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佔便宜是禍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吃虧是福,佔便宜是禍」,這句話我們聽得耳熟,為什麼做不到?怕吃虧。我尊敬別人,別人不尊敬我;我愛護別人,別人討厭我;我幫助別人,別人不幫助我,所以就不肯做。別人怎麼對我,我也怎樣對人,還是犯這個老毛病。因此,學儒的不守禮了,學佛的不持戒了,認為守禮、持戒處處吃虧、上當,好處便宜都讓別人佔去,所以雖然喜歡聽聖人之道,卻不敢奉行。
而這個原因就是迷失自性太久,養成不善的習氣太深,起心動念都是「我的利益」,沒有想到別人的利益,所作所為都趨向損人利己,以為這樣才能在世界上生存下去。「我要活,他就決定要死;他不死,我就活不成」,這是嚴重的錯誤觀念,對自己有嚴重的傷害,而無毫分利益。
這些事情,古今中外的聖賢都說過,正所謂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是真實智慧。聖賢人告訴我們「因果通三世」,一個人在世間,想佔別人一點便宜,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認為「我吃了某人的虧」,也是錯誤的觀念。為什麼?我這一生佔人的便宜,來生要還他。我這一生吃了虧,來生別人要補償我。因果通三世,不是這一生就完了。所以,祖師大德教學人要有「前後眼」,就是你要能看到過去、未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知道因緣果報,就能開悟。
古德常講「吃虧是福」,這是真的,一點不假。吃虧的反面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禍。我們果然明瞭佔便宜是禍害,就決定不會有佔人家便宜的念頭。修行要從自己本身做起,第一要學「能吃虧,肯上當」,雖然吃虧上當,絕不糊塗,那是真實智慧與德行。
往年,道安法師對我很愛護,我非常尊重他老人家。有一天我去看他,他說:「你來得正好,剛才有一位
我說:「看到了,我還跟他打招呼。」
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了。」來騙錢的。
我說:「你給他了嗎?」
他說:「給了。」
《高僧傳》、《居士傳》和《善女人傳》中,歷代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就是我們的典型、模範,就是我們學習的教材。
現代孝道沒有了,師道也沒有了,我們大聲疾呼,《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重要,有幾個人肯聽?有一個人聽,肯依教奉行,放棄自私自利,不怕吃虧,不怕上當,這個人就是將來的聖人、救世主。別人不尊敬他,他能尊敬別人;別人不肯幫助他,他能幫助別人。甚至於幫助陷害他的人,真正學菩薩,自己刻苦耐勞,希望眾生得福。真正發心全心全力捨己為人,為一切眾生服務,決定沒有絲毫希求報償的念頭,這樣的人具備作佛、作菩薩、作大聖人的基本條件。當然這種人,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
我今天講經不在課堂,不在大眾聚會的場所,改在錄影室。有許多人跟我說:「現場聽跟電視機前面聽,效果不一樣。」確實不一樣,問題是你具不具足條件?不具足條件,你在現場聽,還是沒有成就。
孟子成為亞聖,
講到修學,「儒」、「佛」都教人從自己本身做起。《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那是真正修道人。換言之,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不是修道人。但你也不要怪他,要反過來常常問自己。
修學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如何斷習氣?「儒」有儒的方法,「佛」有佛的方法。儒是以《弟子規》為基礎教材,更詳細的是
而佛法的根本是「三福、六和」,六和做不到,世界和平永遠不能實現。和平的根基在於自己,我能否與人和睦相處,不在別人。古人言:「做事難,做人更難。」又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得到人和,可以說天時、地利一定都得到。所以,凡是聖賢教誨,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這是大學問、真實智慧。
聖賢之道,在乎「誠」與「明」。誠是真誠(不自欺、不欺人),明是智慧。人何以會欺人?他自欺,自欺哪有不欺人的道理!不自欺的人,決定不會欺人。孟子講「反求諸己」,這句話講得好!世間所有一切人,在修行人心目當中,沒有過失,過失在自己。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好、壞,好、壞在自己的心。我們以善心對待,一切都是善的、美好的。我們以煩惱心對待,一切都不善。凡夫起心動念都是別人不善,自己善;都是別人有毛病,自己一點毛病都沒有,這是凡夫修行功夫不能得力的真正原因。功夫得力做不到,修行成果當然更沒指望了。
所以,生活愈簡單愈好,愈節儉愈好,幫助別人要厚道、豐厚,對待自己一定要節儉,絕不浪費,常存此心就是「積功累德」。好處讓別人去享,苦難自己承受。凡事隨緣而不攀緣,普賢十願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真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
今天世界不太平,到處都有嚴重的衝突發生。衝突是誰製造的?我們自己製造的。我們小小的忤逆都不能忍受,別人看到了向我學習,受我的影響,這個影響逐漸擴展,就像水裡的波紋一樣,漸漸瀰滿了世界。所以,要消除世間的災難與一切衝突,從何做起?我自己要認真努力學習「三福、六和」,成就自己的「六度、十願」,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求別人,要求別人決定是錯誤的。
世界和平是從我們自己做起,由中國帶動到全世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世界大同。「格物」是斷煩惱,「致知」是求智慧,要從斷煩惱、求智慧做起。我們的煩惱習氣不除,一切都沒有指望了。「貪、瞋、痴、慢」四大煩惱,一定要斷除,不能隨順。隨順煩惱,不但道業不能成就,世間事也不能成就。希望大家要認真思惟,細心提倡,懺悔改過自新,自度度他,才能成就真實功德。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吃虧是福」21-125)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