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2024/07/22 05:01:25
Excerpt: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書名:京都一年
作者:林文月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日期:1996/05(初版)、2019/06(三版)、2023/08(四版)
【Excerpt】
〈訪桂離宮及修學院離宮〉
人生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而一個旅行者也許有更多奇遇的機會。那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樣的在圖書館裡看書,忽然有一張紙條遞入書上,上面寫著:「你是不是林文月女士?」抬頭,我看到一個長髮垂肩,戴著眼鏡的女孩子。對於我驚訝的表情,她簡單地自我介紹:姓李,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八年前從東海大學畢業,是陳的學生。在肅靜的圖書館裡,我們不便多談,所以我約她晚上到我住宿處談談。
…… 在遇見李之前,每逢週末假期,我總是一個人躲在房裡咀嚼寂寞。因為我知道自己對方位向來遲鈍,臺北的街道尚且沒有弄清楚,更遑論這陌生的地方了。但是自從認識李之後,我們發了宏願,要遊遍京都附近的名勝和古蹟。此間亭閣樓臺寺院,櫛比林立,本地的人恐怕都甚少遍遊過,我們這個願望自然不可能全部實現,不過,近兩個月來,我們足跡所到之處,卻也有十幾處之多。李有認路的天才,一本地圖和乘車指南在手上,再偏僻的地方,她都能找到,可惜她的日語不十分流利;我雖然永遠分不清東西南北和電車路線,但是小時候打出來的日語基礎,到底有些用處。李是我的羅盤,我是她的喉舌,我們兩位一體,配合得宜,可以勝過一個普通的日本人;而且有了伴侶,既增添遊歷之情趣,也壯膽不少。她照顧我搭車,我為她翻譯濃重的京都腔調,就這樣,我們結伴去看過青翠的苔寺,詩意的落柿舍,用中國話讚歎日本的景物,從此,假日不再空虛寂寞,卻變得充實豐富起來。
…… 桂離宮坐落於京都西南方,旁依桂川,面對嵐山,頗得地理之宜。據所聞,此離宮始建於後水尾天皇元和初(約當西元一六二〇年),為一度曾過繼豐臣秀吉的智仁親王策劃修築者。智仁親王博通古典,尤精於《源氏物語》、《白氏文集》及漢籍詩文,被譽為才子,其藝術修養亦超眾,此離宮的建築物及庭園,便是出於他的構想。宮中主要建築物為相連的古書院、中書院及新書院三幢書院型房屋。由於歷時三世紀餘,房屋本身已列為日本政府的重要文化財物,遊客只能遠眺,卻不准入內參觀。三書院成雁行排列,為典型之日式木造建築物,葺頂、木牆、紙門,四周環以迴廊,屋基高達丈許,乃為防京都地區夏季之潮濕而設者。日式建築多取材簡單,構造亦樸質無華,雖帝王皇后亦不例外。那因年久失修而變黑的外觀,及微黃的紙門,若襯以葩粲卉蒨之春光,或黃花紅葉之秋景,也許尚可收對比之效果,而發人思古幽情,然而,此刻它在錯落的枯枝間,卻倍加黯淡,不勝蕭索。說實在的,我對這皇居頗感失望。不過,一般言之,日本民族性崇尚樸素,在參觀過的許多離宮之中,我個人印象裡,只有嵯峨天皇(西元一四六九~一四八三年)的行宮最具規模,有帝王氣象,值得瞻仰;至如後水尾天皇的圓通寺離宮等,風景雖佳,建築簡陋,在吾國人眼光中,實在不足以稱皇居了。
桂離宮除有三書院外,最著名的是佔全部園地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池塘,以及環繞池塘四周大小十來所的茶屋。日本人常稱:上帝創造大自然之美;而日本人則創造庭園之美。的確,日本的庭園,尤其西京的庭園,有獨特的風格,可以傲視天下。就此池塘而言,一望可知其經營甚費匠心。池形曲折,饒富變化,而不見冗筆。中有小島三數,大小及形狀各不相同,或呈孤立,或有小橋溝通。而每一座橋,其樣式及建材亦不同,有獨木橋,有竹橋,有石橋,更有穹形架橋,上皆苔痕斑爛,古雅可觀。池塘四周則多種蘆葦,遍設怪石,間亦可見石燈籠參雜其間,使池邊增添野趣與優美。此二種本質相反之情調,竟能於此得到協調,而不覺其衝突,實在是藝術的奧妙,今日東洋庭園設計已成為一專門學問,為西方人士所心折,不是沒有道理的。
…… 十七世紀初葉,以京都皇宮為中心,西南郊外有智仁親王的桂離宮;而東北部比叡山山麓有後水尾天皇的修學院離宮,這兩所離宮不僅方位相對,且規模與風格亦成強烈的對照。修學院離宮既近比叡山山麓,又背控御茶屋山,整個離宮分上、中、下三茶屋部分,而分別散布於山腰至山腳的一大片傾斜地,下與中茶屋兩部分設有小橋流水,風格玲瓏精巧;坐落於最高地的上茶屋部分,則豁然開朗,以浴龍池為中心,呈迴遊式的大庭園。
修學院離宮在離曼殊院步行不到一刻鐘的地方。走過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住家漸稀的馬路盡頭有一排竹垣,及同樣用竹子編成的大門,門牆之後,林木蓊鬱,就是修學院離宮的正門。雖然這牆垣和大門予人的印象並不強烈深刻,入得門內,卻有一大片庭景展現在前,而最令人驚異的是寬敞的石子路和滿園的樹木。從眼前身邊的大樹是開始,近處遠處,一直到山麓山頂,無處不是樹,無樹不高大,且形狀姿態各異,只覺得自己像是埋沒在林中,卻全叫不出那些樹名來。我第一眼就喜歡這地方了。
…… 下茶屋庭園裡最主要的建築物為當年後水尾天皇賞園的「壽月觀」由三間十二蓆的房間相連而成。第一間門上的扁額「壽月觀」三字,即為後水尾天皇親筆,筆觸相當深厚。房前滿鋪白砂,據說全日本只有京都白川之砂最潔白晶瑩,這裡所鋪砂石便是從白川運來的。庭前一道淙淙流泉,小瀑布上安置一塊三角形青石,導遊員要我們注意,那看似不經心放置在上的青石,正象徵著日本的名山富士山,細看真形似富士山,造庭者的細膩,可見一斑。小溪兩旁種滿杜腸和楓樹,故春秋兩季,互爭景色;如今雖無花葉陪襯,然而流水送落葉,卻也別有情致。
從下茶屋部分到中茶屋和上茶屋部分,在平面圖上看,正成一扇形展開;中茶屋在右側,上茶屋在左側,而中間是一片田園,下與中、上之間,由兩條設在田園裡的畦道相連。走過一條樸素而狹長的畦道,沿途可以俯視兩邊的田園,右方較遠處,並有農舍數間點綴其中。後水尾天皇在此營建離宮時,特別保留了民間的田園風光。諒生於深宮之中的帝王,對於庶民生活必有一番好奇,而當漫步畦道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俯視這一片田野時,心中是否會昇起「高處不勝寒」的寂寞呢?
…… 走出中茶屋地帶,導遊員說,至此大家才走完全園的一半。因為上茶屋在距離較遠的山腰裡,而最精彩的部分也在最後,希望大家勿嫌路遙,一鼓作氣,看完全景。順著來時的畦道,我們一度走回下茶屋門前,再折向右側另一條通往上茶屋的畦道。這條畦道較通往中茶屋的畦道整潔可觀,兩旁種植的松樹,經人工修剪,高矮齊一,中間是白色小石子路。踏著沙沙作響的石子路,透過松枝,可以望見遠山和田畝。京都的冬天寒冷而乾爽,天空晴朗,浮雲朵朵,冬季的陽光被比叡山吹下來的寒風拂去了熱度,耀眼而不暖。我們身上覺得微熱,並不關風與日,實在是因為走多了路的缘故。
三個茶屋的大門都具有相同的風格,只可惜我們都無緣經過,每一次只能望望,卻必須由側門進出。上茶屋部分的地勢最高,步進門後,還得拾級而上,登上兩旁高聳著樹垣的狭窄石階,迂迴轉了兩次彎,才來到海拔一百五十公尺高的「鄰雲亭」前。雖然「鄰雲亭」離雲尚遠,俯瞰足下,卻可以看見整個京都市區和遠近山巒。「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攀登石級是有代價的,當寒風拂著額際的汗珠時,卻有一絲征服的快感浮上每個人的心頭。
上茶屋部分予人的感覺與下、中茶屋的感覺完全不同。由於登高遠望,整個修學覺院離宮可以一覽無餘,而藉著遠處起伏綿延的群山為背景,這裡極目是雄偉的景色,令人胸襟舒展開闊。「鄰雲亭」坡下是一大片人工修築的水池,取名為「浴龍池」,以稱帝王之心。這個水池極大,呈心形,從「鄰雲亭」望去,西邊有一長堤,堤外一條白色石板路;東邊則呈緩和的弧線,中有突出的二島,由一座中國式的「千歲橋」相連。上茶屋部分的園景即以此「浴龍池」為中心,在高低多變化的池畔修築了賞園聽泉的亭閣「鄰雲亭」、「窮遼亭」、「洗詩臺」及「止止齋」(今已廢亡)等。這些亭臺的構造較桂離宮諸茶亭考究,且窗多牆少,我們去的時候,管理當局為供參觀,故意敞開所有門窗。從屋裡向外眺望,池畔景色盡收眼底:長橋映水,水影懸勝鏡,襯以翠遠參差,景色極美,令人不忍移目。日式紙窗有一特色,即當其敞開時,那四方的木邊猶如一畫框,透過木框眺望時,則令人覺得風景如畫,更收玲瓏的效果。於是每一窗口變成一幅畫;因為角度不同,每一幅畫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更由於四時的推移,這裡的風景可分新綠期、花期、紅葉期及雪景期,而每一期的色彩光澤皆堪入畫。可惜我們正當紅葉瘦去,雪意尚遠的時候踏進此園,所以只見滿園殘綠和堆積的落葉。
從「鄰雲亭」東邊走一下坡小徑,開始環池步行。「浴龍池」的面積比桂離宮的池塘大,而人工裝飾的趣味較少,但是由於此區借天然的山林為背景,所以得地理之妙,有更雄渾的面貌。在一長約十五米的土橋上歇腳,東望是一泓幽遼的潭水,由於峭壁聳立,頗帶幾分陰森森神祕的氣氛;向西眺望,則呈截然不同的景色。「浴龍池」西岸的長堤,堤外白徑和徑側的樹垣成三排整齊的平行線,而樹垣之外,只見一片斜陽映紅的天空,池水之內,唯有樹影叢叢。日本庭園多以細膩取勝,偶見此單調的一角,覺得異常快慰舒暢。
繼續前走,由於山麓陰濕,腳下的苔痕更翠,泥裡參著的紅葉也未枯,京都以出產「西陣織」著稱,如今這條小徑本身彷彿便是一條織錦了。經過落葉覆頂的「舟屋」,和滿目荒涼的「止止齋」遺跡,來到「浴龍池」西岸的堤上,回望剛才走過的東岸,山嵐水氣,和樹叢中隱約可見的亭臺,此景此情,唯獨「畫中有詩」四字可以形容。從樹垣下望,近景是修學院中茶屋和下茶屋庭園,中景是離宮外一望無垠的田園風光,遠景則為不知名的群山起伏。這時夕陽已西傾,幾處農舍昇起炊煙裊裊,「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陶淵明的詩境,超越時間和空間,就在我眼前。
沐在夕陽殘照裡,踏上歸程,李和我心中都有難言的感動。我們又一次結伴出遊,共享了美好的景色和時光,暫忘了獨處異鄉的寂寞。人生的聚散無常,半年以後,各奔西東,我們也許不會再相見,但是相信她和我都忘不了在京都相識的奇遇,也忘不了我們一起訪過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