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田彌市與木麻黃
一九〇三年,日本政府派川上瀧彌來臺灣負責植物普查。島田彌市也跟著前來,在臺灣總督府擔任農業雇員,調查並試種臺灣水稻與甘藷的品種。第二年日俄戰爭爆發,島田彌市被召回國參軍,戰爭結束才又回台繼續擔任老師的助手。
一九二一年,島田彌市升任新竹農業課股長,主要任務是改善新竹地區的農耕環境。長期以來,新竹風大,土地貧瘠,農民種植的作物產量很低,生活大多貧困。島田彌市認為要改善農家生活,就要先降低風害,於是在海濱種植防風林──木麻黃,用來減低海風的強度。
木麻黃原產於澳洲,一九〇九年移植日本成功,發現的確具抗風防沙的功效。引入臺灣栽種後不久就有成效,過去因海風太大而廢村的居民紛紛搬回,重新耕種。
他還限制農民在濱海地區不得砍伐原生樹木。這些原生樹種雖然生長沒有木麻黃快,仍是防風、定沙、防潮浪侵蝕的好樹種。為改善當地土壤,他也鼓勵農民種植具固氮功能的花生,收成後榨取花生油以增加收入。後來他又發現新竹地區的原生種植物蓪草,能生產高品質蓪草紙,進而研究栽培與加工,後來新竹成為臺灣蓪草紙的中心,大量外銷,大大改善新竹百姓的生活。
為提升種植技術,島田彌市也培育鄉村青年設立自營農場,給予栽種水稻、蔬菜、果樹、畜牧技術的教育;訓練嚴格,但是免食宿費。結訓後給予土地,建築農舍,讓青年成為自耕農,留在農村擔任「保正」(相當於里長),甚至成為領袖,帶動鄉村發展。
工作之餘,他又陸續在新竹發現檞櫟,在大埔發現臺灣古老的野生稻,在南庄發現野生橙南庄橙,在新竹十八尖山發現澤蘭等。
一九三三年,島田彌市回到臺北擔任臺北帝國大學(後來的臺灣大學)的熱帶植物藥效調查員,持續推動濱海原生林的保育,研究台灣的救慌植物、防蚊的原生樹種,與穩固沙丘的植物樹種,對台灣有長遠的幫助。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他將所有的植物標本都留在臺灣,回熊本當農夫,直到病逝。
-摘自「島田彌市與木麻黃」 河馬 文 國語日報 2012/07/23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