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主謀-石原莞爾
2016/10/20 20:57
瀏覽80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九一八事變”主謀-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1889年1月18日-1949年8月15日)是日本帝國軍事思想家,《最終戰爭論》的作者。在任關東軍作戰參謀時,與板垣徵四郎一起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與東條英機的對立後被編入預備役,在戰後因為嚴重的病狀等原因被免除了戰犯起訴。最終軍銜為日本陸軍中將。
石原莞爾在中國出名,不是因為他是關東軍的“頭腦”,而是因為他是“九一八事變”的主謀。在今天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石原莞爾仍是一個愛國者,是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戰略家。但殊不知正是他-石原莞爾,打著國家的名義、亞洲的名義、黃種人的名義,把日本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他用美麗的語言,讓無數普通的日本人葬身於中國戰場、太平洋島嶼及亞洲其它地區。那場戰爭,開始於1931年9月18號。
一、從小就是異類
1889年1月18日,石原莞爾出生於日本山形縣鶴岡市的莊內藩,是當地飯能警察署署長石原啟介的六男四女家的老三。 1905年,石原被送進陸軍中央幼年學校。 1907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步兵科),對軍事學、戰爭史、哲學和社會學等書尤感興趣。畢業後作為陸軍的見習士官,受到了陸軍大將南次郎的汎亞洲主義薰陶。 1915年考入當時被稱為精英搖籃的陸軍大學(第30期,共60名畢業生),開始接受了戰術學、戰略和軍事史等教育。 1918年以次席的位置從陸軍大學畢業(首席是後來的陸軍中將鈴木率道)。
在學校期間,他被老師和同學視為另類,獲“7(瘋子)”綽號。常年不洗澡,把身上的蝨子放在鉛筆盒中養起來觀賞。把臨摹自己生殖器作為寫生課作業交給老師,並標註“我的寶貝,畫於廁所十一月一日”,驚得老師目瞪口呆。當日本親王檢閱陸大師生時,為了給學校抹黑,石原故意不穿正式軍裝。石原學習不甚刻苦,卻成績出眾。畢業成績本來是第一名,但因第1名要在天皇面前發表御前演講,學校怕他有出格舉動,把他降到了次席。但師生都一致承認,他是日本士官學校成績最好的學生,日本陸大最傑出的“大腦”。
他的另類還表現在與直接上司的對立上。除板垣外,他幾乎同所有的上司合不來:在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時,時常反抗甚至侮辱區隊長。在關東軍服役期間,看不起東條英機,甚至當眾稱東條為“上等兵”、“白痴”,認為東條一夥上台就等於把日本送上了不歸路。
在戰後審判時,因嚴重疾病和反對東條英機等原因未被列為戰犯起訴,他作為證人甚至當庭質問檢查官:滿洲事變的中心人物是我石原莞爾,但這個石原為什麼不是戰犯?這根本不合邏輯。檢察官問他是不是跟東條英機意見對立,他回答,東條是沒有自己意見的人,和沒有意見的人怎麼可能發生意見對立?等。
二、曾“同情”中國革命
1911年在朝鮮春川駐紮時,當聽到武昌起義成功、喊出“中華民國”稱號的時候,他帶上自己的部下到山上鳴槍慶賀,流淚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因為他覺得,有色人種如果只有一個日本的話,肯定會被西方列強吞併、消滅掉,如果中國也和日本一樣都崛起了,那麼日本就有一個依靠。辛亥革命之後的亂局,卻讓石原莞爾等一批日本少壯派軍人十分失望。
從陸大畢業後不久,1920年4月石原莞爾被派到中國武漢華中派遣軍司令部。石原莞爾在武漢的頂頭上司是板垣徵四郎。板垣當日任中國公使館武官助理。當時日本的少壯派參謀們,對中國有一種奇怪的感情。石原莞爾在武漢一年多的時間裡,為了解中國國情,跑遍了湖南、四川及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甚至經常化裝成苦力在碼頭上與中國苦功一起勞作,他目睹惡勢力和警察對普通民眾的盤剝。一次他本人與警察發生了爭執,警察竟扒光了他的衣服搜身,搶走了他身上最後一個銅板。
這些經歷,使他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觀:應對軍閥最好的辦法,“比起武力會戰,收買和宣傳具有更大的價值”,他認為當時的中國“官乃貪官,民乃刁民,兵乃兵痞,政府欺壓民眾,官民對立,如果外國勢力入侵中國,民眾不會支持政府”。中國的愛國學生也是世界上最亂的,就是他們起哄鬧事,把老百姓推到最前線,然後他們轉身就走了。一句話就是,中國是一個政治失敗的民族。
正是石原等少壯派對中國的這種認知和看法,成為後來其大膽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冠面堂皇”的藉口和重要依據。
三、《最終戰爭論》作者與“九一八事變”主謀
1928年10月,石原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的頭銜是日本關東軍中佐參謀,已經出版了一本至今仍為某些日本人津津樂道的著作《最終戰爭論》。那麼《最終戰爭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理論呢?
《最終戰爭論》寫到,“發源於中亞的人類文明分為東西兩支,幾千年來各自發揮其特長和特點,不斷進步,而最近兩三個世紀的發展更是突發猛進。時至今日,這兩個文明已形成隔著太平洋而相互對峙的局面。這種局面必將導致戰爭,戰爭之後將走向統一,最終創造最後最高的文明的“黃金時代”,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日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首先是持久戰爭,然後是決戰戰爭”。
石原在《最終戰爭論》中提出了“滿蒙生命線”的理論,他認為日本應該先將中國東北拿到手,以此為基地征服蘇聯,再南下征服中國,最終代表黃種人與以美國為首的白種人進行一場東西文明的對決。
在1929年日本關東軍的一次參謀會議上,石原莞爾進一步強調“滿蒙是日本生命線”的主張:1、為解除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需要對外戰爭。 2、解決滿蒙問題,不僅是為了日本的利益,也是為了大多數支那國民的利益。 3、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與其說滿蒙屬於漢族,不如說應該屬於日本民族。在日俄戰爭中,日本為保住這塊土地付出了近9萬官兵生命的代價。
為了解決這個生命線,“九一八事變”以前關東軍參謀部到東北特別北滿地區進行了4次調研,為製定作戰計劃做準備。對此,日本關東軍高層,甚至日本大本營都有耳聞,但所有人都在裝聾作啞。雖然日本的文官一直持謹慎態度,但石原莞爾判斷,一旦冒險成功,日本是不會拒絕天上掉下來的這個餡餅。 1931年9月,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正規軍只有1.6人左右,而張學良僅關內的東北軍即達23萬人。石原莞爾對此不屑一顧。他認為,關東軍的軍刀只是竹刀,張學良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
1931年9月18日夜十點多,在石原、板垣的精心策劃下,事先安裝在奉天郊區柳條湖的南滿鐵路邊的炸彈爆炸。奉天關東軍情報機關立即向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發出急電,奉天北大營西側,暴戾的中國兵破壞滿鐵線路,與我守備隊發生衝突,獨立守備第2大隊已向現場出動。石原建議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說,對付中國軍隊之不法行為,應先發製人,立即命各部隊出動,制敵中樞於死命。 “九一八事變”,就這樣爆發了。東北軍在少帥張學良不抵抗訓令下,潰逃錦州,日本軍隊當天即佔領了奉天,並很快佔領了東北3省。
“九一八事變”後第4天,石原莞爾聯合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等,將滿蒙問題解決方案,遞交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讓石原意外的是,“九一八事變”後,他不但沒有受到懲罰,軍銜反而升為大佐,成了日本軍界的英雄。
四、不主張擴大對華戰爭
在建立了滿洲國之後,石原從原來的“滿蒙佔有論”轉向了“滿蒙獨立論”,並倡導部分日本人放棄自己的國籍也成為滿洲人。在石原莞爾的表述中,未來的“滿洲國”是一個理想的、和諧的,烏托邦式的獨立國家,站在平等的立場與漢民族公平競爭,一個由日本、朝鮮、漢、滿、蒙古5個民族,實現“五族和諧”,“王道樂土”的國家。因此,他主張不再擴大對華戰爭,而是與中國修復關係,養精蓄銳,日後對付蘇聯。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圍繞著是否對華全面開戰,石原與東條英機爆發了衝突。時任關東軍參謀部作戰部部長的石原,主張為對蘇聯戰爭作準備,反對把對華戰線再擴大,不支持在中國戰線上投入那麼多的物資和人力。而同時期的武藤章參謀一度嘲諷了石原的政策,說到“我只不過是模仿石原閣下當時在滿洲事變中的作法而已”。
石原隨後不斷強調自己的“不擴大方針”,並積極參與了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主持的中日停戰調解等工作,和當時的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的規劃形成了強烈的對立。在同年9月參謀本部的機構改革中,石原從參謀部部長被降職為關東軍的參謀副長。 1938年,與東條英機的對立進一步加深,石原常常直呼東條為“東條上等兵”和“白痴”,被罷免了參謀副長的職位,12月5日被任命為京都府舞鶴市舞鶴要塞的司令官。 1939年,任留守的陸軍第16師團師團長。 1941年3月退出現役,轉入預備役,此後則主要活躍於教育評論,寫作和演講等活動。
石原因與東條英機的對立,日益被邊緣化,被迫回日本國內任教,失去了對建立“滿州國”的話語權。在以後的發展中,“滿州國”日益成為日本權貴攫取滿洲財富和奴役中國人民的一個罪惡的場所。
石原自作聰明的一切預言,卻在他的眼前一幕一幕地變成了現實:擴大對華戰爭,使日本陷入中國戰爭泥壇不能自拔;過早與美決戰,加速了日本走向滅亡的征程。這一切,使日本60年奮鬥所得丟得乾乾淨淨。
但不論他是否反對東條英機、反對擴大對華戰爭,或者早早離開軍隊,15年侵華戰爭,正是從他謀劃的“九一八事變”而開始的,他是侵華戰爭的始作蛹者!
五、東京大審判的證人
戰後,因與東條對立被免於戰犯起訴的石原,成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重要證人。檢察官曾到石原養病的醫院聽取了證詞,但石原只是指責了在他眼中“毀了國家”的東條英機和梅津美治郎等人,但對其他的軍方將領則給予了辯護。石原也以證人的身份出席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當庭回答了檢察官的問題並且作出了自己的陳述,包括批判了麥克阿瑟和杜魯門對日本本土實施的大規模轟炸,也為自己這個“九一八事變”主謀沒當上戰犯而憤憤不平。東京大審判的出庭做證,成為石原莞爾最後的謝幕。
在生命最後的階段,他發表了“我們的世界觀筆記”和“新日本的出路”,提出了讓日本“放棄戰爭”的理念,並提出建設“不要戰爭的文明”等主張。同時給駐日盟軍總司令的信中提出了“超階級的政治”等觀念,包括“過去的政治是為階級利益的政治”而“超階級政治”只是“為了理想”。 1949年8月15日,日本投降4週年紀念日當天,石原莞爾在日本山形縣的家中,口述完名為《新日本的進路》的遺書後,死於膀胱癌引起的尿毒症,終年60歲。
1945年的石原莞尔

石原莞爾(1889年1月18日-1949年8月15日)是日本帝國軍事思想家,《最終戰爭論》的作者。在任關東軍作戰參謀時,與板垣徵四郎一起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與東條英機的對立後被編入預備役,在戰後因為嚴重的病狀等原因被免除了戰犯起訴。最終軍銜為日本陸軍中將。
石原莞爾在中國出名,不是因為他是關東軍的“頭腦”,而是因為他是“九一八事變”的主謀。在今天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石原莞爾仍是一個愛國者,是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戰略家。但殊不知正是他-石原莞爾,打著國家的名義、亞洲的名義、黃種人的名義,把日本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他用美麗的語言,讓無數普通的日本人葬身於中國戰場、太平洋島嶼及亞洲其它地區。那場戰爭,開始於1931年9月18號。
一、從小就是異類
1889年1月18日,石原莞爾出生於日本山形縣鶴岡市的莊內藩,是當地飯能警察署署長石原啟介的六男四女家的老三。 1905年,石原被送進陸軍中央幼年學校。 1907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步兵科),對軍事學、戰爭史、哲學和社會學等書尤感興趣。畢業後作為陸軍的見習士官,受到了陸軍大將南次郎的汎亞洲主義薰陶。 1915年考入當時被稱為精英搖籃的陸軍大學(第30期,共60名畢業生),開始接受了戰術學、戰略和軍事史等教育。 1918年以次席的位置從陸軍大學畢業(首席是後來的陸軍中將鈴木率道)。
在學校期間,他被老師和同學視為另類,獲“7(瘋子)”綽號。常年不洗澡,把身上的蝨子放在鉛筆盒中養起來觀賞。把臨摹自己生殖器作為寫生課作業交給老師,並標註“我的寶貝,畫於廁所十一月一日”,驚得老師目瞪口呆。當日本親王檢閱陸大師生時,為了給學校抹黑,石原故意不穿正式軍裝。石原學習不甚刻苦,卻成績出眾。畢業成績本來是第一名,但因第1名要在天皇面前發表御前演講,學校怕他有出格舉動,把他降到了次席。但師生都一致承認,他是日本士官學校成績最好的學生,日本陸大最傑出的“大腦”。
他的另類還表現在與直接上司的對立上。除板垣外,他幾乎同所有的上司合不來:在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時,時常反抗甚至侮辱區隊長。在關東軍服役期間,看不起東條英機,甚至當眾稱東條為“上等兵”、“白痴”,認為東條一夥上台就等於把日本送上了不歸路。
在戰後審判時,因嚴重疾病和反對東條英機等原因未被列為戰犯起訴,他作為證人甚至當庭質問檢查官:滿洲事變的中心人物是我石原莞爾,但這個石原為什麼不是戰犯?這根本不合邏輯。檢察官問他是不是跟東條英機意見對立,他回答,東條是沒有自己意見的人,和沒有意見的人怎麼可能發生意見對立?等。
二、曾“同情”中國革命

1911年在朝鮮春川駐紮時,當聽到武昌起義成功、喊出“中華民國”稱號的時候,他帶上自己的部下到山上鳴槍慶賀,流淚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因為他覺得,有色人種如果只有一個日本的話,肯定會被西方列強吞併、消滅掉,如果中國也和日本一樣都崛起了,那麼日本就有一個依靠。辛亥革命之後的亂局,卻讓石原莞爾等一批日本少壯派軍人十分失望。
從陸大畢業後不久,1920年4月石原莞爾被派到中國武漢華中派遣軍司令部。石原莞爾在武漢的頂頭上司是板垣徵四郎。板垣當日任中國公使館武官助理。當時日本的少壯派參謀們,對中國有一種奇怪的感情。石原莞爾在武漢一年多的時間裡,為了解中國國情,跑遍了湖南、四川及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甚至經常化裝成苦力在碼頭上與中國苦功一起勞作,他目睹惡勢力和警察對普通民眾的盤剝。一次他本人與警察發生了爭執,警察竟扒光了他的衣服搜身,搶走了他身上最後一個銅板。
這些經歷,使他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觀:應對軍閥最好的辦法,“比起武力會戰,收買和宣傳具有更大的價值”,他認為當時的中國“官乃貪官,民乃刁民,兵乃兵痞,政府欺壓民眾,官民對立,如果外國勢力入侵中國,民眾不會支持政府”。中國的愛國學生也是世界上最亂的,就是他們起哄鬧事,把老百姓推到最前線,然後他們轉身就走了。一句話就是,中國是一個政治失敗的民族。
正是石原等少壯派對中國的這種認知和看法,成為後來其大膽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冠面堂皇”的藉口和重要依據。
三、《最終戰爭論》作者與“九一八事變”主謀
1928年10月,石原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的頭銜是日本關東軍中佐參謀,已經出版了一本至今仍為某些日本人津津樂道的著作《最終戰爭論》。那麼《最終戰爭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理論呢?

《最終戰爭論》寫到,“發源於中亞的人類文明分為東西兩支,幾千年來各自發揮其特長和特點,不斷進步,而最近兩三個世紀的發展更是突發猛進。時至今日,這兩個文明已形成隔著太平洋而相互對峙的局面。這種局面必將導致戰爭,戰爭之後將走向統一,最終創造最後最高的文明的“黃金時代”,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日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首先是持久戰爭,然後是決戰戰爭”。
石原在《最終戰爭論》中提出了“滿蒙生命線”的理論,他認為日本應該先將中國東北拿到手,以此為基地征服蘇聯,再南下征服中國,最終代表黃種人與以美國為首的白種人進行一場東西文明的對決。
在1929年日本關東軍的一次參謀會議上,石原莞爾進一步強調“滿蒙是日本生命線”的主張:1、為解除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需要對外戰爭。 2、解決滿蒙問題,不僅是為了日本的利益,也是為了大多數支那國民的利益。 3、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與其說滿蒙屬於漢族,不如說應該屬於日本民族。在日俄戰爭中,日本為保住這塊土地付出了近9萬官兵生命的代價。
為了解決這個生命線,“九一八事變”以前關東軍參謀部到東北特別北滿地區進行了4次調研,為製定作戰計劃做準備。對此,日本關東軍高層,甚至日本大本營都有耳聞,但所有人都在裝聾作啞。雖然日本的文官一直持謹慎態度,但石原莞爾判斷,一旦冒險成功,日本是不會拒絕天上掉下來的這個餡餅。 1931年9月,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正規軍只有1.6人左右,而張學良僅關內的東北軍即達23萬人。石原莞爾對此不屑一顧。他認為,關東軍的軍刀只是竹刀,張學良不過是一個花花公子。
1931年9月18日夜十點多,在石原、板垣的精心策劃下,事先安裝在奉天郊區柳條湖的南滿鐵路邊的炸彈爆炸。奉天關東軍情報機關立即向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發出急電,奉天北大營西側,暴戾的中國兵破壞滿鐵線路,與我守備隊發生衝突,獨立守備第2大隊已向現場出動。石原建議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說,對付中國軍隊之不法行為,應先發製人,立即命各部隊出動,制敵中樞於死命。 “九一八事變”,就這樣爆發了。東北軍在少帥張學良不抵抗訓令下,潰逃錦州,日本軍隊當天即佔領了奉天,並很快佔領了東北3省。
“九一八事變”後第4天,石原莞爾聯合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等,將滿蒙問題解決方案,遞交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讓石原意外的是,“九一八事變”後,他不但沒有受到懲罰,軍銜反而升為大佐,成了日本軍界的英雄。
四、不主張擴大對華戰爭
在建立了滿洲國之後,石原從原來的“滿蒙佔有論”轉向了“滿蒙獨立論”,並倡導部分日本人放棄自己的國籍也成為滿洲人。在石原莞爾的表述中,未來的“滿洲國”是一個理想的、和諧的,烏托邦式的獨立國家,站在平等的立場與漢民族公平競爭,一個由日本、朝鮮、漢、滿、蒙古5個民族,實現“五族和諧”,“王道樂土”的國家。因此,他主張不再擴大對華戰爭,而是與中國修復關係,養精蓄銳,日後對付蘇聯。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圍繞著是否對華全面開戰,石原與東條英機爆發了衝突。時任關東軍參謀部作戰部部長的石原,主張為對蘇聯戰爭作準備,反對把對華戰線再擴大,不支持在中國戰線上投入那麼多的物資和人力。而同時期的武藤章參謀一度嘲諷了石原的政策,說到“我只不過是模仿石原閣下當時在滿洲事變中的作法而已”。
石原隨後不斷強調自己的“不擴大方針”,並積極參與了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主持的中日停戰調解等工作,和當時的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的規劃形成了強烈的對立。在同年9月參謀本部的機構改革中,石原從參謀部部長被降職為關東軍的參謀副長。 1938年,與東條英機的對立進一步加深,石原常常直呼東條為“東條上等兵”和“白痴”,被罷免了參謀副長的職位,12月5日被任命為京都府舞鶴市舞鶴要塞的司令官。 1939年,任留守的陸軍第16師團師團長。 1941年3月退出現役,轉入預備役,此後則主要活躍於教育評論,寫作和演講等活動。
石原因與東條英機的對立,日益被邊緣化,被迫回日本國內任教,失去了對建立“滿州國”的話語權。在以後的發展中,“滿州國”日益成為日本權貴攫取滿洲財富和奴役中國人民的一個罪惡的場所。
石原自作聰明的一切預言,卻在他的眼前一幕一幕地變成了現實:擴大對華戰爭,使日本陷入中國戰爭泥壇不能自拔;過早與美決戰,加速了日本走向滅亡的征程。這一切,使日本60年奮鬥所得丟得乾乾淨淨。
但不論他是否反對東條英機、反對擴大對華戰爭,或者早早離開軍隊,15年侵華戰爭,正是從他謀劃的“九一八事變”而開始的,他是侵華戰爭的始作蛹者!
五、東京大審判的證人
戰後,因與東條對立被免於戰犯起訴的石原,成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重要證人。檢察官曾到石原養病的醫院聽取了證詞,但石原只是指責了在他眼中“毀了國家”的東條英機和梅津美治郎等人,但對其他的軍方將領則給予了辯護。石原也以證人的身份出席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當庭回答了檢察官的問題並且作出了自己的陳述,包括批判了麥克阿瑟和杜魯門對日本本土實施的大規模轟炸,也為自己這個“九一八事變”主謀沒當上戰犯而憤憤不平。東京大審判的出庭做證,成為石原莞爾最後的謝幕。
在生命最後的階段,他發表了“我們的世界觀筆記”和“新日本的出路”,提出了讓日本“放棄戰爭”的理念,並提出建設“不要戰爭的文明”等主張。同時給駐日盟軍總司令的信中提出了“超階級的政治”等觀念,包括“過去的政治是為階級利益的政治”而“超階級政治”只是“為了理想”。 1949年8月15日,日本投降4週年紀念日當天,石原莞爾在日本山形縣的家中,口述完名為《新日本的進路》的遺書後,死於膀胱癌引起的尿毒症,終年60歲。

1945年的石原莞尔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