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
(文/課輔老師 李依蓮)
五月初,我請假睽違了一整週,再回到學校上課,和課後班的孩子們解釋為什麼請了這麼長的假。
面對眼前一個個幼小的臉孔,想起自己第一次經歷生離死別時,也是相當於這個年紀。當年外公離去,即使懞懂如我,也體會到了什麼是「再也見不到了」的悲傷與恐懼。
這一次,我和孩子們侃侃而談,解釋了何謂「癌症末期」、「病危通知」,一直談到何謂「放棄急救同意書」。我分享著當天在路上開車,看著導航明明顯示只要再五分鐘就抵達醫院了,可是卻心急如焚,最後只看到母親傳來的訊息:「外婆走了。」讓我幾乎崩潰,一切都來不及了。
如果你是躺在病床上的那一位
我詢問孩子:「如果你是躺在病床上的那一位,你很痛苦,全身插滿了管子,也知道再怎麼急救,身體終究不會回到以前那樣的健康了,到了生命的盡頭,請問你們會選擇放棄急救嗎?孩子們紛紛舉起手回答:
l 「我會放棄急救,因為我們家裡還有四個小孩,這樣爸爸媽媽太辛苦了。」
l 「我不想放棄,因為我知道我的vuvu (排灣族語的「長輩」) 們會很難過。」
l 「我會放棄急救,因為我不想那麼痛苦,反正去天堂也很好呀!」
l 「我想活下來,因為我還那麼小,都還來不及長大就要離開世界,好可惜!」
l 「我會放棄急救,因為這樣阿嬤要一直照顧我,可是她已經很老了。」
我記得,每當班上時常有需要投票的時刻,孩子們總會愣頭愣腦地偷瞄他人的選擇;然而這一次,面對自己的生命議題,大家卻專注地思索,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們此起彼落地認真回應,讓我意識到,他們已經長大了,足以慢慢承接這些沈重的話題。
如果病床上的那一位,是你最愛的家人
我又接著問:「那如果今天躺在病床的那一位,是你最摯愛的家人呢,可能是你的爸爸、媽媽、vuvu,你會怎麼選擇?」孩子們頓時陷入沉默,一些人紛紛放下了手,甚至幾位孩子紅了眼眶,一個個逕自地擦著眼淚。
接著,我放了自己剪輯的告別式影片,除了剛好回應現階段的藝文課程「使用Canva編輯影片」之外,與此同時,我邀請他們思考生命中重要的親人,平時是否有好好的說出感謝或道歉,並珍惜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
我告訴他們:「因為啊,意外或疾病並不會看你們年紀小,就不會發生。你們或是他們,很可能忽然就這樣離開了,老師不希望你們在未來感到後悔。」
不帶評價與期待,沒有負擔的陪伴
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生命教育課程,藉由他們好奇「老師為什麼忽然消失這麼久?」和孩子們聊聊重要的議題。
明明是以第三人稱的心態來敘事罷了,居然還是忍不住哽咽落淚,在那一刻,天真誠的孩子們忽然衝到前面,把我團團抱住。我忽然覺得,這每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就只是認真的給予支持,最後甚至陪我哭泣,這是多麼有力量的陪伴。
這樣不帶評價與期待,沒有負擔的陪伴,也是我需要向孩子們學習的,他們敏銳的共情能力,讓我既驚喜又感動。
【輔導小教室】當面對親人逝去,如何教導兒少生命教育
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需要高度同理心和對話,不僅是告知死亡的事實,更是幫助他們理解、接受和面對人生的變故。
l 創造一個安全且支持的環境,真實而簡單的溝通,根據年齡和成熟度調整語言,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用故事或比喻;對於青少年,可用直接和深刻的方式討論。
l 鼓勵他們表達情感,讓他們知道悲傷、憤怒、困惑等都是正常的,也可以寫日記、畫畫或參加體育活動。家長和老師亦可適度分享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感到並不孤單。
l 介紹生命的自然循環,幫助他們理解生命的有限性,並接受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此一事實,可以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影片。
l 告訴他們可以尋求家人、朋友或心理輔導的幫助,不需要獨自承擔。引導參與紀念活動,如參加葬禮、製作紀念品或寫信給已故親人,幫助他們表達哀思和告別。
l 適當時機討論生命的意義、價值觀和個人信仰,幫助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些討論幫助理解生命的多樣性和深度,並學會珍惜當下。
l 持續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隨時提供支持和幫助。家長和老師應該保持開放態度,隨時準備好傾聽和陪伴,這對情感康復至關重要。
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兒少更正面地面對親人逝去的事實,學會處理情緒和理解生命的價值。這不僅是一次生命教育的機會,更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