,我們簡單閱讀上下文判斷這一個難翻的專有名詞可以忽略,就忽略掉了,但簡單的判斷是有可能把重要關鍵的內容也忽略掉的,不對內容有絕對的掌握,這種決策的風險都是很高的。


有時候,一段文字,連寫的人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可能就是模仿或抄襲弄出來的,裡面還有錯字那樣,這樣的文字內容如果被拿去翻譯,翻譯出來的內容自然更有問題。


沒有足夠的相關資訊,針對一段文字裡面的部分怪異內容,即使是專業的譯者也無法做出正確的翻譯,因為可能來源文字本來就是有問題。


負責任的翻譯應該要設法收集相關資訊,來提升對素材的掌握度,與正確翻譯的機率,並針對可能有問題的翻譯作出備註,才算盡責吧?


 


好,想想我們怎麼期待AI的翻譯。


我們會預期AI會做出正確的翻譯,完整的翻譯吧?


我們可能不會在乎要翻譯的內容文字,有沒有提供AI足夠的背景知識,我們期待AI無所不能,即使沒有答案也會找出答案來,那樣吧?


基於這種假設,所以即使翻譯出來的結果不太正確,也應該要接受吧?


放棄到底怎樣才對,只要看起來比較像樣就好了,翻譯得越像樣就越好,我們只要像樣就好。


這篇文章主旨不是寫AI翻譯,而是背後的態度的探討。


 


有沒有經驗過一種管理風格,我不管過程,我只要結果,我不想聽細節,我只要數據?


這種風格其實還蠻常見的。


他只想要他想得到的結果,他拒絕你把問題的動機問清楚,他不管可行性,他只要你交成果出來。


複雜的問題,要求簡單的成果。


對於這種管理風格,簡單說,就是認真你就輸了。


認真的確認可行性與各種風險和副作用,這些對方不想聽的東西,只會讓他覺得你很廢,交不出成果還一堆理由。


認真的確認可行性與各種風險和副作用,然後擬出一個完整的執行計畫,要求時間資源,他大概會告訴你,不要管這些,給他結果就好,時間資源是沒那麼多,簡單做就好了,不要浪費他的時間。


輕鬆的作法是直接做假,給他造假的成果,他會很高興把你當成人才,但後面出事都是你做假的責任。


不想作假搞死自己,又想生存下去,就得抓平衡,在不搞死自己的前提下盡量給他他想要的,並設法在過程中把風險分散出去,最好是巧妙的在不容易察覺的情況下讓他也背書,這樣他才有幫你掩護的動機,只要他不死,你大概還能活。


不在乎現實,只是急功近利的領導人,多半都是那個他的給我結果的管理風格,這種人如果能力強,往往會有先盛後衰的情況,開局即巔峰,後面慢慢暴雷,最終只剩爛攤子。


當然,這些爛攤子未必是由始作俑者承擔,領導人可能已經高升了,要去禍害更大的組織,或是成功變現脫手,找到盤子來處理爛攤子。


 


沒用心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只是急功近利的想製造奇蹟,態度不對的話,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就,白費力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