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條令人遺憾的新聞:台灣雲豹已滅絕了。
遺憾,但不驚訝。最後一次有人看見台灣雲豹,是三十多年前一隻幼豹的屍體。近年台、美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動用400台紅外線攝影機,上山下海,在台灣雲豹可能出沒的地點埋伏13年,甚至犧牲了兩位研究員,結果沒有見到任何一隻雲豹。
永別了!台灣雲豹。
且慢 !!你有看過電影《侏羅紀公園》嗎?我們是不是可以帶回絕種的生物,讓牠們重新繁衍?電影裡不是說只要有恐龍的DNA就可複製恐龍嗎?
複製恐龍...恐怕還早;但複製台灣雲豹呢?可能帶回已絕種的動物嗎?這英文叫“De-extinction”,我暫把它翻成「復種」好了。
「復種」不但可能,而且已經發生過(或幾乎發生過):早在2000年,科學家就把當時已絕種的西班牙大角山羊(Pyrenean ibex)殘留的細胞核植入另一種山羊的細胞裡,複製出一頭大角山羊~~但只活了十分鐘。這山羊是有史以來第一種復種的生物,但也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絕種兩次”的生物。
想「復種」較特別、沒有近親的生物就難了。30年前絕種,澳洲特有的「胃育蛙」(Gastric-brooding frog),是種母蛙在肚子裡孵化幼蛙的怪蛙,和一般青蛙分化已久,科學家目前只能複製牠的胚胎,但不能孵化。此外,美洲的「旅鴿」(Passenger Pigeon)曾多到可遮滿天空,卻在20世紀初硬生生被貪吃的美國人吃了了!現在科學家正由博物館標本裡取出DNA,解出整個DNA的序列,用來“合成”新的DNA,好把牠們救回來。
「復種」台灣雲豹是可能的,因為其他東亞地區現存的雲豹是牠的近親。問題是:應該把已滅絕的物種給復種回來嗎?牠還是原來的台灣雲豹嗎?復種後不會再絕種嗎?會和《侏羅紀公園》一樣,給環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