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福菜
2012/06/07 10:34
瀏覽19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福菜

 

  台灣客家庄在二期稻作收割後,農地常輪種芥菜。芥菜可以鮮吃,也多加工製作成酸菜、福菜、梅乾菜。酸菜、福菜、梅乾菜是台灣客家庄醃製芥菜三部曲,酸菜又叫鹹菜,是福菜、梅乾菜的前世。

 

  芥菜收割後,就地在田間曝曬一兩天至萎軟;再一層芥菜、一層鹽入桶醃漬,壓緊密封,發酵半個月,變成酸菜。

 

   酸菜經過風乾、曝曬,塞入空瓶中或甕內,倒覆其出口,封存三個月至半年就變成福菜;填塞過程需用力填實,愈緊愈好,並倒棄溢出的水分;如果桶的不夠扎實,菜會發黑腐敗。福菜原本叫做「覆菜」,這是因為存放福菜時,醬缸要倒「覆」著放的意思。

 

   酸菜經過徹底的風乾、曝曬,直到水份全失,密封儲存,即變身為梅乾菜。

梅乾菜正確的名稱應是「霉乾菜」,乃是製作完成幾乎已全乾,又發了霉,因為霉不是一個好字,大家遂以梅代霉。

 

  客家人長期的動盪遷徙,不安全感已形成一種在長期不穩定生活中追求安穩的適應策略,為了便於攜帶和儲存過剩的蔬菜,乃廣泛運用日曬、醃漬方式儲存食物,客家菜餚中廣泛使用的酸菜、福菜、梅乾菜,即是在保鮮困難的年代所發明,期能長期保存這些芥菜。

 

-摘自「福菜」焦桐 人間福報  2011/11/09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管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