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疑
2013/05/10 01:34
瀏覽72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疑點1:坑儒事件中被害者稱謂的變化
坑儒事件,起源於方士們為秦始皇尋找仙人仙藥,因此獲罪被處罰者,應當是方士。方士,又稱方術之士,這裡的方士,是指求仙煉丹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的術士,他們在思想的流派上與道家比較接近。(14)但是,在秦始皇大怒的譴責中,被譴責的對象由方士變成了“文學方術士”。“方術士”,就是方士。“文學”,就是文學之士,可以泛稱博學善文的人,也可以用來指稱儒學之士。(15)不過,這裡提到的文學,沒有一個有真名實姓,都是含含混混,一筆帶過的。(16)
進而,到了這段文字的下半段,文學方術士被變更成了“諸生”。諸的意義是多,生的意義是學者、學生,諸生的字面意義,是多位學者、學生,獨尊儒術以後,往往用來指學習經書的儒生。以“諸生”取代“文學方術士”,使被害者的身份模糊,淡化了方士,強化了文學,當然,這種濃淡之間的人為塗抹,畢竟還是有些偷偷摸摸,是在隱晦處進行的。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2:26 跟帖回復:
第 73 樓
疑點2:添加的説明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緊接著這段記事的,是公子扶蘇登場勸諫秦始皇不要重罰儒生的記事。這段記事的原文是這樣的:
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于上郡。
非常明顯,這段記事是作為有關坑儒事件的一條重要補充而添加上去的。按照常理講,坑儒事件起源於方士,扶蘇勸諫秦始皇,話當從方士求藥開始,奇怪的是他沒有提及這些,而是突如其來地扯到諸生,而且,他話裏的諸生,意義變得非常明確了,就是誦讀和師法孔子的儒生。看得出來,扶蘇這句話,明顯的是一句掐頭去尾、有意剪裁歷史的話。這句話,不像是為了勸諫秦始皇説的,倒像是為説明諸生就是儒生而説的。如果沒有這條添加的説明,秦始皇坑埋的是儒生這件事情就站不住腳了。
為便於理解,我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坑儒事件受害者的稱謂變化作了一個整理如下:1方士-2文學方術士-3諸生-4“皆頌法孔子”的儒生。體察這種變化,難免不使人對這段記事的真實性産生懷疑。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3:00 跟帖回復:
第 74 樓
同時,我們這裡要注意“諸生皆誦法孔子”,可見在秦國儒教是通行的!
但是,歷史的詭異就在於,孔子週游列國,偏偏就是沒有去過秦國,反正正史上是這麼寫的。
還是去過,但是後來為了掩人耳目而刪改了歷史呢?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3:16 跟帖回復:
第 75 樓
疑點3:受害者處刑的奇怪
根據前引記事,秦始皇大怒以後,下令將這批文學方術士交給了御史處置,“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御史,或者是指負責監察的御史,也可以是御史大夫的略稱。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法務在其職責內,御史們都歸他管轄,他們辦公的地方,叫做御史臺。(17)
按照秦國的制度,文學方術士們交由御史處置,他們將接受嚴格的法律審判。在這段文字中,秦始皇大怒説:“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這是秦始皇預先定罪名的話,所定的罪名為“妖言以亂黔首”。妖言,正是秦漢法律的罪名之一。據此文本,御史們應當按照秦始皇的意思,定諸生“妖言” 罪。按照秦漢的法律,“妖言”罪可能被判處死刑,處死的方式是腰斬。(18)
然而,從記事的結果來看,這些被定罪的方士們是被 “坑”,也就是坑埋處死的,(19)這就不合秦漢的法律了。根據我們已經了解得比較多的秦漢法律制度,特別是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法律文書來看,死刑沒有 “坑”,也就是沒有坑埋處死的律文和案例。(20)在秦漢曆史上,坑埋處死,僅僅出現在殘酷的戰爭中,而且,往往是作為受到譴責的暴行被記載下來的。有名的比如,秦國大將白起坑埋趙國四十萬戰俘,項羽坑埋秦國二十萬降卒。由此看來,編造這段故事的人對於法律不太專業,留下了作偽的馬腳。
疑點4:有名的方士都沒有被坑
根據《史記》的記載,活躍于秦始皇身邊的方士大約有三百人之多,其中有名有姓者有五人,韓眾(終)、侯生、盧生、石生和徐福(市)。他們都曾經受到秦始皇的禮遇和厚遺,積極為秦始皇尋找仙人和仙藥。侯生,南韓人。盧生,燕國人。徐福,齊國人。韓眾和石生,不詳。(21)
在所謂的坑儒事件中,方士盧生、韓眾和侯生等逃亡,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下落不明。石生也是沒有了消息。徐福是與韓眾和侯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譴責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並沒有受到事件的影響,他沒有逃亡,也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遙法外,一直在瑯琊臺愉快地生活,繼續為秦始皇尋找永遠找不到的仙藥。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就在坑方士的後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又來到了瑯琊臺,再一次與徐福相見。秦始皇不但沒有將徐福繩之以法,反而再一次聽信徐福的巧語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魚,親自動手清除妨礙仙人仙藥出現的障礙。
由此看來,在所謂的“坑儒”事件中,被坑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方士,罪大惡極的五位有名方士,不是逃亡就是安然無恙,這種名不副實的結局,實在是使人懷疑秦始皇是否坑埋過方士?至於將這件事情説成是“坑儒”事件,可以肯定是不符合記事原文的説法,應當是別有用心的編造。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4:05 跟帖回復:
第 77 樓
(二) 遍查《史記》以前的文獻,都沒有提到過秦始皇坑方士的事情。
前面已經提到,賈誼是活躍于漢文帝時代的政論家,他撰寫《新書?過秦論》專門討論秦始皇和秦政失敗的原因,他在該文中對秦始皇焚書一事多次予以嚴厲的批評,對於坑方士的事情,完全沒有提到。
淮南王劉安活躍于武帝初年,他主編了《淮南子》一書,對於道家很是推崇。董仲舒是獨尊儒術的發案者,他著有《春秋繁露》一書,是儒家的經典。這兩個人,都比司馬遷年長,這兩本書,都比《史記》早,都沒有説過秦始皇曾經坑埋過方士。
伍被仕于淮南王劉安,是有名的辨士,他曾經引用秦國亡國的事例勸諫淮南王劉安不要謀反説:“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22)在他所歷數的秦之失政中,只説到秦曾經焚書,殺過方術士,沒有提到過坑方士的事情。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4:40 跟帖回復:
第 78 樓
秦始皇坑埋方士的詳細記事,現存西漢的文獻,除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而外,還見於《説苑?反質》篇,(23)非常詳細,茲引用如下(為了便於分析,我將全文分為3段):
(1)於是有方士韓客侯生,齊客盧生,相與謀曰:“當今時不可以居,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以慢欺而取容,諫者不用而失道滋甚。吾黨久居,且為所害。”乃相與亡去。
(2)始皇聞之大怒,曰:“吾異日厚盧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誹謗我,吾聞諸生多為妖言以亂黔首。”乃使御史悉上諸生,諸生傳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3)盧生不得,而侯生後得,始皇聞之,召而見之,升阿東之臺,臨四通之街,將數而車裂之。始皇望見侯生,大怒曰:“老虜不良,誹謗而主,乃敢復見我!”侯生至,仰臺而言曰:“臣聞知死必勇,陛下肯聽臣一言乎?”始皇曰:“若欲何言?言之!”侯生曰:“臣聞禹立誹謗之木,欲以知過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趨末,宮室臺閣,連屬增累,珠玉重寶,積襲成山,錦繡文采,滿府有餘,婦女倡優,數鉅萬人,鐘鼓之樂,流漫無窮,酒食珍味,盤錯于前,衣服輕暖,輿馬文飾,所以自奉,麗靡爛熳,不可勝極。黔首匱竭,民力單盡,尚不自知,又急誹謗,嚴威克下,下喑上聾,臣等故去。臣等不惜臣之身,惜陛下國之亡耳。聞古之明王,食足以飽,衣足以暖,宮室足以處,輿馬足以行,故上不見棄于天,下不見棄于黔首。堯茅茨不剪,採椽不斲,土階三等,而樂終身者,以其文采之少,而質素之多也。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萬丹朱而十昆吾桀紂,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侯生曰:“陛下之意,方乘青雲飄搖于文章之觀,自賢自健,上侮五帝,下淩三王,棄素樸,就末技,陛下亡徵見久矣。臣等恐言之無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為陛下陳之,雖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始皇曰:“吾可以變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堯與禹乎?不然,無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變之不能存也。”始皇喟然而嘆,遂釋不誅。後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仔細閱讀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不但包括了《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坑方士的基本內容,而且詳細交代了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下落不明的主犯之一,方士侯生的下落。故事中的這位方士侯生,真是一位了不得的英雄人物。他被捕以後,在車裂的酷刑和震怒的秦始皇面前,不但臨危不懼,置死生於度外,而且大義凜然。他嚴厲譴責秦始皇的暴虐不道,尖銳指出秦坐而待亡的滅國危機,直説得秦始皇先是沉默不語,繼而悔過求變,最後無奈感嘆,釋放了侯生。
分析這個故事的構成,非常清楚:1.這個故事的主體是第三段,分量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總和的3倍;2.這個故事的精彩的部分也都在第三段,在於侯生的長篇説教;3.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簡短文辭,不過是為了交代第三段,也就是為了講述侯生登場演説而鋪墊的引子而已。
《説苑?反質篇》所載的這個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同《説苑》中所見的眾多歷史故事一樣,是長期流傳於民間,見於典籍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西漢末年經過劉向的整理,一部分被編入《戰國策》,一部分被編入《新序》、《説苑》當中。我們知道,這些歷史故事,源流相當古老,從戰國以來一直廣泛地流傳,多是遊説之士的學習材料,或者是練習遊説的腳本。這些歷史故事的編撰者,往往是遊士們自己。(24)《説苑?反質篇》所載的這個秦始皇坑方士故事的出現和流傳,應當在秦亡以後到漢武帝求仙求藥,大尊方士之間。(25)這個故事的編撰者,應當是外出遊説的方士們,他們以古喻今,自吹自擂。從時間的先後和流傳的狀況來看,這個故事,應當是坑方士故事的原版,至少是原版之一。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5:01 跟帖回復:
第 79 樓
(三)《漢書?五行志》 才開始出現坑儒字樣
考察整個西漢一代的典籍,見不到焚書坑儒這個用語。《史記?儒林列傳》概述焚書和坑方士這兩件事情説:“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大體概括《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事而來,被坑者仍然是術士。
揚雄是活躍于西漢後期的政客文人,王莽篡漢建新以後,他曾經上《劇秦美新》文給王莽,對比秦之惡與新之美。在這篇名文中,他歷數秦的種種不義暴行,對於秦始皇極盡攻擊之能事説:
至政破縱擅衡,併吞六國,遂稱乎始皇。盛從鞅儀韋斯之邪政,馳騖起翦恬賁之用兵,滅滅古文,刮語燒書,弛禮崩樂,涂民耳目。遂欲流唐漂虞,滌殷蕩周,除仲尼之篇籍,自勒功業,改制度軌量,鹹稽之於秦紀。是以耆儒碩老,抱其書而遠遜;禮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談。(31)
揚雄博學多才,“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他曾經校書天祿閣,有機會閱覽宮廷所藏秘籍,是一位通曉歷史的大學者。(32)在這篇文章中,他站在崇儒尊經的立場上,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行作了強烈的譴責,並沒有説到坑儒的事情。對於秦焚書時儒生們的反應,也只是説到他們紛紛疏遠秦政權,藏書閉口不言而已。由此完全可以看出,直到新莽時期,不但沒有焚書坑儒的用語,也沒有坑儒的故事流傳,(33)否則,揚雄絕沒有不用來攻擊秦的道理。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5:24 跟帖回復:
第 80 樓
從現有的文獻典籍來看,焚書坑儒,是東漢以來的用語和觀念。《漢書?儒林傳》説:“及秦始皇兼併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大體沿襲《史記?儒林傳》,文辭略有不同而已。《漢書?五行志》數落秦始皇的暴行説:“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已經將“殺術士”,改為“坑儒士”了。《漢書?地理志》又向前進了一步,數説秦始皇:“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不但改了詞,而且將“燔書坑儒”連接成一四字詞彙,從此成為漢語的常用詞彙,成為數落秦始皇文化暴行的標簽用語。
《漢書》經班彪、班固父子多年編著,至班昭時才最後完成。(34)班彪活躍于光武帝時期,班固活躍于明帝、章帝時期,班昭活躍于和帝、安帝時期。我們知道,班彪、班固、班昭都是崇尚儒學的人,算是正統的官方歷史學家。《漢書》的編撰思想,可以用班固在《漢書?敘傳》中的一句話來加以概括,就是“綜其行事,旁貫五經”,將西漢一朝二百三十年間的歷史,基於官方認定的儒家經典——五經的教義敘述出來。(35)這種編撰思想,不但反映了班氏一家的正統思想,更反映東漢初年尊經崇儒的歷史風潮。(36)正是因為如此,《漢書》對於史書體例的選定,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對於歷史事實的認定,大體都用經學思想作標準來加以裁決,相對《史記》而言,變動的地方很多,多是些曲從教義的倒退。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5:48 跟帖回復:
第 81 樓
(四)《詔定古文尚書》——坑儒故事的初版
衛宏是活躍于東漢初年的儒士,(38)他在《詔定古文尚書序》中講述了一樁坑儒的故事如下:(39)
秦既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于驪山陵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説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
這個故事,可以説是坑儒事件的初版。從秦始皇坑士故事的源流上看,已經是一改再改的第三個版本了。對照前兩個版本,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版本是以《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坑方士故事為底本,有意圖地改造而成的。我們不妨作一個比較詳細的分析。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6:08 跟帖回復:
第 82 樓
“秦既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這是交代坑儒事件的歷史背景,起源於焚書引起的不滿,將事件與求藥和方士完全割裂。這個背景,《説苑》的故事完全沒有,《史記》也沒有,至此而堅定明確。(40)
“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這是交代被坑埋的人等和人數。《説苑》和《史記》的故事都説是四百六十人,這裡增長到七百人。七百諸生被徵召拜為郎的故事,完全不合秦代的制度和歷史,反映的都是東漢時代儒學昌盛的事情。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6:40 跟帖回復:
第 83 樓
“乃密令冬種瓜于驪山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説之,人言不同,乃命就視之”。《説苑》和《史記》的故事都説,方士們是交由御史審判後定罪被坑埋的。這裡改寫成秦始皇預設圈套欺騙儒生,便於突然襲擊坑埋他們。這種編造法,實在是幼稚得很。北宋程大昌《雍錄》載:“議瓜之説,似太詭巧,始皇帝剛暴自是,其有違己非今者,直自阬之,不待設詭也。”(41)批評得非常中肯。在這個故事中,被坑的不但有諸生,連博士也包括進來了。因為是事後的編造,所以情節更生動具體,《説苑》的故事沒有坑埋的地點,《史記》籠統説是“皆坑之咸陽”,這裡具體改造為“驪山陵谷”。地點在秦始皇陵南部的山谷中,遠離咸陽數十公里,已進入秦驪邑境內。當地有溫泉,地熱種瓜,不合季節結果的事也編了出來。(42)
“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這是詳敘如何坑儒的細節,諸生明確為賢儒,他們被騙到這裡,先被預先設置的機關伏弩射死,再被填土掩埋,靜靜地死去。因為前面説了騙人來看瓜,看瓜的時候如何突然被坑埋,故事實在有些不好交代,於是增加一個“伏機”的細節。
衛宏所講述的這個坑儒故事,純屬編造,而且是太不高明的曲意編造,稍微有點頭腦和歷史常識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不用耗費更多筆墨來辨識。我們感興趣的是,當時為什麼有人要編造這個故事?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陰謀家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6:59 跟帖回復:
第 84 樓
很有意思的觀點
另,周人入寇,毀滅了殷商文明
我們知道,光武帝本是儒生,創建東漢王朝後,息馬論道,建太學,立五經博士,掀起尊經崇儒的熱潮。明帝即位,親自講經,諸儒問難於前,冠帶縉紳環橋門而觀,史稱經學“盛于永平矣”。章帝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講義五經異同”,親自裁決經義,由班固紀錄成《白虎通義》一書。(43)在這種政府主導學術的風潮之下,不僅經學的文本教義有了朝廷的欽定,對於解釋經學教義的傳文也有了官方的認定。為了按照官方的教義規定解釋經義,經師們也對傳文中相關的歷史作相應的修改。
衛宏在光武帝時期作過給事中議郎,建武期間,曾經受詔校訂《古文孝經》呈上。(44)衛宏也精通《毛詩》和《尚書》,著有《毛詩序》和《古文尚書訓旨》等多種著作,是著名的經師。《詔定古文尚書》,當是他受詔校訂的另一部著作,是朝廷裁定的古文經書之一。衛宏為該書作序,他對於有關經學的歷史,自然是按照官方欽定的調子講述。《詔定古文尚書序》中的這個故事,可能不是衛宏自己編的,而是當時已經流傳開來,為官方所認定的故事。換句話説,焚書坑儒,作為一種官制的“歷史事實”,在東漢初年已經被認定和確立,《詔定古文尚書序》所載的這個故事,就是被認定和確定的官方版本。
對於上述的論斷,我們可以引用東漢初年學者王充的認識作為證明。王充在《論衡?謝短篇》説:
秦燔五經,坑殺儒士,五經之家所共聞也。
五經,東漢初年被立為學官的五部儒家經典,即《詩》、《書》、《易》、《禮》、《春秋》。(45)五經之家,研講這五部經書的經師們。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在東漢初年,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已經成為官方認可的儒家經師們的共同認識,他們眾口一詞,一致認定這件事情。王充在《論衡?語增篇》又説:
傳語曰:秦始皇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傳語,對於經書的解釋,有種種不同的形式,既用義理,也用史實。由這句話可以看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已經寫進傳語,衛宏在《詔定古文尚書序》中所講述的坑儒的故事,應當就是當時為了解釋經書而寫進傳語中的諸多歷史故事之一。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7:43 跟帖回復:
第 86 樓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對焚書坑儒這一在中國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可以作出一個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確切結論了。
一、焚書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史記?秦始皇本紀》對於焚書的記事,準確、可靠,史料來源於紀錄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所以相當可信。
二、坑儒是偽造的歷史,而且是一個三重偽造的歷史。《説苑?反質》所載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一個版本。這個故事,是西漢初年的方士們編造出來的,動機在於自我吹噓,遊説權貴以博取祿利。
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二個版本。司馬遷為了告誡方士行欺瞞必將自取滅亡,採用了《説苑?反質》故事的部分內容,加以改造寫進了《史記》,他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偽,沒有作嚴格的鑒別。
四、《詔定古文尚書序》所載的秦始皇坑埋儒生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三個版本。這個故事,是東漢初年儒學的經師們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基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故事加工編造出來的。
五、焚書坑儒,是一個用真實的焚書和虛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偽史,編造者是儒學的經師們,編造的時間在東漢初年,編造的目的在於將儒家的經典抬舉為聖經,將儒生們塑造為殉教的聖徒,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從此以後,焚書坑儒成為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國文化史上重大的文化標誌、漢語的常用詞彙,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達兩千年之久,實在是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8:26 跟帖回復:
第 87 樓
孔子儒教有一套高超的篡改歷史的手法,把半真半假的事情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儒教的陰謀深沉到何等地步。
秦始皇僅僅因為殺了460個儒生,就被儒教罵為暴君,而後來蜥蜴人入侵中原,上億上億的屠殺華夏子民時,儒生們卻把侵略者稱為千古一帝,不説殘暴了。
而秦始皇真的冤枉嗎?不是,這是他願意的,是他參與設計的,同為蜥蜴人,他和孔子一文一武,絞殺華夏上古文明,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在線生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9:08 跟帖回復:
第 88 樓
講的好。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1:00:24 跟帖回復:
第 89 樓
有興趣的下午繼續
回帖人:
明日過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22:23:41 跟帖回復:
第 103 樓
商亡之後已無華夏,三千前,周韃趁天子帝辛東征,畿內空虛之際,籠絡大批蠻族犯我華夏,忘恩負義之極。可憐帝辛英明神武,竟被韃子逼得自焚鹿臺,以身殉社稷。華夏忘了三千年,商人不知亡國恨,認賊作父,早就忘了祖先的血淚。
回帖人:
一上一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23:30:02 引用回復:
第 120 樓
轉至第103樓第 103 樓 明日過後 2013/5/9 22:23:41 的原帖:商亡之後已無華夏,三千前,周韃趁天子帝辛東征,畿內空虛之際,籠絡大批蠻族犯我華夏,忘恩負義之極。可憐帝辛英明神武,竟被韃子逼得自焚鹿臺,以身殉社稷。華夏忘了三千年,商人不知亡國恨,認賊作父,早就忘了祖先的血淚。轉至第107樓第 107 樓 一上一停 2013/5/9 22:53:59 的原帖:"華夏"這個詞是周人帶進來的.
所以,周人是代表華夏文化的.
商文化屬古東夷文化系統.
你別搞錯了對象.轉至第109樓第 109 樓 明日過後 2013/5/9 23:03:56 的原帖:那華夏就是蠻夷,我大殷才是中原正統,立國建邦、築城設市、發明文字、鑄銅鼎以定天下,壯哉我大殷!周韃一邊遠野種,人面獸心,率群獸顛覆我中原正統,嗚呼哀哉!我只認大殷正統,周韃(華夏)滾回你老家去!轉至第110樓第 110 樓 一上一停 2013/5/9 23:11:26 的原帖:認哪個是立場問題.
事實是個過程問題.
"華夏"確實是周人帶進來的名詞,殷商人怎麼稱呼自己的民族,除了殷這個字,其實都被消滅了.
漢代之前,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人都知道,中國人的神係傳説,其中以崑崙為中心,全部來自西係--赫赫我祖,來自崑崙.是周人追憶其祖.
東方基本沒有系統的神話傳説和創世傳説:蓬萊神系統是漢代後人附會出來的,之前並沒有.
有人研究説:殷商人和東夷人,理論上,應當有自己的神系統傳説和創世傳説.
但被周所滅後,由於政治上不正確,基本被禁止傳翻,時代久遠,就逐步消失了.
但誰是中原正統,這個要看從什麼時間算.
殷商族係起源在遼東地區,經河北,山東半島,經上千年,遷至中原一帶.
但其文化和信仰上,屬東夷系統,跟來自西北的黃帝,周人一系統,有很大區別..轉至第114樓第 114 樓 明日過後 2013/5/9 23:19:57 的原帖:蠻夷就是蠻夷,人獸不兩立,周人(華夏)骨子裏還是韃子,慣於搶掠。孔老二是殷人敗類,一心想做周韃的狗而不得,從未想過復興大殷正統。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大殷雖亡,但文字留了下來,周韃(華夏)再不情願也要使用,這就是文明對野蠻的優勢。你説的孔二是商姦,這一點我完全同意.
實際上孔子自己曰的"吾從周"這句話,根本就是賣族投敵行為.
實際在殷商舊地,民間反周復商的呼聲一直就沒斷過.
孔子做為商人後代,如果他有民族自尊心的話,不應當去從周.
回帖人:
戰場13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23:35:53 跟帖回復:
第 125 樓
y染色體人類分子學證明瞭一個事實,漢族沒有c3c,推導出沒有混入遊牧的Y染色體.這都是科學結果阿,為啥還有不知道的.
科學同樣證明蒙古族和正黃旗滿族,還有色目人都被明代漢人單向大量輸血啊.這都是事實啊.
所謂的漢矇混血都在蒙古族中阿.
坑儒事件,起源於方士們為秦始皇尋找仙人仙藥,因此獲罪被處罰者,應當是方士。方士,又稱方術之士,這裡的方士,是指求仙煉丹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的術士,他們在思想的流派上與道家比較接近。(14)但是,在秦始皇大怒的譴責中,被譴責的對象由方士變成了“文學方術士”。“方術士”,就是方士。“文學”,就是文學之士,可以泛稱博學善文的人,也可以用來指稱儒學之士。(15)不過,這裡提到的文學,沒有一個有真名實姓,都是含含混混,一筆帶過的。(16)
進而,到了這段文字的下半段,文學方術士被變更成了“諸生”。諸的意義是多,生的意義是學者、學生,諸生的字面意義,是多位學者、學生,獨尊儒術以後,往往用來指學習經書的儒生。以“諸生”取代“文學方術士”,使被害者的身份模糊,淡化了方士,強化了文學,當然,這種濃淡之間的人為塗抹,畢竟還是有些偷偷摸摸,是在隱晦處進行的。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2:26 跟帖回復:
第 73 樓
疑點2:添加的説明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緊接著這段記事的,是公子扶蘇登場勸諫秦始皇不要重罰儒生的記事。這段記事的原文是這樣的:
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于上郡。
非常明顯,這段記事是作為有關坑儒事件的一條重要補充而添加上去的。按照常理講,坑儒事件起源於方士,扶蘇勸諫秦始皇,話當從方士求藥開始,奇怪的是他沒有提及這些,而是突如其來地扯到諸生,而且,他話裏的諸生,意義變得非常明確了,就是誦讀和師法孔子的儒生。看得出來,扶蘇這句話,明顯的是一句掐頭去尾、有意剪裁歷史的話。這句話,不像是為了勸諫秦始皇説的,倒像是為説明諸生就是儒生而説的。如果沒有這條添加的説明,秦始皇坑埋的是儒生這件事情就站不住腳了。
為便於理解,我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坑儒事件受害者的稱謂變化作了一個整理如下:1方士-2文學方術士-3諸生-4“皆頌法孔子”的儒生。體察這種變化,難免不使人對這段記事的真實性産生懷疑。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3:00 跟帖回復:
第 74 樓
同時,我們這裡要注意“諸生皆誦法孔子”,可見在秦國儒教是通行的!
但是,歷史的詭異就在於,孔子週游列國,偏偏就是沒有去過秦國,反正正史上是這麼寫的。
還是去過,但是後來為了掩人耳目而刪改了歷史呢?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3:16 跟帖回復:
第 75 樓
疑點3:受害者處刑的奇怪
根據前引記事,秦始皇大怒以後,下令將這批文學方術士交給了御史處置,“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御史,或者是指負責監察的御史,也可以是御史大夫的略稱。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法務在其職責內,御史們都歸他管轄,他們辦公的地方,叫做御史臺。(17)
按照秦國的制度,文學方術士們交由御史處置,他們將接受嚴格的法律審判。在這段文字中,秦始皇大怒説:“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這是秦始皇預先定罪名的話,所定的罪名為“妖言以亂黔首”。妖言,正是秦漢法律的罪名之一。據此文本,御史們應當按照秦始皇的意思,定諸生“妖言” 罪。按照秦漢的法律,“妖言”罪可能被判處死刑,處死的方式是腰斬。(18)
然而,從記事的結果來看,這些被定罪的方士們是被 “坑”,也就是坑埋處死的,(19)這就不合秦漢的法律了。根據我們已經了解得比較多的秦漢法律制度,特別是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法律文書來看,死刑沒有 “坑”,也就是沒有坑埋處死的律文和案例。(20)在秦漢曆史上,坑埋處死,僅僅出現在殘酷的戰爭中,而且,往往是作為受到譴責的暴行被記載下來的。有名的比如,秦國大將白起坑埋趙國四十萬戰俘,項羽坑埋秦國二十萬降卒。由此看來,編造這段故事的人對於法律不太專業,留下了作偽的馬腳。
疑點4:有名的方士都沒有被坑
根據《史記》的記載,活躍于秦始皇身邊的方士大約有三百人之多,其中有名有姓者有五人,韓眾(終)、侯生、盧生、石生和徐福(市)。他們都曾經受到秦始皇的禮遇和厚遺,積極為秦始皇尋找仙人和仙藥。侯生,南韓人。盧生,燕國人。徐福,齊國人。韓眾和石生,不詳。(21)
在所謂的坑儒事件中,方士盧生、韓眾和侯生等逃亡,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下落不明。石生也是沒有了消息。徐福是與韓眾和侯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譴責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並沒有受到事件的影響,他沒有逃亡,也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遙法外,一直在瑯琊臺愉快地生活,繼續為秦始皇尋找永遠找不到的仙藥。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就在坑方士的後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又來到了瑯琊臺,再一次與徐福相見。秦始皇不但沒有將徐福繩之以法,反而再一次聽信徐福的巧語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魚,親自動手清除妨礙仙人仙藥出現的障礙。
由此看來,在所謂的“坑儒”事件中,被坑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方士,罪大惡極的五位有名方士,不是逃亡就是安然無恙,這種名不副實的結局,實在是使人懷疑秦始皇是否坑埋過方士?至於將這件事情説成是“坑儒”事件,可以肯定是不符合記事原文的説法,應當是別有用心的編造。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4:05 跟帖回復:
第 77 樓
(二) 遍查《史記》以前的文獻,都沒有提到過秦始皇坑方士的事情。
前面已經提到,賈誼是活躍于漢文帝時代的政論家,他撰寫《新書?過秦論》專門討論秦始皇和秦政失敗的原因,他在該文中對秦始皇焚書一事多次予以嚴厲的批評,對於坑方士的事情,完全沒有提到。
淮南王劉安活躍于武帝初年,他主編了《淮南子》一書,對於道家很是推崇。董仲舒是獨尊儒術的發案者,他著有《春秋繁露》一書,是儒家的經典。這兩個人,都比司馬遷年長,這兩本書,都比《史記》早,都沒有説過秦始皇曾經坑埋過方士。
伍被仕于淮南王劉安,是有名的辨士,他曾經引用秦國亡國的事例勸諫淮南王劉安不要謀反説:“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22)在他所歷數的秦之失政中,只説到秦曾經焚書,殺過方術士,沒有提到過坑方士的事情。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4:40 跟帖回復:
第 78 樓
秦始皇坑埋方士的詳細記事,現存西漢的文獻,除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而外,還見於《説苑?反質》篇,(23)非常詳細,茲引用如下(為了便於分析,我將全文分為3段):
(1)於是有方士韓客侯生,齊客盧生,相與謀曰:“當今時不可以居,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以慢欺而取容,諫者不用而失道滋甚。吾黨久居,且為所害。”乃相與亡去。
(2)始皇聞之大怒,曰:“吾異日厚盧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誹謗我,吾聞諸生多為妖言以亂黔首。”乃使御史悉上諸生,諸生傳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3)盧生不得,而侯生後得,始皇聞之,召而見之,升阿東之臺,臨四通之街,將數而車裂之。始皇望見侯生,大怒曰:“老虜不良,誹謗而主,乃敢復見我!”侯生至,仰臺而言曰:“臣聞知死必勇,陛下肯聽臣一言乎?”始皇曰:“若欲何言?言之!”侯生曰:“臣聞禹立誹謗之木,欲以知過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趨末,宮室臺閣,連屬增累,珠玉重寶,積襲成山,錦繡文采,滿府有餘,婦女倡優,數鉅萬人,鐘鼓之樂,流漫無窮,酒食珍味,盤錯于前,衣服輕暖,輿馬文飾,所以自奉,麗靡爛熳,不可勝極。黔首匱竭,民力單盡,尚不自知,又急誹謗,嚴威克下,下喑上聾,臣等故去。臣等不惜臣之身,惜陛下國之亡耳。聞古之明王,食足以飽,衣足以暖,宮室足以處,輿馬足以行,故上不見棄于天,下不見棄于黔首。堯茅茨不剪,採椽不斲,土階三等,而樂終身者,以其文采之少,而質素之多也。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萬丹朱而十昆吾桀紂,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侯生曰:“陛下之意,方乘青雲飄搖于文章之觀,自賢自健,上侮五帝,下淩三王,棄素樸,就末技,陛下亡徵見久矣。臣等恐言之無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為陛下陳之,雖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始皇曰:“吾可以變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堯與禹乎?不然,無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變之不能存也。”始皇喟然而嘆,遂釋不誅。後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仔細閱讀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不但包括了《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坑方士的基本內容,而且詳細交代了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下落不明的主犯之一,方士侯生的下落。故事中的這位方士侯生,真是一位了不得的英雄人物。他被捕以後,在車裂的酷刑和震怒的秦始皇面前,不但臨危不懼,置死生於度外,而且大義凜然。他嚴厲譴責秦始皇的暴虐不道,尖銳指出秦坐而待亡的滅國危機,直説得秦始皇先是沉默不語,繼而悔過求變,最後無奈感嘆,釋放了侯生。
分析這個故事的構成,非常清楚:1.這個故事的主體是第三段,分量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總和的3倍;2.這個故事的精彩的部分也都在第三段,在於侯生的長篇説教;3.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簡短文辭,不過是為了交代第三段,也就是為了講述侯生登場演説而鋪墊的引子而已。
《説苑?反質篇》所載的這個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同《説苑》中所見的眾多歷史故事一樣,是長期流傳於民間,見於典籍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西漢末年經過劉向的整理,一部分被編入《戰國策》,一部分被編入《新序》、《説苑》當中。我們知道,這些歷史故事,源流相當古老,從戰國以來一直廣泛地流傳,多是遊説之士的學習材料,或者是練習遊説的腳本。這些歷史故事的編撰者,往往是遊士們自己。(24)《説苑?反質篇》所載的這個秦始皇坑方士故事的出現和流傳,應當在秦亡以後到漢武帝求仙求藥,大尊方士之間。(25)這個故事的編撰者,應當是外出遊説的方士們,他們以古喻今,自吹自擂。從時間的先後和流傳的狀況來看,這個故事,應當是坑方士故事的原版,至少是原版之一。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5:01 跟帖回復:
第 79 樓
(三)《漢書?五行志》 才開始出現坑儒字樣
考察整個西漢一代的典籍,見不到焚書坑儒這個用語。《史記?儒林列傳》概述焚書和坑方士這兩件事情説:“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大體概括《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事而來,被坑者仍然是術士。
揚雄是活躍于西漢後期的政客文人,王莽篡漢建新以後,他曾經上《劇秦美新》文給王莽,對比秦之惡與新之美。在這篇名文中,他歷數秦的種種不義暴行,對於秦始皇極盡攻擊之能事説:
至政破縱擅衡,併吞六國,遂稱乎始皇。盛從鞅儀韋斯之邪政,馳騖起翦恬賁之用兵,滅滅古文,刮語燒書,弛禮崩樂,涂民耳目。遂欲流唐漂虞,滌殷蕩周,除仲尼之篇籍,自勒功業,改制度軌量,鹹稽之於秦紀。是以耆儒碩老,抱其書而遠遜;禮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談。(31)
揚雄博學多才,“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他曾經校書天祿閣,有機會閱覽宮廷所藏秘籍,是一位通曉歷史的大學者。(32)在這篇文章中,他站在崇儒尊經的立場上,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行作了強烈的譴責,並沒有説到坑儒的事情。對於秦焚書時儒生們的反應,也只是説到他們紛紛疏遠秦政權,藏書閉口不言而已。由此完全可以看出,直到新莽時期,不但沒有焚書坑儒的用語,也沒有坑儒的故事流傳,(33)否則,揚雄絕沒有不用來攻擊秦的道理。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5:24 跟帖回復:
第 80 樓
從現有的文獻典籍來看,焚書坑儒,是東漢以來的用語和觀念。《漢書?儒林傳》説:“及秦始皇兼併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大體沿襲《史記?儒林傳》,文辭略有不同而已。《漢書?五行志》數落秦始皇的暴行説:“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已經將“殺術士”,改為“坑儒士”了。《漢書?地理志》又向前進了一步,數説秦始皇:“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不但改了詞,而且將“燔書坑儒”連接成一四字詞彙,從此成為漢語的常用詞彙,成為數落秦始皇文化暴行的標簽用語。
《漢書》經班彪、班固父子多年編著,至班昭時才最後完成。(34)班彪活躍于光武帝時期,班固活躍于明帝、章帝時期,班昭活躍于和帝、安帝時期。我們知道,班彪、班固、班昭都是崇尚儒學的人,算是正統的官方歷史學家。《漢書》的編撰思想,可以用班固在《漢書?敘傳》中的一句話來加以概括,就是“綜其行事,旁貫五經”,將西漢一朝二百三十年間的歷史,基於官方認定的儒家經典——五經的教義敘述出來。(35)這種編撰思想,不但反映了班氏一家的正統思想,更反映東漢初年尊經崇儒的歷史風潮。(36)正是因為如此,《漢書》對於史書體例的選定,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對於歷史事實的認定,大體都用經學思想作標準來加以裁決,相對《史記》而言,變動的地方很多,多是些曲從教義的倒退。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5:48 跟帖回復:
第 81 樓
(四)《詔定古文尚書》——坑儒故事的初版
衛宏是活躍于東漢初年的儒士,(38)他在《詔定古文尚書序》中講述了一樁坑儒的故事如下:(39)
秦既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于驪山陵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説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
這個故事,可以説是坑儒事件的初版。從秦始皇坑士故事的源流上看,已經是一改再改的第三個版本了。對照前兩個版本,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版本是以《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坑方士故事為底本,有意圖地改造而成的。我們不妨作一個比較詳細的分析。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6:08 跟帖回復:
第 82 樓
“秦既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這是交代坑儒事件的歷史背景,起源於焚書引起的不滿,將事件與求藥和方士完全割裂。這個背景,《説苑》的故事完全沒有,《史記》也沒有,至此而堅定明確。(40)
“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這是交代被坑埋的人等和人數。《説苑》和《史記》的故事都説是四百六十人,這裡增長到七百人。七百諸生被徵召拜為郎的故事,完全不合秦代的制度和歷史,反映的都是東漢時代儒學昌盛的事情。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6:40 跟帖回復:
第 83 樓
“乃密令冬種瓜于驪山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説之,人言不同,乃命就視之”。《説苑》和《史記》的故事都説,方士們是交由御史審判後定罪被坑埋的。這裡改寫成秦始皇預設圈套欺騙儒生,便於突然襲擊坑埋他們。這種編造法,實在是幼稚得很。北宋程大昌《雍錄》載:“議瓜之説,似太詭巧,始皇帝剛暴自是,其有違己非今者,直自阬之,不待設詭也。”(41)批評得非常中肯。在這個故事中,被坑的不但有諸生,連博士也包括進來了。因為是事後的編造,所以情節更生動具體,《説苑》的故事沒有坑埋的地點,《史記》籠統説是“皆坑之咸陽”,這裡具體改造為“驪山陵谷”。地點在秦始皇陵南部的山谷中,遠離咸陽數十公里,已進入秦驪邑境內。當地有溫泉,地熱種瓜,不合季節結果的事也編了出來。(42)
“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這是詳敘如何坑儒的細節,諸生明確為賢儒,他們被騙到這裡,先被預先設置的機關伏弩射死,再被填土掩埋,靜靜地死去。因為前面説了騙人來看瓜,看瓜的時候如何突然被坑埋,故事實在有些不好交代,於是增加一個“伏機”的細節。
衛宏所講述的這個坑儒故事,純屬編造,而且是太不高明的曲意編造,稍微有點頭腦和歷史常識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不用耗費更多筆墨來辨識。我們感興趣的是,當時為什麼有人要編造這個故事?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陰謀家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6:59 跟帖回復:
第 84 樓
很有意思的觀點
另,周人入寇,毀滅了殷商文明
我們知道,光武帝本是儒生,創建東漢王朝後,息馬論道,建太學,立五經博士,掀起尊經崇儒的熱潮。明帝即位,親自講經,諸儒問難於前,冠帶縉紳環橋門而觀,史稱經學“盛于永平矣”。章帝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講義五經異同”,親自裁決經義,由班固紀錄成《白虎通義》一書。(43)在這種政府主導學術的風潮之下,不僅經學的文本教義有了朝廷的欽定,對於解釋經學教義的傳文也有了官方的認定。為了按照官方的教義規定解釋經義,經師們也對傳文中相關的歷史作相應的修改。
衛宏在光武帝時期作過給事中議郎,建武期間,曾經受詔校訂《古文孝經》呈上。(44)衛宏也精通《毛詩》和《尚書》,著有《毛詩序》和《古文尚書訓旨》等多種著作,是著名的經師。《詔定古文尚書》,當是他受詔校訂的另一部著作,是朝廷裁定的古文經書之一。衛宏為該書作序,他對於有關經學的歷史,自然是按照官方欽定的調子講述。《詔定古文尚書序》中的這個故事,可能不是衛宏自己編的,而是當時已經流傳開來,為官方所認定的故事。換句話説,焚書坑儒,作為一種官制的“歷史事實”,在東漢初年已經被認定和確立,《詔定古文尚書序》所載的這個故事,就是被認定和確定的官方版本。
對於上述的論斷,我們可以引用東漢初年學者王充的認識作為證明。王充在《論衡?謝短篇》説:
秦燔五經,坑殺儒士,五經之家所共聞也。
五經,東漢初年被立為學官的五部儒家經典,即《詩》、《書》、《易》、《禮》、《春秋》。(45)五經之家,研講這五部經書的經師們。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在東漢初年,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已經成為官方認可的儒家經師們的共同認識,他們眾口一詞,一致認定這件事情。王充在《論衡?語增篇》又説:
傳語曰:秦始皇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傳語,對於經書的解釋,有種種不同的形式,既用義理,也用史實。由這句話可以看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已經寫進傳語,衛宏在《詔定古文尚書序》中所講述的坑儒的故事,應當就是當時為了解釋經書而寫進傳語中的諸多歷史故事之一。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7:43 跟帖回復:
第 86 樓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對焚書坑儒這一在中國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可以作出一個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確切結論了。
一、焚書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史記?秦始皇本紀》對於焚書的記事,準確、可靠,史料來源於紀錄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所以相當可信。
二、坑儒是偽造的歷史,而且是一個三重偽造的歷史。《説苑?反質》所載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一個版本。這個故事,是西漢初年的方士們編造出來的,動機在於自我吹噓,遊説權貴以博取祿利。
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秦始皇坑方士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二個版本。司馬遷為了告誡方士行欺瞞必將自取滅亡,採用了《説苑?反質》故事的部分內容,加以改造寫進了《史記》,他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偽,沒有作嚴格的鑒別。
四、《詔定古文尚書序》所載的秦始皇坑埋儒生的故事,是這段偽史的第三個版本。這個故事,是東漢初年儒學的經師們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基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故事加工編造出來的。
五、焚書坑儒,是一個用真實的焚書和虛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偽史,編造者是儒學的經師們,編造的時間在東漢初年,編造的目的在於將儒家的經典抬舉為聖經,將儒生們塑造為殉教的聖徒,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從此以後,焚書坑儒成為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國文化史上重大的文化標誌、漢語的常用詞彙,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達兩千年之久,實在是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8:26 跟帖回復:
第 87 樓
孔子儒教有一套高超的篡改歷史的手法,把半真半假的事情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儒教的陰謀深沉到何等地步。
秦始皇僅僅因為殺了460個儒生,就被儒教罵為暴君,而後來蜥蜴人入侵中原,上億上億的屠殺華夏子民時,儒生們卻把侵略者稱為千古一帝,不説殘暴了。
而秦始皇真的冤枉嗎?不是,這是他願意的,是他參與設計的,同為蜥蜴人,他和孔子一文一武,絞殺華夏上古文明,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在線生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0:59:08 跟帖回復:
第 88 樓
講的好。
贊同 | 回復 | 引用 | 舉報
回帖人:
wmjs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11:00:24 跟帖回復:
第 89 樓
有興趣的下午繼續
回帖人:
明日過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22:23:41 跟帖回復:
第 103 樓
商亡之後已無華夏,三千前,周韃趁天子帝辛東征,畿內空虛之際,籠絡大批蠻族犯我華夏,忘恩負義之極。可憐帝辛英明神武,竟被韃子逼得自焚鹿臺,以身殉社稷。華夏忘了三千年,商人不知亡國恨,認賊作父,早就忘了祖先的血淚。
回帖人:
一上一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23:30:02 引用回復:
第 120 樓
轉至第103樓第 103 樓 明日過後 2013/5/9 22:23:41 的原帖:商亡之後已無華夏,三千前,周韃趁天子帝辛東征,畿內空虛之際,籠絡大批蠻族犯我華夏,忘恩負義之極。可憐帝辛英明神武,竟被韃子逼得自焚鹿臺,以身殉社稷。華夏忘了三千年,商人不知亡國恨,認賊作父,早就忘了祖先的血淚。轉至第107樓第 107 樓 一上一停 2013/5/9 22:53:59 的原帖:"華夏"這個詞是周人帶進來的.
所以,周人是代表華夏文化的.
商文化屬古東夷文化系統.
你別搞錯了對象.轉至第109樓第 109 樓 明日過後 2013/5/9 23:03:56 的原帖:那華夏就是蠻夷,我大殷才是中原正統,立國建邦、築城設市、發明文字、鑄銅鼎以定天下,壯哉我大殷!周韃一邊遠野種,人面獸心,率群獸顛覆我中原正統,嗚呼哀哉!我只認大殷正統,周韃(華夏)滾回你老家去!轉至第110樓第 110 樓 一上一停 2013/5/9 23:11:26 的原帖:認哪個是立場問題.
事實是個過程問題.
"華夏"確實是周人帶進來的名詞,殷商人怎麼稱呼自己的民族,除了殷這個字,其實都被消滅了.
漢代之前,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人都知道,中國人的神係傳説,其中以崑崙為中心,全部來自西係--赫赫我祖,來自崑崙.是周人追憶其祖.
東方基本沒有系統的神話傳説和創世傳説:蓬萊神系統是漢代後人附會出來的,之前並沒有.
有人研究説:殷商人和東夷人,理論上,應當有自己的神系統傳説和創世傳説.
但被周所滅後,由於政治上不正確,基本被禁止傳翻,時代久遠,就逐步消失了.
但誰是中原正統,這個要看從什麼時間算.
殷商族係起源在遼東地區,經河北,山東半島,經上千年,遷至中原一帶.
但其文化和信仰上,屬東夷系統,跟來自西北的黃帝,周人一系統,有很大區別..轉至第114樓第 114 樓 明日過後 2013/5/9 23:19:57 的原帖:蠻夷就是蠻夷,人獸不兩立,周人(華夏)骨子裏還是韃子,慣於搶掠。孔老二是殷人敗類,一心想做周韃的狗而不得,從未想過復興大殷正統。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大殷雖亡,但文字留了下來,周韃(華夏)再不情願也要使用,這就是文明對野蠻的優勢。你説的孔二是商姦,這一點我完全同意.
實際上孔子自己曰的"吾從周"這句話,根本就是賣族投敵行為.
實際在殷商舊地,民間反周復商的呼聲一直就沒斷過.
孔子做為商人後代,如果他有民族自尊心的話,不應當去從周.
回帖人:
戰場13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9 23:35:53 跟帖回復:
第 125 樓
y染色體人類分子學證明瞭一個事實,漢族沒有c3c,推導出沒有混入遊牧的Y染色體.這都是科學結果阿,為啥還有不知道的.
科學同樣證明蒙古族和正黃旗滿族,還有色目人都被明代漢人單向大量輸血啊.這都是事實啊.
所謂的漢矇混血都在蒙古族中阿.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