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心人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dicksu0532/26571810
列印日期:2024/10/13
迪士尼經典動畫上映時中文片名,網路上查不到喔!
2015/07/26 01:36:11
美國動畫片近年來百花齊放,一般觀眾未必分得出哪部是哪家的出品,但提到「迪士尼」,應該人人耳熟能詳,甚至有很多人搞不好只認得迪士尼這麼一家美國動畫公司,將其他公司的影片都誤認是他們的作品。這也難怪,長久以來,迪士尼一直執美國動畫業之牛耳,陪伴多少代人成長,今天年輕觀眾的祖父母,搞不好小時候也都看迪士尼的卡通長大。


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迪士尼首部長篇動畫電影「白雪公主」,早在民國26年(1937年12月21日)即在美首映,雖然根據確切考證,它並非電影史上第一部長篇卡通電影,不過全長84分鐘彩色呈現又有經典插曲,是全球動畫長片的創舉,無怪乎一度刷新票房紀錄。迪士尼動畫在台粉絲眾多,也有相當豐富的介紹網站,可惜在華人區上片資訊及片名翻譯上,難免錯誤連連,不只某些幾乎不曾在台重映的短篇動畫集錦沒有用上華人區放映時的譯名,就連影史極為經典的幾部動畫,有的資訊還是不正確。





譬如「白雪公主」,猜猜此片多早以前已經在華人地區亮相?答案可能很讓人吃驚,最晚不超過民國28年(1939年)!!不對啊,不是還在8年對日抗戰嗎?怎麼有心情看闔家歡樂的卡通片?但實際上就是這樣。在中華民國時期的上海,是遠東數一數二大都會,美國電影在北美放映一年之內,常常就會進口,「白雪公主」既然在美如此轟動又怎會例外?甚至連通用至今的「白雪公主」片名,都可能是上海的翻譯家或是片商所取。那時另外一個外國片很早上映的地區則是英國殖民地香港,往往比上海稍晚一些而領先於大陸其他各省分,至於台灣,那時被日本統治,上片效率就要比照日本。香港把「白雪公主」翻成「雪姑七友傳」,請看附上的民國28年3月24日報紙廣告,陳雲裳的「木蘭從軍」是民國27年的電影,「夜光杯」和「羅卜救母」都是民國28年的影片。請注意香港當時把Walt Disney是翻成了「和路地士尼」,台灣以往盛行的翻法「華德狄斯耐」其實是沿用上海的舊譯法。而上海則早在民國27年6月已上映了「白雪公主」,同年12月1日再上映二輪,仍連演17天才下片,比不少真人大牌巨星的電影都受歡迎。





有賺頭的生意大家搶著做是一定的道理,迪士尼「白雪公主」打響,接下來乘勝追擊的「木偶奇遇記」也很快就在上海戲院亮相,對的這個片名也是上海開始定下來的,抗戰時期上海一度成為孤島,雖被日軍包圍,城內的經濟與娛樂事業異常發達,美國電影還是接二連三正常上映,厲害的也常締造出色票房,史上最經典的「亂世佳人」也就在這時期來到上海,華人區初登場。一直到民國32年,日本人開始干預,美國電影才在上海的戲院消失,直到抗戰勝利後。所以如果以為迪士尼最早的兩部長篇動畫片直到二戰後多年才到了華人區,肯定是大錯特錯。




抗戰勝利後,迪士尼動畫自然再能進入華人地區,「小飛象」、「小鹿斑比」、「幻想曲」等,統統都在上海的戲院放映,再轉赴大陸其他各大城市上演。




有趣的是,大陸其他城市上演時未必會繼續用上海片名,「小鹿斑比」一度在天津放映時,叫做「火燒麋鹿宮」,恐怕很少有人會為此片取這種名字吧?這幾部至今觀眾仍耳熟能詳的長片後,就開始進入幾乎沒人能把片名搞對的一段混沌期,主要原因跟這幾部片在台找不太到正版影音產品也絕少重映有關,甚至連迪士尼頻道偶爾播出,都自行另取片名,完全懶得去查證當初是否在華人區有上映又叫啥名。




民國34年在美推出的「The Three Caballeros」,由一位今天大家仍很熟悉的迪士尼卡通人物,與另兩位大家都不怎麼熟悉的卡通角色主演,在上海上映時的片名叫做「幻遊南海」,理當成為流傳至今的正式官方片名,然而今日鮮少有人記得。請看廣告上標明的3大主角,唐老鴨到21世紀仍然名號如雷貫耳,可是潘老鷄跟喬鸚哥,雖然同是禽類,已經從人們記憶裡消失許久。




在天津上映時,片名沒變,唐老鴨卻變成唐納鴨,而「華德狄斯耐」在那兒譯成了「華特狄斯萊」.........




民國35年上映的10段音樂短片集錦「Make Mine Music」,上海片商循「幻想曲」模式,取名為「彩虹曲」,聽來不盡切題,但宣傳辭十分優美—「似雲彩多姿,若虹霓幻麗」,今日的電影宣傳人員,有多少人寫得出這樣優雅的辭句?連帶讓片名都變美了好多。




此片在政府遷台後仍有重映,第一次仍叫「彩虹曲」,之後則改名為「碧彩長虹」,依舊美得如詩如夢,恐怕是史上最雅的迪士尼片名。




民國36年的「Fun and Fancy Free」,在上海放映時的片名有點眼熟,叫做「漫遊仙境」,大家可以合理的懷疑,日後「愛麗絲夢遊仙境」這個片名應該是從這邊「學習」來的。這次廣告上的主角可不只唐老鴨,另外一個經典巨星米老鼠也出現了。值得大家記住的是,從民國時期上海開始,這兩個角色的中文就翻成米老鼠與唐老鴨,兩岸情勢尚未複雜前,已經是這樣叫了。




民國38年10月5日在美首映的「The Adventures of Ichabod and Mr. Toad」,敏感點的人已知這片的中文譯名不太可能由上海先取,所以從它開始,接下來所有迪士尼動畫的中文片名都以台灣首次上映為準。這部片台灣可能也只演過一回,叫作「神仙世界」,其實兩部短片分別改編自「柳林中的風聲」跟「斷頭谷」的傳說。台北當初最首屈一指的西門町大世界戲院,跟今日某大報蔡姓老闆祖產的中央戲院聯映,當時他應該還沒出生,中央後來似乎也很少演迪士尼的卡通了(大都日片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