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年一度的消費熱季開始了。
這兩天在巴黎,英國馬莎百貨重新開張。營業時間還沒開始,門口就排了長長的人龍,隊伍中有退休老人,有年輕男女,全都等著要進去消費。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台北,當紅的流行服飾品牌門一開,就湧入瘋狂搶買的消費者。大家像炒粿條似的翻攪每一台花車與吊衣架,然後抱著五顏六色的服飾,排隊試穿,排隊結帳。
更別談前一天晚上的美國了。過去,零售業者為了搶感恩節後的生意,會特別把營業時間從平常的上午十點,提前到七點;後來七點不夠看,改到六點;這幾年,大多凌晨五點就摸黑開門做生意。今年,業者們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提前到午夜十二點。
換言之,數以百萬計的美國消費者今年吃完感恩節晚餐,就迫不急待地到當地的百貨公司、三C連鎖店排隊,準備大肆採購。佛羅里達州有個女孩,為了想買到比較便宜的家電,甚至早在九天前就黑著眼眶,在百貨公司門口紮營。
這樣的排隊現象,當然不是新聞。幾年來,無論你在東京、香港還是里約熱內盧,只要有熱門手機、電玩、平板電腦上市,沒人排隊才是新聞;在台灣,從大飯店賣舊家具到新餐館廉價促銷,都會引來消費者的大排長龍。美國有研究顯示,人們一生中花在排隊的時間累積起來,長達好幾年。
但排隊現象今年之所以顯得特殊,是因為對照著世界各國一個又一個風雨飄搖的經濟數據。例如在馬莎百貨落腳的巴黎,正陷入糾纏數月之久的債務危機;許多總部設在巴黎的銀行,正處於倒閉邊緣。在台灣,主計處昨天才雙雙下修了今年與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在美國,經濟崩壞更不是新聞,三年多來人們資產嚴重縮水,一般家庭不是背負過重的房貸,就是陷入失業的恐懼中。
從美國到亞洲,幾年來都出現了相似的消費現象:一邊壞消息漫天飛舞,一邊卻有人排隊花大錢。因此有官員拿排隊現象來替自己的政績背書,聲稱經濟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糟。例如義大利的貝魯斯科尼,就曾經以幾家餐廳的生意大排長龍,來宣揚自己的經濟政績。
這番話,事後反而引來人們更強烈的不滿。理由很多。首先,排隊消費現象並不能跟總體經濟的好壞畫上等號,更不代表人們對未來經濟的滿意與放心。例如在義大利,並不是所有商店都幸運地大排長龍,有些餐廳生意很好,更多餐廳的生意其實大不如前;其他零售業亦然。政府不應以為消費者在排隊,就代表著經濟很安全。
其次,排隊消費現象中夾雜了理性(有人為了打發時間,有人為了撿便宜貨,總之,都是理性的決定)與非理性行為──也就是多年來消費主義的延伸,就算明知道應該省錢,卻一時間改不過來。
研究顯示,這種在消費熱季中衝動買下的東西,有許多事後不是沒用幾次就晾在一邊,就是完全派不上用場,徒然造成浪費。過去景氣好,浪費的傷害不大,但眼前的經濟危機倘若持續下去,這樣的浪費只會讓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濟壓力雪上加霜,進一步威脅總體經濟的穩定。
要維持經濟上的穩定,政府不應滿足於非理性消費所帶來的經濟榮景,迷信著非理性消費所帶來亮麗的統計數據,而是應該為更合理消費的未來做好準備。例如短期,設法引進國外技術,協助不具競爭力的產業轉型;長期,推出更多技能訓練,讓勞工們學習更好的創業與就業技能。從服飾業到餐飲業,能夠吸引人潮排隊的,往往都是產品與服務較佳、勇於創新的業者。迎戰經濟危機,我們應該鼓勵的,不正是這樣的產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