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劉芳村講師課後問答詳細解答:什麼是第八識
2015/01/23 01:14
瀏覽1,08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劉芳村講師課後問答詳細解答:什麼是第八識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問:9/25日在台南的性理心法班,劉講師有提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之前劉講師又說第八識在我們出生第一個出現的是它,最後一個走的也是它,之前有學過,決定我們生死輪迴去哪的也是它,為何它會是佛性本體?只知它也叫含藏識,含藏我們累積的善惡種子的識。又說是佛性本體此話怎講?既然是佛性本體,為什麼還叫識呢能否請劉講師再細說解釋明白,有點不清楚什麼是第八識?

答:第八識是含藏識(阿賴耶識),末那是第七識。第八的阿賴耶識是我們的佛性本體,阿賴耶識叫『如來藏』,含藏天地之間的萬象,不只有含藏善惡種子。善惡種子是比較小的角度來說,我們人落入凡塵『所有的善惡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第八識等於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落入凡塵後讓我們有所知覺,所以才叫做識。第八阿賴耶識會轉識轉到第七末那識,末那就是我們的意根。第六的意識是從意根出來,所以我們要了解轉的時候不是直接從第八就轉到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是先轉到第七末那,然後末那再轉到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所以六識先修,是修回到第七,回到第七轉識以後才轉到第八。假如說我們累世有修,在第七轉識的時候不會全部轉到前面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因為那六個作用都是我們生滅的細目,就是很微細的。一般修持者會把轉成末那識以後讓它修證回到阿摩羅識,阿摩羅識叫「無垢」,没有污垢很清靜,很清靜就是已經證悟我們那個佛性本體,就已經回到本來了。可是我們大概都没有這麼理想,落入凡塵以後會著重在現象。就從第七末那識轉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這六識都從末那識轉過來的,所以第七又叫做意根,第六識叫意識,意識是我們面對凡塵最直接最初淺的印象,假如我們皺眉頭在想的時候,那就是事情已經很深,經過很久,然後我們深入地去思索。就用到意根,所以只要皺眉頭在想的那就叫做第七的末那識。

   第七是潛意識,最能讓我們印象深刻就是立清口愿時燒表文,我們對立清口愿都非常重視。燒表文時一樣三官大帝接走了,之後我們潛意識裡面非常強烈的告訴我們說:「我已經清口了。」所以連睡夢之中都會堅持清口,有朋友請我們吃葷的東西,都會說:「不行!我清口了。」連夢中的景像都會這樣,那叫潛在的意識。所以後學說,我們修道有這麼強烈的意願走入到潛意識,那修一定成功。可是我們都缺少這麼強烈的意願。都是模棱兩可,有也好,没有也好,都在兩可之間,所以成效才不容易顯現。

   我們要了解為什麼第八阿賴耶識是佛性本體?因為我們本來在先天的時候叫『湛然常寂』。湛然就是非常深層的如如不動,用另一個名稱來說叫『本際』,我們在本際之中,那個就是回到本來,本來没有起心動念,就不會落入凡塵。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是非常微細的業,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才會有現象,有地球、然後有山河大地,我們才落入凡塵。落入凡塵以後我們會造業,起念就變成世界─眾生─業果,三個一直綿延不絕,一直在延續,所以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能把念頭能自己降伏,不要起心動念,念没有了,生因斷,没有念就没有生的原因,因為我們有念,才有生的原因,我們念盡,已經都没有了,叫生相絕了,生因斷生相盡,我們就不會在凡塵。我們要到凡塵來渡化眾生那叫做愿。我們發愿不是業力把我們推來。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在凡塵都是業把我們推來,推到凡塵現象,所有的行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無形之中被業束縛,所有的一舉一動都是業在背後推。

   我們就是要透徹了解這種現象。我們為什麼會造業?當然粗淺的說就是我們的行為不合真理,就是業很重要的原因。微細的就是念頭,我們要知道我們都不會覺得念頭不對,都會認為起心動念很正常。有頭腦不想浪費,都會這樣想,結果造了業在受苦,受苦就不浪費了。因為有念才落入凡塵,要回去就要没有念。所以這個觀念我們要建立。我們一般最難去掉就是起心動念,因為那個太容易了,我們已經習慣到不知不覺,起心動念都不知不覺。非常習慣,我們要訓練起心動念都自己知道什麼念,先到達這個狀態,這樣的話我們有辦法去約束我們的起心念頭,起心動念的念頭不會偏離真理,假如我們起心動念不離真理,我們就不容易造業。

   最上策就是不起心動念;中策就是起心動念您有辦法去約束;最下策是起心動念都不知不覺。我們有念頭就會有行為,行為是從念頭出來,所以你看為非作歹,他也是從念頭出來,為什麼會有為非作歹的念頭?就是自私自利,就是想到自己,然後起了念頭,手就癢一直想去完成自己的念頭。所以念頭非常重要,我們從念頭著手,能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也就是我們第八阿賴耶識,是從阿賴耶識直接生發,所以後學會講我們的念頭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顯現出來,念頭不會無緣無故突然冒出來,都是有因緣,一定都是我們有經過、或是聽過、或是看過、或是我們知覺有學過,都是有很多因緣然後促成,促成以後我們才念頭出來,所以念頭就是眾生。我們說要渡化眾生,最重要就是渡自己的念頭,先把自己的念頭都渡盡了。一個念頭一個眾生,你都没念頭了,眾生都渡盡了,渡盡就成佛了。所以成佛没有念頭,所以要成佛就是要告訴自己不能有念頭。這樣會了嗎?

   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集聚顯現的念頭眾生,所以我們要了解第八的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翁」,去後就是死掉的時候它最後走,我們一口氣斷了第八阿賴耶識還在,所以我們的家屬在我們長輩過世了不要馬上哭,也不要吵鬧。因為那個時候他第八阿賴耶識都還在,知覺性都還在,只是不會講話而已,第八是最後走的,前面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都没有了,第八阿賴耶還在叫去後。來先就是投胎的時候阿賴耶識先來投胎,所以去後來先。作主翁第八阿賴耶識主宰,第八比較陜義的角度就是含藏我們善惡種子,很寬的角度含藏山河大地,含藏萬象萬事,很寬廣。可是我們没有探討那樣,我們只有探討我們在凡塵含藏善惡種子。

    我們累世的善惡種子都在第八阿賴耶識,因為含藏善惡種子,所以促成我們又來投胎。投胎時我們應該受的罪是從三惡道還是三善道,來的時候屬於中陰身,中陰身來時没有形相,没有緣的我們看起來像很深的墨水黑漆漆,跟我們有緣的會有亮光。他看到亮光中陰身就會趨往那個亮光。亮光就是跟他有緣的父母親正在做愛,這時他(第八識)就進入,進入時就懷孕了,就投胎成功了,經過二百八十六天,然後出生時接觸到空氣,一定要哭,哭的時候靈才進,雖然第八阿賴耶識在,假如没有哭,靈不進,為什麼不進,就是輪迴太久,喝第十殿孟婆婆忘魂湯效果有點減退,他太聰明,說到凡塵受苦我不去,所以出生以後靈不進來,有經驗的助產士,一定會把腳抓著,讓他頭朝下,打他屁股催生。你已經造業怎麼不來,一打以後他就哭了,一哭了靈就進了。靈進跟阿賴耶識合在一起我們一生就開始了,叫做『分段生死』。

    生的時候開始,有生就有死。生死這樣一段,死掉到投胎又一段。死掉以後陰身的身已經生,受罪受完陰身就死又來投胎。生以後經過凡塵一生過了又死這個叫分段生死。我們眾生都這樣經過分段生死。没完没了没有了期。就叫輪迴不絕。所以我們要了解讓我們輪迴當眾生是第八阿賴耶識,讓我們成仙作佛也是第八阿賴耶識,看我們是善用還是惡用。善用它就可以回歸到本際,就是到達真如,到達湛然常寂。

    我們要了解我們本體是湛然常寂,可是會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就是用,修證以後會有大用,大用的時候就會遊戲神通,變化無窮。不只有六通,那六通是小範圍。真正的回到本際的大用就是遊戲神通,你可以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奧妙,是不可思議,我們要了解第八的阿賴耶識我們可以轉換,轉換成大圓鏡智,我們日用的第六意識可以轉換成妙觀察智,第七的末那識轉換成平等性智,用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來指揮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讓眼、耳、鼻、舌、身聽話,然後叫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成所作的智慧,然後這四智不生不滅,八識是生滅的,一轉換成智就變成不生不滅,所以六祖就說「妙觀察智見非功」,我們用意識是生滅,我們用妙觀察智已經見到非功,就是非有為功用,見到非有為功用就是見到佛性本體,已經見到佛性本體叫做始覺智,開始覺悟的智慧,所以很重要,我們意識不要用,用妙觀察智,一轉換以後我們整個觀點都不同。用意識就是不願吃虧,用妙觀察智就是觀察凡塵的變化,吃虧不吃虧已經撇開了,就没有自私自利,所以才會見到佛性本體非有為功用。

    第七的末那意根就轉成平等性智,因為我們分別心太濃厚,得失心就跟著很強烈,得失心強烈造罪的機會就多,假如我們已經知道是平等,不管是人與人、物與人、物與物全部都是平等。六祖說:「平等性智心無病」。已經心没有病,已經恢復到真理世界,跟佛一樣。用第六妙觀察智第七的平等性智來指揮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成所作智同圓鏡」,跟大圓鏡一樣,我們了解鏡,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所以後學都鼓勵大家應對凡塵都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就是根據這個來的。根據我們妙觀智及平等性智,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聽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的指揮來做。就叫做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就像鏡子事來就顯現,事去就消失。他都不會在心中產生作用,我們眼、耳、鼻、舌、身已轉成所作智,最後才轉第八的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性清淨」,就已經恢復到佛性本體。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檔案分享
自訂分類:性理心法─其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