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論語部分內容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我們有講到學而時習之,學而的而就是一穴,有前賢說一穴是從哪裡來?而就是一穴,後學把它寫在黑板讓各位比較了解(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就是悅,很高興喜歡的意思,因為能夠學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又能夠時時刻刻跟佛性在一起,所以就很高興,這符合聖人講的話;假如我們是學習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事跟物太多了我們要學學不完,而且也不會很快樂很高興,是學我們的佛性,時時刻刻都在學,所以很高興很快樂。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就是我們精神外放,朋友是我們自己,不是外面的朋友,以我們現實社會來講,假如有朋友來了我們要招待,要用時間、要用金錢,都是要付出,真的是很樂嘛?剛好家裡都沒錢,怎麼辦?趕快去借,會很樂嘛?不樂,朋友又很多的話,這下子就糟糕了!那我們回想,孔老夫子的朋友是哪一位?這一個朋友從遠方來,它很高興很快樂是哪一位啊?孔老夫子講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不是在說外面的朋友,而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精神都外放,所以現在能夠學到一竅(學到玄關竅),把外放的自己找回來了很快樂,因為就是自己本身。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老夫子很不容易把君子許配給一個人,所以他稱為君子就是已經都到聖賢的地位才會稱為君子;那人不知(不知道什麼呢)我們不慍(不生氣),就是不知道我們佛性,這個佛性所有人都不知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真的是不知啊,然後大家都不知而不慍,我們不生氣,畢竟就是太不容易去體會、不容易領會,所以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整個意思都呈現了,就是把我們外放的心都收回來,然後我們時時刻刻都跟佛性在一起、在學很快樂。所以聖人講的話我們要去體會,不是按照文字表面,文字表面對我們幫助不大,文字真正的涵義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大部分都是精神外放,所以這個朋友跑的很遠,現在把它找回來了很快樂。
論語里仁篇,里就是居住,仁就是仁慈,那字面的解說我們選擇居住的環境一定就是要好鄰居,都是心地很好的鄰居才可以住在那邊,那我們都要時常準備搬家,為什麼?因為好鄰居難找,壞鄰居多,因為大家都自私自利,所以鄰居不是很理想;可是它的意思也不是這樣,「里」就是居住,指我們內心的居住、安住,我們內心要安住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把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凡塵的現象,所以沒有「里仁」,沒有安住在仁(仁慈),所以我們要把心安住在仁慈的境地,「擇不處仁,焉得知(ㄓˋ)」,我們沒有選擇仁慈,那怎麼會有智慧呢?就沒有智慧,所以跟文字的表面意思完全又不同,我們就是要看深入一點了解真正的涵義。
後學都一直不敢講儒家的思想,為什麼?就是沒有唸書。現在在講台上講四書的都是很高的研究,它有很多典故,因為後學沒有唸典故都不知道,精髓就講不出來,所以要去講,是要找很多資料先來看,知道那些典故再說,確實它有一些都不在文字裡面,像『慎獨』,我們都把它解為獨處的時候,你要很謹慎,那個十目所示,十手所指都是這樣,可是那個慎獨,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佛性,不是人家沒看到,獨處的時候,不是在講那個,所以有一些意思在言語以外,不在言語裡面。那我們一般都不會去想到言語外面還有意思。
像里仁篇,里是鄉里第幾里意思,是居住的意思,人就是仁慈,就是說我們的心就要住在仁慈裡面,擇不處仁,焉得智。可是一般解說都說:你選鄰居要選好人,不可選壞人的鄰居。我說這樣不是糟糕了嗎?以後常要搬家,那個是在講心地。這是說你的心地要住在仁慈,你沒有選擇仁慈來住,你怎麼有智慧呢?是那個意思,是不是跟本來註解就有點不同。是深深進入他為什麼這樣講,那個都要去考慮它的背景,才會了解它講的意思,那個都要花時間,我們還是按照先講道德經以後再講金剛經,往後大家想研究四書,後學再努力用功,先去了解一番再來說。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