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建豐同志與鐵血救國會
2015/05/11 17:21
瀏覽87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建豐同志和他的鐵血救國會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在讓大家沈浸於精彩的民國範兒劇情的同時,也給不太熟悉民國歷史的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困惑。咱們這期節目就結合該劇中提到的一些名詞做點兒背景介紹。
大家的第一個疑問可能就是那位用電話遙控一切的建豐同志到底是誰?想必大家通過劇情已經猜到了,建豐同志就是蔣大公子,蔣經國。蔣經國,字建豐,也被稱為蔣建豐,所以在劇中大家都稱呼他為建豐同志。話說當年蔣介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取了建豐、建鎬兩個名字。文王建豐,武王建鎬!豐即豐邑,鎬為鎬京,也就是春秋時的西周兩都。至於常凱申同志給兩個兒子以此為字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經天緯地、文武殊途,從兩位殿下後來各自的人生軌跡來看,也都對得起老爹的期望。哦對了,您可能會問:誰是常凱申?是這樣,清華大學歷史系的某位教授在一部學術專著中將蔣介石(韋氏拼音,Chiang Kai-shek)翻譯成“常凱申”,成為中國名校製造的又一起學術笑料,同時也成了網友們在網上對蔣介石的一個戲稱。
扯遠了,言歸正傳,其實蔣經國不僅有建豐同志這個稱謂,還曾經被稱為尼古拉同志,這裏還得扯一扯他那段在蘇聯的經歷。1925年,受到世界性的社會主義思潮及國共合作影響,蘇共成立了中山大學,專門招收中國學生。此時年方15歲的蔣經國滿腔報國熱忱,說服了父親蔣介石,讓他去莫斯科學習。在中山大學,蘇方為每個中國學生都取了俄文名字,給蔣經國取了俄文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葉利劄羅夫,此後蔣經國被稱為尼古拉同志。 1927年,北伐戰爭途中的蔣介石突然宣布“清黨”,以殘酷手段清除黨內的赤色勢力,中國革命陣營瞬間天地變色,尼古拉同志滿腔怒火,公開發表一篇措詞激烈的聲明:“是我所知唯一的任務,我願意為了革命赴湯蹈火……” 1927年後尼古拉同志被選入培訓紅軍幹部的列寧格勒中央軍政學院深造,1930年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他的畢業論文就是探討遊擊戰爭,估計他老爸蔣介石肯定沒有好好學習兒子的這篇論文,否則也不會敗得那麽慘。1937年初,斯大林同意尼古拉同志回中國。3月間,尼古拉同志帶著家人,在中共派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康生的陪同下,搭乘火車穿過冰天雪地的西位利亞到達海參崴,乘船回到闊別了12年的祖國。
講完建豐同志,估計看過該劇的朋友,還會注意到鐵血救國會這個詞兒,因為劇中從曾可達、方孟敖、到梁經論、孫秘書都是鐵血救國會成員,那麽什麽是鐵血救國會呢?下面咱們就再聊聊鐵血救國會。說到鐵血救國會就必須從國民黨內的派系組織說起。從1924年改組,到1949年敗走台灣,國民黨在大陸最後的24年裏就一直擺脫不了兩個痼疾,也就是“黨的派系化”和“派系的黨化”。
黨的派系化,不言自明,從早期的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三巨頭分立,到1931年廣州政府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後黨內各派聯合執政、共尊一人局面的形成,派系林立一直是國民黨的頭號難題。而即使在蔣介石系統內部,也有政學、CC、復興社等多個派內之“系”。但令人吊詭的是,蔣介石系統內部名聲最大的一個派系——復興社系統,所謂復興社,全名中華民族復興社,是以黃埔系精英軍人為核心所組成的一個帶有情報性質的團體,因為復興社幹部模仿意大利黑衫軍和納粹德國褐衫軍,均穿藍衣黃褲,所以也被稱為“藍衣社”,大家所熟悉的戴笠、鄭介民都是復興社的骨幹。復興社成立的目的之一恰恰是為了消除黨內傾軋,實現“一個國家、一個領袖、一個主義”,而其具體手段便是“毀黨造黨”,即通過再造出一個“黨內之黨”,以新血淘汰舊血,最終實現國民黨的自我重生。
這種行事方式的直接結果,便是所謂“派系的黨化”,“復興社”以“力行社”為核心,其組織原則、運作方式都帶有明顯的列寧主義政黨特征——其實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直到戴笠,都對中共的組織模式和動員能力甚為羨慕,對於劇中“建豐同志”,“可達同志”,“黨組織”這些我們經常聽到的稱謂,相信大家一定覺得耳熟能詳。實際上,蔣介石當年選擇在上海清黨,很大一個緣由就是他認為,軍事優勢已經是國民黨相對於中共最後的底牌,一旦讓中共在軍內繼續擴展,那國民黨遲早將被共產黨所融化。
無獨有偶,復興社的死對頭,二陳兄弟,也就是陳果夫陳立夫的CC系也有派系黨化的特征,插一句,CC即central club,中央俱樂部的縮寫,可不是二陳的縮寫。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在CC系內部,同樣有一個扮演類似力行社角色的核心組織——青白團。某種程度上,後來三民主義青年團,也就是民國劇中常常出現的三青團的成立,同樣也是這種“黨內造黨”的思路的延續。
而本劇中建豐同志組織的這個“鐵血救國會”,可以說是對早年的力行社的又一次複製,即通過“派系黨化”,也就是在老舊組織中另創新組織,這從他們彼此間均已同志相稱便可見一斑,他們實在太想從方方面面與國民黨的固有頑疾,比如等級森嚴、集團腐敗做一次全面切割,在黨內打造一個富有全新生命力的年輕組織,最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當然從陳立夫到戴笠再到蔣經國,他們最後誰也沒幹成。
類似“鐵血救國會”這樣的組織,其成員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在強烈的自我神聖化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傳統的道德批判,以及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強烈漠視,從劇中可達同志對黨內腐敗行為發自內心的憤慨,到孫秘書冷血執行建豐同志的指示槍殺謝木蘭,無一不是對這些特征的體現。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在讓大家沈浸於精彩的民國範兒劇情的同時,也給不太熟悉民國歷史的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困惑。咱們這期節目就結合該劇中提到的一些名詞做點兒背景介紹。
大家的第一個疑問可能就是那位用電話遙控一切的建豐同志到底是誰?想必大家通過劇情已經猜到了,建豐同志就是蔣大公子,蔣經國。蔣經國,字建豐,也被稱為蔣建豐,所以在劇中大家都稱呼他為建豐同志。話說當年蔣介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取了建豐、建鎬兩個名字。文王建豐,武王建鎬!豐即豐邑,鎬為鎬京,也就是春秋時的西周兩都。至於常凱申同志給兩個兒子以此為字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經天緯地、文武殊途,從兩位殿下後來各自的人生軌跡來看,也都對得起老爹的期望。哦對了,您可能會問:誰是常凱申?是這樣,清華大學歷史系的某位教授在一部學術專著中將蔣介石(韋氏拼音,Chiang Kai-shek)翻譯成“常凱申”,成為中國名校製造的又一起學術笑料,同時也成了網友們在網上對蔣介石的一個戲稱。
扯遠了,言歸正傳,其實蔣經國不僅有建豐同志這個稱謂,還曾經被稱為尼古拉同志,這裏還得扯一扯他那段在蘇聯的經歷。1925年,受到世界性的社會主義思潮及國共合作影響,蘇共成立了中山大學,專門招收中國學生。此時年方15歲的蔣經國滿腔報國熱忱,說服了父親蔣介石,讓他去莫斯科學習。在中山大學,蘇方為每個中國學生都取了俄文名字,給蔣經國取了俄文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葉利劄羅夫,此後蔣經國被稱為尼古拉同志。 1927年,北伐戰爭途中的蔣介石突然宣布“清黨”,以殘酷手段清除黨內的赤色勢力,中國革命陣營瞬間天地變色,尼古拉同志滿腔怒火,公開發表一篇措詞激烈的聲明:“是我所知唯一的任務,我願意為了革命赴湯蹈火……” 1927年後尼古拉同志被選入培訓紅軍幹部的列寧格勒中央軍政學院深造,1930年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他的畢業論文就是探討遊擊戰爭,估計他老爸蔣介石肯定沒有好好學習兒子的這篇論文,否則也不會敗得那麽慘。1937年初,斯大林同意尼古拉同志回中國。3月間,尼古拉同志帶著家人,在中共派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康生的陪同下,搭乘火車穿過冰天雪地的西位利亞到達海參崴,乘船回到闊別了12年的祖國。
講完建豐同志,估計看過該劇的朋友,還會注意到鐵血救國會這個詞兒,因為劇中從曾可達、方孟敖、到梁經論、孫秘書都是鐵血救國會成員,那麽什麽是鐵血救國會呢?下面咱們就再聊聊鐵血救國會。說到鐵血救國會就必須從國民黨內的派系組織說起。從1924年改組,到1949年敗走台灣,國民黨在大陸最後的24年裏就一直擺脫不了兩個痼疾,也就是“黨的派系化”和“派系的黨化”。
黨的派系化,不言自明,從早期的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三巨頭分立,到1931年廣州政府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後黨內各派聯合執政、共尊一人局面的形成,派系林立一直是國民黨的頭號難題。而即使在蔣介石系統內部,也有政學、CC、復興社等多個派內之“系”。但令人吊詭的是,蔣介石系統內部名聲最大的一個派系——復興社系統,所謂復興社,全名中華民族復興社,是以黃埔系精英軍人為核心所組成的一個帶有情報性質的團體,因為復興社幹部模仿意大利黑衫軍和納粹德國褐衫軍,均穿藍衣黃褲,所以也被稱為“藍衣社”,大家所熟悉的戴笠、鄭介民都是復興社的骨幹。復興社成立的目的之一恰恰是為了消除黨內傾軋,實現“一個國家、一個領袖、一個主義”,而其具體手段便是“毀黨造黨”,即通過再造出一個“黨內之黨”,以新血淘汰舊血,最終實現國民黨的自我重生。
這種行事方式的直接結果,便是所謂“派系的黨化”,“復興社”以“力行社”為核心,其組織原則、運作方式都帶有明顯的列寧主義政黨特征——其實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直到戴笠,都對中共的組織模式和動員能力甚為羨慕,對於劇中“建豐同志”,“可達同志”,“黨組織”這些我們經常聽到的稱謂,相信大家一定覺得耳熟能詳。實際上,蔣介石當年選擇在上海清黨,很大一個緣由就是他認為,軍事優勢已經是國民黨相對於中共最後的底牌,一旦讓中共在軍內繼續擴展,那國民黨遲早將被共產黨所融化。
無獨有偶,復興社的死對頭,二陳兄弟,也就是陳果夫陳立夫的CC系也有派系黨化的特征,插一句,CC即central club,中央俱樂部的縮寫,可不是二陳的縮寫。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在CC系內部,同樣有一個扮演類似力行社角色的核心組織——青白團。某種程度上,後來三民主義青年團,也就是民國劇中常常出現的三青團的成立,同樣也是這種“黨內造黨”的思路的延續。
而本劇中建豐同志組織的這個“鐵血救國會”,可以說是對早年的力行社的又一次複製,即通過“派系黨化”,也就是在老舊組織中另創新組織,這從他們彼此間均已同志相稱便可見一斑,他們實在太想從方方面面與國民黨的固有頑疾,比如等級森嚴、集團腐敗做一次全面切割,在黨內打造一個富有全新生命力的年輕組織,最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當然從陳立夫到戴笠再到蔣經國,他們最後誰也沒幹成。
類似“鐵血救國會”這樣的組織,其成員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在強烈的自我神聖化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傳統的道德批判,以及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強烈漠視,從劇中可達同志對黨內腐敗行為發自內心的憤慨,到孫秘書冷血執行建豐同志的指示槍殺謝木蘭,無一不是對這些特征的體現。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