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仙佛慈訓:珍惜天恩珍惜師德
2016/03/31 22:45
瀏覽4,56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仙佛慈訓:珍惜天恩珍惜師德

活佛老師慈悲:師徒緣

※你們能擁有肉身來修辦道也是一種福報,能得到這個健康的身體,又逢遇天道普傳,是徒兒的福報。

※在道場修辦道的人真的是很幸福,這份天恩你們怎麼報?要珍惜修辦道的因緣,是徒兒累世有修,有跟我濟公結了很深、很深的師徒緣,所以為了三界的眾生,咱們師徒一起來打拚,再苦、再累都沒有怨尤,一心只為了眾生,徒兒一定要做到。

徒兒們  大家好嗎?

在你走在谷底時  處在低潮時

不要放棄任何機會  任何希望­

要相信自己   接納自己

調整一下自己的腳步  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

待化­危機為轉機   改逆境為順境

人的心念是非常重要的

也許你與別人有一些些的不同  在無聲世界中

更能體會一般人所無法體會到的

感受到一般人不能感受的

這是你今生需面對的功課之一

所以徒兒要欣然接受這一切  知道嗎!

外表形相雖有不同 但佛性卻無差別   無有對待

願眾徒兒們好好修道辦道

講道行道   將來成道  回歸理園

回歸自己的本位   好嗎?

活佛師尊慈訓:誠信

人生中多少的苦與惱  都是自己心念染招

好與壞全是自找    業力纏牽無法避逃

吃點苦 好把冤孽災消  受些活罪忍耐待煎熬

千萬莫要埋怨天考   時刻反省迴光返照

德性培 了愿建功行道  堅定意志命運來改造

從今以後惡習斷掉   貪瞋痴愛了卻即脫超

認真地探討大道奧妙   明白真理信心堅牢

學與修老實不可少   心事光明作功勤勞

立志學 聖賢不屈不撓  摒息萬緣一心佛來學

格除物慾因果知曉   懈樸拙最好

破我執 心垢日日清掃  邪惡思想心頭擾

外捨財物結緣同胞   內捨身心功成顯道高

活佛老師慈訓:嶄新的生活

善本菩提   提燈照亮

澈義無邪念  喜樂定隨身

日常有道  平安喜悅

平安從心發心愿  各司其職天恩沾

明白天時之殊勝  應時應運駕法船

佛果皆成於此際  多少血汗難言提

付出犧牲非白故   上天眷顧品蓮齊

失與得一念澤  對與錯誰定奪  學習著笑看這娑婆

明真我識因果 法聖哲辨清濁

甘露酌 解開無縫鎖  能灑脫人生路喜樂

心厚博 天地廣濶  歷經風雨的磅礡

才能看見浪花朵朵 拓嶄新的生活 日子不再任蹉跎

點燃真誠善良美麗心燈之火 傳承最內斂的品格

道與德  永遠不日落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 寒蟬淒切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劉講師詳細解說道德經課程摘錄:

  我們在凡塵就是懷疑的心太濃厚了,各位有沒有懷疑的心?大概還不知道什麼叫懷疑的心,就是「模稜兩可」,模稜兩可的心都很濃厚,就是因為這樣才害我們不成就;用文字來講大概就是「因循」,我們在凡塵就是被這兩個字害的,沒有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假如我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追求真理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答案會不會出來?一定會出來。所以後學以前沒人可以問,問不到答案,各位要怎麼辦?後學那時候體會就是問天,「思之思之,天告知」,你只要用心去思想,你的答案上天一定借人、藉事告訴你,答案出來。要了解,當我們用這麼虔誠的心來追求的時候,那個出來的答案就是真的很理想。

   像後學以前看仙佛來批訓的訓文,有時候還會調寄一些歌來讓我們唱,像「春夢」就有「驟雨初歇,寒蟬淒切」八個字,後學一直在想到底要跟我講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驟雨就是突然間來了很大的雨,已經停了,這告訴我們真理,很大的雨不會下很久,很大的風也一樣,不會吹很久,很快就會停了。寒蟬,蟬是夏天時候在叫,蟬的生命才七天,一出生以後就一直叫,叫到牠死亡為止,但變寒蟬,蟬不叫了,為什麼蟬不叫了?本來是夏天的蟬,為什麼變寒蟬(寒冷的冬天)?要了解到,佛菩薩一直告訴我們要修道,我們都不把它聽進我們的心裡面,然後我們會遇到遭難,遇到災難的時候會怎麼樣?我們又要求仙佛,那仙佛事先跟我們講了,我們聽不聽?之前講都不聽,那災難來的時候聽不聽?就變成淒切,非常淒涼,很哀切,寒蟬淒切,我們要不要變成這樣?

   所以我們不要以後遇到遭難,才來說「早知道我就早點修,就很簡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好」,簡不簡單?不簡單啊?要做的透徹喔,萬緣,所有的都全部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所呈現的就是我們「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的那個,圓滿的、光明的佛性本體。簡不簡單?要知道,最普通的社會現象,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最簡單的就是最高深的佛理,最高深的佛理就在最簡單的現象之中,所以不要看輕它,絕對一定要銘記在心,只要你有空,三、五分鐘都可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培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讓祂能夠茁壯長大,就有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對真理的認識很容易進入,我們很容易認識真理;真理一認識以後,佛性的定就呈現,認識般若是慧,慧跟定會互相幫助,定愈多慧也就愈強,這樣兩邊就很理想,會造業嘛?絕對不會,就已經解脫了,自己解脫又可以引導眾生解脫,就可以到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一定要融入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要在凡塵的塵垢之中,我們去追求凡塵,後學都講,到最後一定會後悔,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帶得走。你看社會現象都呈現讓我們看,當很有錢的時候,他可以利益眾生;當轉給下一代的時候,一直在出事了,為什麼?因為德性不夠,要爭財產,就會出事了,德性不夠了。

   要了解,遺產要給子孫的時候,讓子孫去爭這樣不好,我們把這些可以幫助眾生,然後子孫自己去打拼,子孫夠聰明他能夠去生活,子孫夠愚笨也不要讓他把上一代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揮霍掉。所以我們留給後代就是要留給他功德,德要留給他,錢財就不用,錢財我們在世的時候好好去發揮,怎麼用就怎麼用,利益眾生。留給子孫絕對不會是好事。要了解,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你太有錢了,後代就不爭氣,能夠延續德性才是我們要去研討的。像孔老夫子的後代已經七十九代了,到現在都受人尊敬,孔老夫子誕辰到現在兩千五百六十年,所以孔老夫子留給後代的就是德,教導眾生怎樣來行持不造業,就是留給眾生這些德,我們就是要學,我們在凡塵之中怎樣自己能夠行持有德,也能夠教導晚輩一樣也去行持,朝這個德的方向去努力,這個才是很重要。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金剛經課程摘錄:

    各位前賢八難還有印象嘛?還記不記得?

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佛前佛後,北俱盧洲,長壽天,盲聾喑啞,還有一個,這一個就是我們凡塵那個智慧已經發狂了,世智辯聰,有沒有?很會跟人家辯論,他很聰明、他智慧很高、智慧都發狂了,佛把他列為八難之一,說你這種人佛救不來,沒辦法救,這樣了解嘛!這八個:三惡道,佛也救不了,你已經在受苦了;佛前佛後,佛示現在凡塵之前、佛已經涅槃以後,那你才到凡塵來,哇!沒緣!

   所以那個也是八難;然後北俱盧洲、長壽天、世智  辯聰,八個,八難。所以我們在凡塵的八難,跟這八個內容不同。所以我們了解說佛菩薩祂示現的地方,就希望能夠勸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脫離苦海、都能夠成佛。

   我們對身體要有透徹的了解,身體它不是我,它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有一天我們都要還給天地啦,沒有一個人說可以賴皮不還,不可能,一定都要還,早晚而已啦。有的早早了,還不到一甲子就還了;那有的你拖了很久也不滿百啦,沒有辦法到一百歲,也都要還給天地。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到,身體還給天地了,沒錯!我們佛性啊,各位前賢,要還給誰?佛性沒有還的地方所在喔。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佛性祂是獨立存在。

   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說能夠體會,已經祂都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在指揮生活,我們的所有視聽言動全部都是佛性在指揮啦。我們是日用,日常都在用了,可是我們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我們迷失了;因為迷失了,我們才要求道,求回本來,把我們本來的佛性又找回來,真正的讓祂又能夠常存於天地之間,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已經把祂找回來,能夠常存在天地之間,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六道輪迴,就不會在凡塵受苦,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

   我們要了解到,一轉眼我們一生就過了,我們人到凡塵來只不過百年而已。那百年一轉眼就過了、沒了啦。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的那一種輪迴多少次,不是的,是要回到我們的本來,我們在理天的故家鄉,都沒有六道的那個狀態,我們能夠回到本來,不用落入凡塵受苦,這個才是我們所追求啦。

   我們自己本身的遭遇、自己本身的修持,跟我們累世的累積,每一個都不一樣。假如說累生累世都在修,每一生每一世都有修道,那為什麼還沒有成道呢?就是對真理的認識還不透徹,所以我們一直修一直修,有努力修啦,都還沒有成。

  ※這個時候因為我們這個元會,走入快要整個都結束的時候,所以上天就大開普渡,八難跟四難都已經摒除了,要我們所有落入凡塵的眾生,都趕快能夠求道、修道、能夠成道,就回到我們本來。

   所以我們就了解,我們人在福中都不知福,真的不知道,不知道我們是這麼幸福的,可以有人的身體,可以求道、可以修道、可以回歸到本位,這個地府講他們想都不敢想,哪有那個機緣啊,根本都沒辦法的,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把握啦!『我們藉著上天大開普渡,我們老師掌道盤的時候努力修,趕快能夠超出六道輪迴。 

   可是我們落入凡塵太久了喔,都迷戀凡塵啦。尤其你看現在喔,只要你有錢,你要到哪裡去玩都很自由自在,我們這個本島玩的不夠還可以出國去玩,那玩回來都很累啦。所以後學都講,我們最漂亮的喔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最漂亮,祂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那外面的形相再怎麼好,各位前賢都是幻相、假的啦,它經不起天地的那個災變,不管你再怎麼美好的環境,來一個九級大地震,它整個都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可愛的地方,真的可愛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個是最可愛。所以你想去觀光、遊覽,你就靜下心來觀你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啦,那個是最光明、最美麗啦。

   本來這種性理心法就很生澀,我們能夠接收啊,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點點滴滴啦,一點一滴你接收了以後,你就可以知道說這個學問不是一天半載就可以了解,各位就可以回想,我們三年多前現在這樣講可以聽得懂嗎?絕對不懂對不對?啊~你講第一句話我們就不懂,我們坐兩個小時耶。所以後學都很感動,頭一句就聽不懂,一直坐要坐兩個小時、又不能打瞌睡,喔很難耶,難不難?第一句就聽不懂了,然後要坐兩個小時,講到兩個小時到才下課,那個下課,喔,解脫了(哈~)

   可是從開始講,一直講到現在,後學都一樣的心啦,就是非常誠心的把  後學知道的要陳述給各位,希望能夠了解到真理的狀態,能夠怎麼樣來修道、怎麼樣成道、怎麼樣成佛。那因為後學是摸索的太久啦,光知道佛性本體就三十年,三十年耶,後學都會想,有夠笨,那三十年,你現在聽幾句你就知道了,可是後學那個時候的追求,不知就是不知,我們對自己誠實嘛,我就是真的不知道佛性是什麼、不知道,到三十年,後天廟有十七年、求道以後又十三年,加起來三十年,真正那個時候了解,哈哈哈,怎麼這麼淺,就這麼淺啊,整個都呈現,全部都是、整個都是佛性,各位一定會說:整個都是,那在哪裡?哈哈~。可是等到你完全都了解以後,你就會知道,喔~真的很親切,整個都是佛性啦,全部都是佛性。

   所以後學把那個看到的經典、它不容易了解的地方,都把它講出來。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然後悟道,祂悟道什麼?我們在外面這個不容易找到答案。只有那個夜睹明星悟道,這樣有啦,你看到、再怎麼看還是這樣。那怎麼悟的啊?然後一指禪(),說什麼是道?各位前賢,若比(劉講師比手勢)30年給我們看,你會知道什麼是道?知道嗎?

   然後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說大迦葉破顏為笑,我們拈個30年能不能夠破顏為笑?那個都一樣的道理啦,佛以一朵花代表凡塵的所有萬相,那讓我們看啦,然後為什麼大迦葉他會慧破顏為笑?就是把我們的佛性引發出來,誰看到?(佛性)。大家在看啦,不知道佛在做什麼、不知道,大迦葉,啊!,就是這樣啊、就是這樣啦。

   然後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晚上的星星我們也都會看到啊,對不對?那個星星就是凡塵的萬相,誰看到?你看喔,我們也都時常在看,那我們怎麼都沒有領悟?那祂看了以後還會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這樣啦。我們全部都有,我們差在哪裡?妄想執著,我們差在這裡啦。不妄想、不執著我們就證、就能夠證得啦,證得智慧德相(道德的形相)。所以這個()一指禪也是一樣,什麼是道?了解意思嗎?這個()是代表凡塵的萬相啦,那誰看到?(佛性)。是不是我們面對的人看到,那你看到那個就是佛性啦,所以這個()是引發你的佛性啦。有沒有夠透徹的,不用再去想啦,不然往後你又看到夜賭明星悟道,你又不知道怎麼悟。

   那又看到一指禪()也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又看到拈花示眾也不知道怎麼示眾。所以後學說那個不容易領悟,乾脆把祂講出來,以往的這一些聖賢都會罵(劉講師比著自己),不可以,要讓眾生自己想。你這樣講眾生都不會愛惜,要讓它自己想,想出來,喔~就是這樣子喔,就是這樣子…已經老了,有時候你進了棺材還不知道是這樣子,後學都在想這麼不容易領悟,我三十年才把那個:你都不要有念頭,然後了了分明,那個就是佛性的輪廓啦。阿~已經三十年耶,我們哪有那麼多時間啊,乾脆我講一講讓大家都能了解就好,那你知道了,你就知道怎麼修啊,那你要修、不修看你自己,我都把答案告訴你了,你認真修你就成了。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我們能夠坐在這邊研究很不容易耶,你坐得住很不簡單耶,你想看看你頭一句就聽不懂,坐到現在三年多、快四年了,三、四年坐都還坐著住、又肯聽,很不容易耶,聽不懂又肯聽那個才困難,你聽懂還沒什麼啦,啊就聽不懂,聽不懂又肯聽,只要你肯追求,絕對有答案啦。我講這麼多的話,隨便也有一句你聽的懂,對不對。一定有的,這一句我聽懂了,聽懂了你就可以用,就不用在這麼久的時間去思索。

   那你假如說都能夠從性理心法進入修持道路,你看那個表現出來,真的所有我們社會眾生都會讚嘆,怎麼有這樣的人、怎麼肯做這樣的事,都是犧牲、奉獻,真的 就是這樣,不求果報、不求回報,所以你看整個社會對我們的觀感都改變,我們整個世界也就是要這樣,所以那個才真正的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這樣才可以啦、才有辦法。你假如說不改變作法、都按照我們舊的模式來做的話,你自己都不相信娑婆世界有辦法變成蓮花邦。

   假如說我們像我們這樣講、這樣做,可不可以?(可 以)。真的就是可以。已經我們都撇開個人的利害關係,全心全意就奉獻,所以我們瞭解這樣才能夠,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啦,你自己能夠感動了,別人一定能感動,你能夠感動上天了,一定能夠感動人。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只要你真正的誠心、真正的實際做,就可以讓你的理想都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在正見、正思惟、然後正念,完全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所以古時候的聖賢講,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確實的喔!看我們要成佛、還是要進入三惡道,都是自己決定。

   我們瞭解身口意就是業,我們為什麼會造了那麼都業在凡塵受苦,就是身口意,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嘴巴、我們的意念,這三個就造成我們的業,身口意這個業,然後我們要正,正身、正口、正意,身口意全部都正。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很困難,所以要當一個比丘,就是你進入佛家要修道,他告訴你比丘的偈語就是:『身語意業莫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我們要了解凡塵的所有眾生,有情就是眾生,你不要懊惱,因為他不瞭解真理,『正念觀知慾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所以第一句就告訴我們,『身語意莫作惡』,你要進入佛門比丘偈語就先告訴你,這個三業要正,你的身、你的講話,我們現在這個講話口業真的造的是最重,很容易嘴巴話就講出來,所以我們本來人福都很多,被我們的嘴巴吃掉了,我們嘴巴很容易說話,把我們的福業都消耗掉了,所以福就很少。所以我們要身也做的正,這個我們比較容易啦,身體不會為非作歹,可是這個嘴巴喔,哇~真的就是要努力的加以約束,約束自己不要亂講話,不合理的不要講,講出來都是真理,這樣。

   然後意,哇~更難控制,我們的意念,怎麼想都沒有人看到,心壞沒人知嘴壞最厲害(台語),都是這樣,你心裏面壞了沒有人知道,可是你嘴巴一講出來,哇~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瞭解,從我們最親切的身口意,身語意業講出來語言,從我們的意念然後都保持誠、非常誠心,這樣的話我們人生就不白來了,最起碼我們都能夠守住正義,我們人格都健全。

   各位前賢這個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是向外,是向內』。我們皈依佛了,就是我們玄關妙竅;皈依法了,就是五字真經;皈依僧,就是我們的合同;所以佛法僧全部都在身上,那我們一定要皈依。重點就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對自己的佛性相信度都不夠,所以還很欠缺啦,就鼓勵我們受三皈依。

   我們修道者來講,我們那個慧命(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假如說享受個幾萬年福報,『那也是剎那之間而已,剎那就過去了』,怎麼會貪圖那個剎那的享福啊,不會,所以一定會回歸本位,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只要我們肯用心努力,絕對可以回歸本位。 

   這個滄海桑田變化很快,一下子就過去了,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都很短一下子就過去了,尤其我們一生,沒有百年而已,也一轉眼就過去了。那我們在坐的年歲也都有一點點了,再一個百年都不到了,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把握這個所以佛是用心良苦,才要用這個法門,下乘法、中乘法、上乘法、最上乘,就是要我們不管是哪一乘,都是要我們眾生成佛,要讓我們成佛,想盡辦法,這樣不好嗎?(好),就是讓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不用急著到目標;一下子你急著到目標,要了解到那個會變成八難之一,就是世智辯聰,佛最怕我們世智辯聰,各位知道嘛?世,就凡塵;智,就是我們的聰明、我們得智慧;辯,就是很會辯論;聰,就是聰明。世智辯聰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有話跟你辯論,這樣已經脫離真理的角度,就便進入我們凡塵對待的現象,修道你進入凡塵修不成道,一定要進入真理,你才可以修成。

所以我們不能用凡塵的現象來論,你用凡塵的現象來論…,所以老前人在的時候就講,博士很難成佛,為什麼?因為他學得很多主見太強,他認為對的,他沒有辦法改變,你想要給他種佛因都種不下去,他不接受,因為他學得很多,他認為他已經知道的很多,最糟糕就是這樣。有限的時間,把真的清淨光明的佛性修證出來。

   像後學開始講第一堂課要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對不對?我們假如說開始做一直到現在,你的功夫已經很深了啦,你那個萬緣放下真的可以放的非常透徹,妄都盡、真顯(真都顯現),那個真顯現,一念不生啦,一念不生就是佛性的輪廓,我們佛性的本體就是這樣,跟我們那個正念,都沒有念頭,那個了了分明,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在講的這個真理裡面,它條條道路都是通理天,都是要我們回到理天的啦。

我們眾生在現象之中受苦的時候來講都會埋怨,「唉!我怎麼這麼苦」,都會有這一種心態出現。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苦的現象讓我們去接受,那一定有因,那個因就是在前世、前前世,已經都種下來了,現在要我們去接受,就是以往我們大概也有那個經過,有那個經過的時候,那個時候變成我們是被人家保護之中然後生活下來,現在換我們要保護別人去生活。要了解這個是因果,是一種定理(一定的道理),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

假如說晚上睡覺一躺下來,唉聲嘆氣,那方法一定錯誤!修錯了!修道不是這樣,愈修要愈快樂愈高興,這麼難得的道,都已經得道了,人身難得、中華難生、大道難遇、明師難逢四難,這個你看都這麼難,我們都不難了,我們都很容易,那為什麼修起來還會唉聲嘆氣呢?修起來為什麼睡覺的時候,沒辦法舒坦?一定要反問自己。

    那覺得說方法錯誤,方法不對了,我們要知道,這個要跟以往修證者講的,老子講『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他不合道理的,講的話你不用聽,沒有罪的;他講的道是符合道理,是一個剛進道場而已你也要聽,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不能自己侷限,一定要朝著真理的方向努力前進,那這樣我們就愈修,後學都講,假如說你晚上睡覺,是冬天蓋著棉被都會偷笑,那個才正確啦!你假如說翻來覆去唉聲嘆氣,錯了!那個道一定修錯了。

活佛恩師慈悲修道人勿有驕疑

 心驕則敗偉業難恆。 心驕則矜勸諫難納。 

心驕則懈,學志難持。 心驕則止,大器難成。 

心驕則慢,上命難從。 心驕則廢,德業難伸。  

心疑形偽,至誠難有。 心疑專權,任而難信。 

心疑反覆,優柔難斷。 心疑神病,動盪難定。 

心疑畏葸,施捨難多。 心疑猶豫,佇足難前。

修道人一旦有驕疑二字存在,則會把自己從道場中淘汰掉最後如果不是稱祖,為大,則入左道旁門矣。慎之~

    智慧非金錢能買,智慧乃在逆境中取得。是不是能看透?是不是能看清?是不是能灑脫?也是你目前所能做的。如果在每個當下都能做好,都能安份,都能盡心,都能守本份並且無所求,那麼即使你碰上任何事情,也都能臨危不懼。 

   問】:如果我們沒有發覺自己念頭,不知道迴光返照,讓念頭持續下去,就是妄念、沒完沒了的心意識,就像那個心靈對談有生滅有對待,那想請問心靈對談跟思之思之天告知,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劉講師答:後學發現他問的問題雜菜麵,可能是他去麵攤一定吃雜菜麵,所以他才會整個湊合一起來問,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修道一定是要專一,不要參雜啦!所以他前面一問說我們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沒有知覺,那個確實,我們的習慣是這樣,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都沒有發現念頭是這麼綿延不絕,那個是在我們修持的過程裡面沒有去迴光返照,那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發現說我們的念頭,它為什麼會一個接一個?當你有迴光返照來觀察你的念頭,那個念頭它就會斷,它不會延續啦!

   所以我們了解在這個你有迴光返照的時候,你的念頭會斷,表示你那個覺性的百分比比較上升了,沒有說不知不覺啦不知不覺是無明,這個時候你那個無明降低了,有覺的時候,然後你又提到說來修持覺,然後心在想什麼?身在做什麼?都知道那個是方便法門啦!

   各位前賢我們要用這個方便法門的時候,也就是說我們念頭太多了不容易去斷除它,那我們可以用方便法門,心在想什麼你知道,然後身在做什麼你知道,這樣讓那一些綿源不絕的妄能夠斷,能夠斷的時候你往下的工夫才可以做。

   所以後學之前就有講說你可以,就是念頭生發起心動念去阻擋,你就讓它生發,可是後學就講生發念頭以後那個就是『人心危殆不安,那你不要進入內容,起心動念,念頭的內容你不要進入,然後你回過頭看怎麼生發那個念頭,是我們『微妙難見的道心,這個時候危殆不安的人心那個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內容你不要進入,進入內容你就煩惱,那你回過來看怎麼樣生來的念頭?那個生發的,生來的那個重要,它生發念頭了,ㄟ哪裡生啊?那個能生的就是佛性本體啦!所以那個就是微妙難見的道心。

   你轉過來一樣念頭,可是阿你不要進入內容,你轉過來看你生發念頭的來源,你就已經看你的佛性本體』。所以啊法無定法,,看你適不適合?你如果說喔這個好修。

   後學就講北部有一位前賢他做萬緣放下做到很生氣啦!為什麼?喔放不下來,很生氣,然後聽到這個微妙難見的道心跟那個危殆不安的人心,喔他做的很高興一直笑法喜充滿,你看就看我們適合哪一個法門?你就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你專注它的效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不要把它參雜在一起啦!那個如果要吃雜菜麵去麵店吃啦!不要修道吃雜菜麵啦!哈哈~

  問】 :自己心中那個最難放下的我,放不下,自己知道,迴光返照跟自己作對?身體會反撲會生病嗎?

劉講師答:哈哈~這個後學就說我們要擔當,問的這個還沒有做就在怕了,還沒有做他已經就在怕了,所以要了解到只要你肯做了,肯擔當了,所有的一切都在你金剛本性的掌握之下,都不會有超出我們金剛本性範圍的啦!全部都是金剛本性,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還沒做就怕了,那怎麼成佛呢?做了,你要做,做了遇到問題後學都鼓勵大家提問問題,結果都不問,後學都不敢留太多時間,留太多時間大家都很尷尬對不對?你如果不提問問題後學也沒話講,那要怎麼辦?上課你看我,我看你,喔就這樣啊!(全部都可以參考劉講師從六祖壇經一直到涅槃經課後問答解說)

劉講師解說金剛經課程偈語摘錄:

佛祖正法直截亡詮。汝算海沙於理何益。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即汝真性

   這個是杭州徑山鑒宗禪師跟法濟大師講,這個法濟大師就是慢鑒宗禪師下一代,下一代一直用語言在教人,對論啦。比如我們現在也有那個心靈對談,就是專門在做這個事,鑒宗禪師就跟他講:

   佛祖正法,那個歷代能夠掌天盤的這一些祖師,他的正法直覺了當。亡詮,那個詮就是解說啦,就是說沒有解說啦。一講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解說那個內容的。用語言在教人,對論啦。比如我們現在也有那個心靈對談,就是專門在做這個事。(有對待,生滅變化不用追)

   汝算海沙於理何益,各位前賢海裡面的沙有多少粒?沒辦法算,我們隨便下去抓一把起來,已經算不完了,所以對理就是沒有幫助。所以這個告訴我們,你沒有抓到根源,那你再研究很多不關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事,就好像入海算沙,沒有用。你一輩子努力打拼也算不出來,那你算不出來死翹翹(台語)。死翹翹還算不出來,這表示沒有用。所以我們就是要直截了當,針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努力,那你抓到這個本體、從本體努力,成就,絕對成就。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瞭解到。

   那底下就教他(法濟大師),說你要怎麼樣?莫存知見,然後泯絕外緣。我們假如說能夠喔,所以後學都講,文字真的是很好用,為什麼?只有12個字,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即汝真性。這樣而已啦,那如果要更簡單,後面四個字不要。只要莫存知見,泯絕外緣。就可以了,到無極了。各位就看這麼簡單扼要,那我們的知見太多了啦,所以把我們所有知見都去掉。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說萬緣放下,我們用這四個字最好的:莫存知見,就是萬緣放下,你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就是你的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簡不簡單?非常簡單(哈哈)。我們就是不肯,一定要存著知見,我們說莫存知見,我們不肯,把知見都放掉啊,我們會想,我用很多錢去學的咧,我會知道這些見解,都花了好多時間、金錢去學來的,怎麼要把它放掉啊,不肯放掉,所以我們就只有六道輪迴啦,肯放掉才能夠回歸本位啦,真的是。

    我們都沒有深入加以探討研究,假如說我們深入的加以了解,那麼所有講的喔,都在講我們金剛本性,都在啟發我們般若妙智慧,那我們最缺的喔,也就是般若妙智慧,因為我們在凡塵跟人家交際應對,大部份我們都會怕吃虧,所以會用心意識,那心意識用久了以後我們就變成勾心鬥角,那這樣人與人相處就喪失誠,那個誠心誠意就沒有,那我們喪失誠心誠意就知道說,做人價值都沒有了,人的價值(我們活在凡世間要做什麼)就沒意思啦,所以我們了解,假如說我們只為了追求我們物質的享受,然後來凡塵結個婚、生個兩個孩子,然後就死掉了,這樣有什麼意思,很浪費啦。我們能夠到凡塵來,那個因緣要很多聚足了、很多的善因緣聚足喔,才有辦法有人的身體,又可以遇到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活佛老師又掌道盤,我們又求道了,我們又研究上乘佛法,這個眾緣都已經聚足了,很難得啊

   可憐迷者與循環。說我們眾生真的很可憐,為什麼?我們就好像螞蟻,循環。也是講六道輪迴的意思啦。那我們假如說有閒情逸致啦,然後看到螞蟻,然後你注意看、看螞蟻走路、看牠在做什麼、在忙一些什麼事情,你會發現螞蟻都在尋找食物啦。然後牠找到食物了以後,牠不會說一隻螞蟻、一個人就把食物拖回去,牠會回去告訴牠的同伴,然後就會帶一堆的螞蟻走過來,把那一些大家分攤、然後運回去。所以我們有時候你觀察微細一點,會體會到不一樣的那種心境你體會到牠們那種分工合作、體會到牠們沒有自私,不會說找到食物我占據我來吃,別人都不管了,不會咧,牠會回去通知,大家來把那一些食物都分了,大家把它扛回去窩裏面。

    所以我們瞭解到,我們落入凡塵以後被現相阻礙了,本體都出不來,然後在現相界之中我們又互相的勾心鬥角、互相的殘害,所以我們看看小的螞蟻、大的人物,我們看看整個世界都很不平靜,那不平靜的由來都是我們人的私心,都是這個樣子,看看美國白人、黑人;看看泰國不是又正在爭嘛,然後鬥爭又起啊,又是全部都是人禍,我們災難,人找人的災難、都是自己找來的。看看我們裡面也一樣,我們這個小島裡面也一樣,也都很不平靜,修道最好啦,不管凡塵事。

    所以我們入手修,就是要我們了解凡塵所有一切都是假相,不要被假相迷惑,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眾生都把相當成是實在的,所以就有取捨的心,心有取捨我們就造業,業因形成我們就受苦,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努力不造業因,要不造業因,我們就是要率性,率性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那就沒有業因,業因不造,我們就不用受苦。

   領悟了以後要自己度自己,各位有没有自己度自己的心?有没有?要自己度自己喔!自己不度的話,別人是没辦法的,所以要自己度自己,我們假如能自性自度,發揮出來的力量很大,我們可以把所有不善的都改掉,力量很大,所以我們自己要發揮力量。

    我們迷昧了要靠老師,領悟了就要自己渡自己。所以各位前賢!我們都領悟了對不對?我們都接受點傳師一指點了,「千愁一指開,各個面如來我們都面對自己的如來,所以我們領悟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已經要自性自度,這樣知道嗎?就是要依賴自己的自性,然後自己渡,把所有的脾氣毛病都去掉,佛性裡面没有脾氣毛病,我們把脾氣毛病都去掉,然後恢復到我們本來,我們的本來就是非常的清淨,都是佛。不要被我們那些知見障礙,我們很多見解都不正確,所以障礙自己没有成佛。

劉講師詳細解說涅槃經課程摘錄:

   ※解脫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求解脫,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就已經解脫。這個一定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別人做是別人的,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自己做,而且你要自己能夠對真理都透徹,這個也沒辦法別人幫忙,你不了解就是不了解,你研究知道就是知道,這個都偷懶不得,我們要一步一腳印,實際的知道真理,實際的去做,做了以後我們真的可以到達使我們佛性跟虛空融合,這樣真空妙有,空中不空,妙有沒有形相,這樣就已經到達我們本位,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大家本來都是佛,那我們為什麼不要當佛?因為我們都覺得凡塵太好玩了在凡塵玩,你看凡塵發明很多東西,都讓我們沈迷,像智慧型手機沈不沈迷?有用的人就會知道,人家已經Line過來,你不能不回應,你一定回應Line過去,他又Line過來,就沒完沒了,這樣你就被綁住了,你這樣就不是主人了,你說我是主人,你這個手機是工具、是客人,現在反過來,智慧型手機變主人,你變客人,你被智慧型手機利用,這樣我們人生價值何在,我們人生難道就是這樣子嘛,LineLine去就死掉了!

   像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真的是變化很大的時候,現在很多利用學生做吸毒,用糖果裡面含有品的成份,然後請你吃,那你不要貪小便宜,你一吃了就糟糕了,你就上癮,你上癮了你就要買,那學生沒有錢,學生沒錢該怎辦呢?所以就延伸很多問題,在上游拿毒品免費給學生吃的人,就教學生去拉別的人來吃這個毒品,吃了以後他一樣要買,所以你拉了愈多人他的收入就愈多,你看會怎麼樣?往後自己陷入了也拉別人,變成很惡劣的環境。所以學生去念書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一個好好的很清白的就染成五顏六色,女孩子更糟糕,你沒錢的話用身體去賺錢,就淪落人肉市場,這樣你一生就完蛋,不能夠一步踏錯,一腳都不能踏錯,一踏錯全盤皆輸,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來不及了。

   我們在凡塵時間就這麼短,除掉孩童、老人時期,中間可以打拼的時期可以幾年?沒幾年,轉眼就過去了,後學都在想去年一直還在講自己七十一歲,今年七十二歲了,所以後學都想活一天就要努力一天,努力宣揚要大家都研究性理心法。

    悟則剎那之間,要領悟剎那之間,之前的功夫要做夠,之前已經有行持非常多的善,讓這個善能夠生根,善根又成熟,這樣才能領悟剎那間,就到佛地;之前如果沒有累積,沒有行善,善根沒有成熟,要悟真的是很難,不能夠領悟。

    所以領悟有時候都要有契機,那個契機就在我們累積善的那個裡面,累積善的時候契機就培養成功。有契機,一有因緣,上天會告訴我們答案。答案來的時候,有時候是陌生人的一個動作,有時候是陌生人的一句話,就讓我們領悟了。那個高興地不得了!假如我們都沒有培養,不可能啦!上天再怎麼跟我們講,擺在面前給我們看,你還是看不懂,所以要自己培養那個契機。

    他若說「我都知道、我都知道」,那他就不是活菩薩,他就是凡夫。這樣知道嘛?人若在炫耀,你心裡面就想這就是眾生、這就是凡夫」,若是他真的很厲害,他就不會炫耀。不會炫耀的。

活佛老師慈悲:

身體最難醫的,就是絕症;心理最難醫的,就是癥結;自性最難醫的,就是疑病。

    問問徒兒,終日求,求到了什麼?又有什麼可以長久?惟有自性這一點真。得道、悟道腳步加快;學修講辦行,腳步要快;認理修真,學習要快。不分國籍、風俗、語言,理是相通,悟透道理,人人可修成佛。

※慎思維,一念救人,一念害人,謹慎看好己念頭。

普濟大仙慈訓:珍惜

別等到遺憾才知要珍惜  別等到生死關頭才嘆息 

有幸欣逢白陽際   顯然你我有根基 

天恩師德傳遞   快樂揚帆起

莫猶豫立愿了愿志不渝  莫猶豫 修道辦道建功績

同修之間互勉勵  堅定方向莫遲疑

夢想理想願想  同心同步履

珍惜此刻好佳機  珍惜每次的相聚 

歡笑淚水來匯集  其樂無比 

你我毅力加勇氣 永不退縮不放棄 就能夠締造天堂的歡喜

珍惜挫折的含意 珍惜毀言與謗語感謝上天的慈意厚德存積

突破困境與打擊 深歷傷痛再繼續無怨無悔珍惜旅程的點滴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檔案分享
自訂分類:性理心法─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