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的部落格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H101094880/20353713
列印日期:2025/01/14
中國大陸四大油氣戰略通道形成,台灣未來能源在哪?
2015/01/21 20:30:49

 


一、前言


大陸第四條能源進口戰略通道、中緬原油管道及一座深水碼頭預定1月底啟用(圖1),大陸進口中東原油從此不必再經麻六甲海峽,可自印度洋安達曼海的緬甸馬德島上岸,經由此一管道輸送至大陸西南地區。中緬石油管道預計每年能輸送2200萬噸原油,之前緬甸能源部與中石油達成關於開發、運營,以及管理中緬油氣管道的協議,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在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分別享有49.1%7.37%股權收益,緬甸政府每年收取1360萬美元的油氣管道路權費,每噸1美元的原油管道過境費。中緬油氣管道自2010年開工,管道總體為天然氣、石油雙線並行,緬甸境內部分全長771公里,大陸國內原油管道全長1631公里,天然氣管道全長1727公里2013930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開始輸氣,據緬甸能源部官員指出,原油管道未能同時啟用的原因,在於膠漂地區深水港工程未竣工。隨著可停靠30萬噸油船的深水港近期完工,預計原油輸送管道可望1月底正式啟用。


        通過缅甸提供能源是避開麻六甲海峽的一條便利途逕,中國建設的中緬輸油管線是中國能源安全的一部分,然而西方恨不得中國一滴原油都没有。路透社報導,兩條輸油管道的起點都在缅甸西海岸的馬德島,向東北方向經曼德勒到中國邊境城市瑞麗,再到雲南省會昆明,最后輸送到重慶和南寧。一條管道輸送中東和非洲的石油到中國,另一條管道向中國輸送缅甸生產的天然氣,將于今后兩年内投入使用。緬甸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十,是中國周邊國家中的一個“天然氣大國”。而緬甸特殊的地理位置,瀕臨印度洋可帮中國“打通”印度洋通道,保障中國石油的運輸安全,破解“麻六甲困局”。




 



圖1  中緬石油天然氣通道 



二、麻六甲海峽油氣運輸路線弱點改善


         近年來,中國甚至台日韓石油進口最主要的通道--麻六甲海峽的航運安全問題日趨嚴重,被稱為"麻六甲困局"。為了破局,中國經濟學家、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以及政府有關部門近年來就避開麻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替代通道進行了研究,形成了"克拉地峽""中緬石油管道"兩套方案。泰國克拉地峽方案是開鑿克拉運河貫穿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長約120公里。運河建成後,輪船可經此從安達曼海進入泰國灣,使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大型輪船可節省25天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近30萬美元。然而,該方案卻遭受一片反對之聲。反對者認為,運河的投入與收益不成比例,運河工期長達1015年,需耗資200多億美元,運河的成本至少需要140年才能收回。反對者還提出,很難保證恐怖分子將來不會襲擊經過克拉運河的輪船。有分析人士認為,克拉地峽方案最致命的缺陷是不能避開美國的威脅。産生"六甲困局"最關鍵的原因是美國的威脅,破解這一困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盡量減少美國軍事力量的威脅,因為美國在此附近有駐軍。


    中緬石油管道是把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遠洋油輪從印度洋運至緬甸實兌港輸送上岸,再通過長達900公里的輸油管線經緬甸曼德勒、雲南瑞麗,直達昆明,與通過馬六甲海峽將原油運抵湛江和寧波的"太平洋線路"相比,要近1200多公里,而且也安全得多。長遠看,中國還可以沿中緬石油管道修建公路和鐵路,把實兌港開辟為中國西南地區出口南亞、西亞、歐洲和非洲的貨物中轉站。


    石油管道還重點考慮了港口、氣候和沿途地形等自然條件。緬甸實兌港是深水港,能建停泊20萬噸級油輪的碼頭,而且新建實兌深水港僅須投資幾千萬美元。中緬石油管道所經地區氣候溫和,自然災害較少。從雲南瑞麗出境經曼德勒到實兌港全長約900公裏,其中的400多公裏已通鐵路。中緬輸油管道可以選擇沿鐵路和已經勘測好的路線修建,能大量節約經費,而且安全。按照專家的方案,在雲南興建大型煉油廠可以解決石油到昆明後的問題,這樣,雲南將成為我國石油戰略儲備的重要基地。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西南地區至今仍未發現大的油田,是中國唯一沒有大中型原油加工企業的地區。長期以來,廣大西南省區匱乏石油提煉能力,主要依靠華南、西北等煉油廠提供成品油,輸送距離長、成本高,特別是雲南處于全國成品油供應的末梢。近年來西南地區成品油消費呈上升趨勢,到2010年西南五省市成品油需求量將達到2256萬噸,能夠解決煉油過于集中東部、運距大、成本高的問題。在雲南布局石油煉化基地,減輕其他煉油企業供應西南地區成品油的壓力,將供油末梢變前沿,依托雲南放射狀向西南供應成品油。


 


三、中國大陸四大油氣戰略通道形成


為改變高度依賴麻六甲海峽的能源進口格局,中國大陸近年來開始實施油氣進口多元化戰略。在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相繼建成投產,在東北,中俄原油管道也有望今年底竣工;在西南,中緬原油和中緬天然氣兩條管道建設完成。三大陸上管運通道與海上航運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國油氣進口的四大戰略通道(圖2)。其中,中緬天然氣管道輸送的是緬甸西海天然氣,經保山、大理、楚雄、昆明、曲靖進入貴州,最終到達廣西南寧,年輸氣120億立方米,管道全長2806公里;而中緬原油管道起于緬甸西海岸馬德島,經緬甸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和撣邦,從雲南瑞麗進入中國,管道設計運輸能力2200萬噸/年。據瞭解中哈原油管道輸送能力已突破2000萬噸/年;中俄原油管道設計輸送能力將達3000萬噸/年;中緬原油管道按照2200萬噸/年的設計能力計算,三大原油管道進口能力將超過7000萬噸/年,占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1/3。中緬原油管道項目除了原油管道、儲運設施及其附屬設施外,還包括在馬德島建設一個可從超大型油輪卸載原油的碼頭。這意味從中東及非洲等採購的原油,可由該碼頭轉經中緬原油管道直接運往中國國内。戰略意義不可小觑。與中緬油管工程“配套”的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的竣工和雲南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的啟動,既可舒解中國西南地區油品緊張局面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中石油在國内市場競爭中的一步好棋。


 


圖2   中國大陸四大油氣戰略通道


 四、台灣的長期能源政策在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岸的中國大陸不只大量興建核能電廠,對於傳統化石能源石油及天然氣的穩定來源及安全輸送路線的開拓亦不遺餘力,台灣反其道而行,不但反核封存核四,對於傳統石化產業亦極不友善,這些不關心能源開拓的人卻開汽車享受便宜的電價,長此以往未來子孫無能源及電力可用,工業發展亦將因能源不穩定及昂貴將遠走他鄉,造成失業率更加惡化。人類的文明活動須要耗費能源,台灣人民需用電以及其他能源,世界能源的消耗與日俱增,世界各國為了生存都在爭奪有限的能源都是鐵的事實,台灣不產能源,天然氣、石油及煤皆靠進口,再生能源固然很重要且環保,但全球產量僅佔1%,台灣面積太小風力及太陽能塞牙縫都不夠,全台插滿風機並鋪滿太陽能集光板也僅約達能源需求的3%,目前石油價格雖處於低點,但長期來看化石燃料的耗竭是21世紀人類文明最大的的危機,台灣不能再虛耗了!應效法大陸積極發展核能,對於石油天然氣亦應利用低價時擴大戰備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