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正雄的在地部落格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ganghu999/182139621
列印日期:2025/06/15
找回覺性,懂得自己
2025/04/01 10:38:51

年紀大了,容易受天氣驟變的影響。這兩天寒流一來,儘管再如何小心,昨天一早起床添衣,剛要站起身子,猛覺後腰像被閃電打到,旋即劇痛襲來。當下動也不敢動,只能等它緩緩滅去。


但扭到就扭到,事實無法改變,只是不再像去年二月,痛到只能趴在地上,久久站不直身。


這要在以前,肯定要跟家人說,「慘了,我扭傷腰了。」


現在則不然,也因為一直在練習覺性,說法自動變成「不好,剛剛腰扭到了」。


這兩種敘述事件的說法,有差別嗎?


表面無,實則有,差別在前者有個「我」無所不在,後面沒有。


講法不同,心境自然也大不相同,至少不再身體已經夠痛了,又給內心加上怪東怪西的苦。


從前那種用「無知」找來的身心之痛,其實是佛陀警告過的「五蘊熾盛苦」;正因自己一直處在「無明」之中,活該屢屢苦上加苦。


什麼是五蘊?


「蘊」在當年北印度的巴利語,譯成中文就叫「聚、聚集」,其實是「部分」的意思。


這五蘊後來傳到中國,也有譯成「五陰」的。陰者,覆蓋。五陰,說的是人被五個層面覆蓋了,因此而有無明,日子過得迷糊,都讓這五陰耽誤了。


為何要強調巴利文呢?


在彼時的印度種性社會,婆羅門、剎帝利這等僧侶、王公貴族代代相傳講的是梵語,吠舍、首陀羅則流行使用巴利語。


那佛陀在世時為何不同意弟子說梵語?


因為梵語這一語文充斥若干歧視性的聲調、語言、文字,不符合釋迦牟尼佛體悟的眾生平等。


且以「人」這名稱為例,有各國、各種族、各族群之分,這在他老人家宣說的《阿毗達摩論》裏,認為那都是世間這群人、那群人約定俗成、不會永遠不變的事實,歸類為「世俗諦」。


有世俗諦,就有究竟諦〈或稱勝義諦〉。


五蘊,就是從人這一群體萃取到不可再分割的五個部分,分別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你說這五個部分,放諸古今,置之四海,不拘男女老少,能不是由色蘊的身體、代表「受、想、行、識」等四蘊的心靈所組成?會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嗎?當然不會,故佛陀稱之為究竟諦、勝義諦。


五蘊,正是人類顯現的實相,天天表演「無常、苦、無我」的真理,告訴你,眾生習以為常,老是很愛自稱的「我」,從未在五蘊裏面存在過。否則請自問,這個「我」活在「色、受、想、行、識」的那個區塊?


你找不到的,不但找不到,還悟認「身就是我,心就是我,身心都是我」。這是認賊作父,要不我們一生時時受苦,怎麼來的?


缺乏覺性,認不得自己,就是無明之始。


反之,找回覺性,就是認識身心,懂得自己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