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書屋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ningningha/8238032
列印日期:2025/07/21
星星不在了,還有心靈在閃光
2013/08/26 12:25:08
  這是一本在不經意中流露出匆忙的書。但此書所記錄的“心靈花園”心理援助團隊,不僅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最早奔赴災區的專業人員,而且是迄今為止極少數仍然堅守的團隊之一。援助的大潮退去,他們的存在和思考,卻讓此書更加珍貴。

  《三川行思》,書名和它的作者一樣低調,文字卻是燙的,因為它們出自有溫度的靈魂。

  靈魂有沒有溫度,在災難面前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2008年5月19日,當復旦大學的申荷永教授帶著心理分析志愿者團隊到達北川中學時,吃了閉門羹,太多的心理干預團隊讓師生們產生了強烈的反感。他們親眼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心理咨詢師和一個孩子談話,孩子趴在地鋪上,咨詢師高高地站著。心理咨詢師問孩子家里是否有人遇難,孩子說,媽媽沒有了。咨詢師要孩子給媽媽寫一封信,孩子照辦了,他一邊寫,咨詢師一邊催促,最后咨詢師從孩子的作業本上撕下這封信,一去不回。

  看到這情景,心理分析志愿者團隊的高嵐教授哭了,她跪下去,含著淚水,接近這個悲傷的孩子,給他的傷口擦藥,慢慢地和他說話,直到他可以和其他同學在一起……跪下去的高嵐,是一個“人”,是一個充滿人性的專業工作者;站在那里的咨詢師,有一個“專業”的軀殼,卻沒有了“人”的心。

  這幾年,中國心理治療的專業化發展很快。與此同樣快的是,社會變革中災難頻仍,災難似乎在逼著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看重技術的學習,卻很少把專業化放到更為廣闊的背景中思考。心理治療的挑戰在于,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因此它要求治療師必須具有人性的關懷和文化的視野,而不僅僅擁有“專業”和“技術”。心理治療不是一個單純用“腦”的工作,更是一個要有“心”和用“心”的工作。

  幸好有《三川行思》,讓人們知道有“心”的專業人員是怎樣工作的——因為有“心”,他們將自己的工作站稱為“心靈花園”而非心理救助站;因為有“心”,他們可以跪下來、趴下來,在草地上、在帳篷中和受災者一起工作;因為有“心”,他們會選擇羌族音樂,“化陌生為熟悉”,與受災的人們同感共鳴;因為有“心”,他們在沙盤游戲中細心“傾聽”孩子的每一個表達,營造“自由與保護的空間”,用創造來轉化創傷;因為有“心”,他們能敏銳地從被當作“英雄”的孩子僵硬冰涼的腿上,看到若無其事的表情下無盡的悲傷;因為有“心”,他們不追求半小時“破涕為笑”的效果,而選擇長期的守護……相對于專業論文來說,《三川行思》少了一些學術的冷峻,多了不少情感的熱度。它使我落淚,使我內疚,也使我產生強烈的共鳴,使我對中國的心理治療事業更有信心。放下專家的架子,收起“施予者”的姿態,做一個樸實自然的“人”,去謙卑地傾聽和陪伴吧。“能看見的星星不在了,剩下的,是內心的閃亮。” (文/陸曉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