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紅塵--林金郎文學網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frankjin/178657891
列印日期:2024/10/16
訓詁一下:九鼎的由來與去處、從官銜變尊稱
2024/07/08 10:48:34


】九鼎的由來與所蹤


我們常說,一言九鼎,大概理解為,君王說話如同九個鼎那麼重,不會輕易變更,不過真相不是這樣喔,原意是說,丈夫之言如君王之言,不能唬爛或隨便更改。那九鼎哪裡來的?


1)夏禹鑄九鼎以象九州政權(禹分天下為九州),《史記.孝武本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2)夏後為商與周所得:《墨子.耕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商周)。」3)周末霸國垂涎九鼎,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為秦所得,《史記.秦本紀》:「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4)秦末戰亂,九鼎沉於泗水從此失蹤,《竹書紀年.顯王》:「九鼎淪泗,沒于淵。」


其實,有沒有九鼎還是個謎,但史書已將它的身世說的言之鑿鑿,因為「九鼎」一詞可能是西周禮樂制度規定,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因而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不過古人飛越時空接續編撰歷史的能力,其實本來就不容小覷,所以我才常說,我們讀的到底是歷史還是偽史,還是同仁誌?


 


】從官銜變尊稱,並談「大」與「使」


古代漢族慣以官銜尊稱他人,以示尊貴,如公子(原本是諸侯之子)、員外(原本是編員之外的官職,類似顧問或榮譽職(註))、郎中(升上去是尚書郎、侍郎,部級主管),官人(後來也用來叫恩客或老公),又如客官、看官,台灣以前還有叫女人與小孩為查某官和囝仔官(後來有人將「官」寫成「倌」以示區別,但倌是小吏之意,後來演變成雜役、妓女等,所以不要搞錯)。


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國君是大王,山賊首領是大(音代)王;朝中官職是大夫,醫生是大(音代)夫,可見這是以音差來表示區別。台灣人叫公公是「大官」想必是由「官人」之大而來,不過這裡也要念大為代。


另外,《樂府詩集.陌上桑》:「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這裡使君確實是指官吏,不過「使」也當成尊稱,如《焦氏易林》便出現過使君、使伯、使叔、使士等不同稱呼,其實也是泛指某人而已,而非真的是官吏。


而對女性的尊稱也常是源於對官家的稱呼,如夫人原是天子僅次於后的妻子、諸侯正妻、封誥女性的尊稱。又如稱女性為「姓+氏」,這個氏是支的原字,在母系社會時是對領袖的尊稱,如神農氏。


註:因員外可以用捐獻獲得,故把土豪稱為員外,所以以後不要叫我林員外。(我並非討厭員外,而是討厭我並非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