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朱镕基真的是朱元璋的後代!!別說確實有點像,小眼睛
2014/12/01 02:12
瀏覽2,21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回答: 揭朱镕基身世之謎: 亂世孤兒 乃是朱元璋後裔(圖) 由 三千裏雲和月 於 2014-11-29 11:26

長長臉帶點弧度,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下明太祖的畫像,兩個人確實挺像的!

朱家基因太強大了,18代之後後遺傳特征依然清晰可見啊!

送交者: 三千裏雲和月


  1956年,朱镕基與勞安在長沙的結婚照。(資料圖)   


  朱镕基和妻子(資料圖)   


  難得一見的朱镕基生活照,酷愛拉胡琴 (資料圖)   


  退休後的朱镕基和妻子安然恬淡(資料圖)


  探訪朱镕基故鄉 “朱氏祖屋”揭秘

  出湖南省城長沙,沿107國道東行32公裏,就到了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朱镕基故鄉。轉上一條水泥小路,蜿蜒入山,兩旁時見青竹婀娜、雜花間樹,再行二三公里,地名棠坡,朱氏祖屋“恬園”就曾坐落在此,“以前好大一片屋咧,60年代全拆光了。”和平村村委會的小宋說。

  “朱镕基在這裏出生,並度過了童年時光。”和平村村支書黃自力告訴記者,“他大概到9歲多才離開棠坡。”朱氏祖屋所在處,現在是一個苗圃,遍栽紫色的紅槭木,開闊的地勢,猶可想見當年的規模。

  在朱氏族譜的記載中,清末文豪吳南屏,曾於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並揮毫讚嘆恬園之美:

  “恬園,長沙朱氏之山莊也,地名棠坡,去會城東北六十余裏,古驛道旁,崗嶺回覆,數轉乃入,至則柴關矮屋,甫見竹樹間遊與乃佇,客驚而問,不意所稱恬園者之在此也。”苗圃右邊有一四角涼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記載,“朱氏祖井,始建於清鹹豐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位於濘坡祖屋進門丹墀中,有石砌圍檔,井水清涼甘甜”,這口井自開鑿之日起,清泉不絕,朱氏家人及族中所辦的學校,都以此為飲用水,至今100余年,不盈不1995年,湖南省地質勘探隊還特意彩井水作了個鑒定,結果為“特優質礦泉水”。

  朱镕基兒時玩伴憶朱镕基童年趣事

  80多歲的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小時玩伴,她拄著一根棍子,顫巍巍地領著記者,“你看,那個平地上,我們小時候玩過跳繩的地方。”老人還記得,“細時這個伢子很靈凡 (註:長沙方言,聰明之意),也很老實,別個打他,他就哭,說:我不打你、我不打你。”算起來,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堂嫂,老人年事已高,“幾十年前的事情都記不太清楚了。”不過朱镕基並沒忘記這位童年的玩伴。

  據老人的家屬介紹,1996年朱镕基那次回長沙時,還特意請人將老人接到長沙小住。

  翻過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1961年嫁到村裏來的易翠蘭,對這個祠堂記憶猶新,她用樹枝在地上畫起來:“先是一個池塘,從一座小橋過去,接著是一個大操坪,迎面是個大照壁……”按照幾位村民的回憶,祠堂足有六七進,雕龍刻鳳,氣勢恢宏。

  這座祠堂給當年的孩子們帶來很多歡樂,但在1960年代同樣未能幸免,易翠蘭當年就曾參與拆屋的行動。現在這片故地上,幾幢民房雜亂相間,只有一株兩人合抱的銀杏樹,得以幸存。

  朱镕基身世揭秘:朱元璋直系後裔 岷藩十七世孫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對棠坡朱氏的歷史作了梳理,從他整理的資料來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屬於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這一支,朱镕基應該算是岷藩十七世孫。

  關於岷藩家族,劉佑平先生的《中華姓氏通書·朱姓》中有如下記載:岷藩開基始於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為岷王,原建國於岷州(今甘肅岷縣)。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發不法,被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朱棣稱帝後,他恢覆爵位,回到雲南,但此後又在永樂六年(1408年)被削除護衛、官屬。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雲南北遷至湖南武岡。 1450年朱*去世,謚為莊,史稱岷莊王。

  朱镕基曾伯祖父白手起家 富甲一方

  岷藩後裔在武岡生息100多年後,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朱氏家族四散逃離,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長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雲南、武岡等地調查過這段歷史,
“經過動亂後,逃到棠坡的只有幾個人,而且很窮,只能靠教書為生。”按後來的階級分析觀點,這時候的棠坡朱氏一窮二白,算得上赤貧,在其後的幾百年間,他們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過程。在此期間,朱家陸續有人入仕,但從後來的記載來看,真正讓朱氏家族脫貧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譜的記載中說,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糧食豐收,谷賤傷農,達到了千錢三石的低價,朱雨田傾其所有買入,次年天災,糧價飛漲十多倍,朱家從此 “起富不愁衣食”。並開始廣購田產,在城鄉築室置房。

  關於這段軼事,長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記載:朱雨田此後轉販鹽茶、設錢莊、開礦業,終於成為長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園,“登之可極盡岳麓湘江之勝,名於是邦矣”,列為長沙園林之首。

  據長沙市志的記載,朱雨田暴富之後,樂善好施,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置義山、辦義學,並疏浚新河、賑濟災民,方志中評價,他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朱氏家庭從此富甲一方,子孫興旺,多時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為扶危濟困,到今天仍贏得鄉親的讚譽,67歲的村民王玉龍告訴記者,那時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開倉濟貧,而村裏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兩擔石灰,用於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媽媽,當年在朱家所辦的學校免費讀書,該村所有貧家子女,均免費就讀於朱氏族學。彭建武說,解放後朱家人在村裏沒有挨什麽鬥,因為他們不是惡霸地主,“是好地主”。

  時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戶,但朱姓已經很少,村支書黃自力說,“朱家後人基本都出去了。”

  朱镕基父母揭秘

  朱镕基的父親名寬澍,字希聖,他是個遺腹子,其父還沒有見著他的面,就已去世。

  朱希聖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數人,他排名老幺。據聞朱希聖絕頂聰明,年少即博覽群書,頗有抱負,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之意,自號“清醒上人”。

  朱希聖十多歲時,就染上了肺病,俗稱“癆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種病基本無法醫治。朱天池告訴記者,朱家長輩於是決定,給朱希聖娶親“沖喜”。

  “沖喜”是當時農村的古俗,一般是男方家有人病危,急需有個內當家主婦,再就是希冀以結婚的大喜來沖刷晦氣,讓喜神驅逐病魔,以期讓病人因此脫盡晦氣而康覆如初。

  朱镕基的母親張氏(註:海外媒體誤為余氏,余氏實為朱天池之母)就是這一情況下,匆匆嫁入朱家,從後來情況推斷,時間應該在1927年末到1928年初。朱天池回憶:張氏的個頭比較高,“長得很俊秀”。

  “沖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張氏懷孕後,朱希聖身體日漸羸弱,沒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1928年10月1日,當朱镕基出生時,她的母親張氏也感染了肺病,無法給孩子餵奶,其時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剛剛出生,伯父朱寬浚遂將镕基接到家中,讓妻子給他餵奶。

  朱镕基:與母親相依為命 未嘗過父愛

  從沒嘗過父愛的朱镕基,與母親相依為命,朱天池回憶,當時朱家長輩對孤兒寡母格外照顧,幾位堂史弟音也相處親昵,那時朱氏長輩都喜歡唱京戲,每到閑時,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鑼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幾史弟竟也無師自通,愛上了這一“國粹”,甚至後來當上總理,朱镕基仍樂於在一些場合展示自己的京劇唱功。

  朱镕基跟大哥镕堅的感情尤其好,後來的交往情況,似乎也可佐證這一點:1998年,身在美國的镕堅90大壽暨婚慶60周年,朱镕基特意題辭“金石不渝、百歲可期”,以資祝賀,這應該是“誡題辭”的朱镕基,送給親屬的惟一墨寶。

  父母雙亡 9歲朱镕基成亂世孤兒

  朱氏大家庭在朱镕基出生的時候,已經準備分家,此後不久,朱寬浚赴揚州工作,舉家東遷,直至抗戰前夕才返回,朱镕基母子分得的那份田產,便委托給“滿伯”朱學方代管。

  不幸之事在朱镕基9歲多的時候再次降臨,染病已久的母親張氏辭世,朱镕基父母雙亡,成了孤兒,朱學方負起了撫養他的重擔。

  在朱镕基幼失怙恃的歲月中,時局同樣不穩,可謂兵荒馬亂:在朱镕基出生,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許克詳率獨立三十三團,空襲共產黨在城內的各類機關,是晚11時許,長沙城內殺聲震天、屍橫遍野,大屠殺還波及到湘潭、常德、瀏陽等20余縣市,共產黨及群眾“遇難者上萬人”。

  共產黨隨即在湘贛邊境發動秋收起義,並發出了奪取全省政權總暴動的動員令,長沙城內也秘密籌劃武裝暴動,以作策應,國民黨全城搜捕“叛黨”,恐怖氣氛籠罩全城,秋收起義部隊未經訓練,不敵國民黨優勢兵力,被迫轉移。

  在朱镕基出生後不久,紅軍曾兩次攻打長沙,並一度攻克,此後,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距長沙僅數百裏,長沙因此成為國共兩黨交鋒的前沿,歷經“圍剿與反圍剿”戰火荼毒,拉鋸戰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而到了1938年11月,日機轟炸長沙,形勢十分緊張,據《長沙人民革命史》記載,蔣介石電令“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12日
深夜,擔任放火任務的警備第二團某部誤聽電話,以為日軍已進市點火,是為“文夕大火”,這場大火連燒3天,死者3000多人,全城80%房屋被焚。

  朱镕基性格揭秘:深沈穩重、倔強、不認輸

  父母接連撒手西去,對於一個不滿10歲的孩童,無疑是人間慘事,後來撫養他的朱學方老人回憶,家庭不幸,加上當時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悲慘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發奮努力,且養成了處世深沈穩重的性格。

  朱天池對朱镕基的性格養成也作過分析:他幼年與寡母相依為命,雖然族人頗為照顧,但遭受些白眼想來在所難免,而在少不更事時,孩童間的嬉戲,身材瘦弱的朱镕基也受了不少欺負。朱天池記得,當時和朱氏子弟住在一起的還有任氏兄弟,他倆十分頑皮淘氣,常欺負朱家子弟,別的朱家子弟對他們都退避三舍,而朱镕基表現出倔強的個性,即使被打倒在地也決不認輸。

  或許正是由於幼年的苦難經歷、加上此後求學的顛沛流離,使朱镕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貧者、反感仗勢欺人、仇視為富不仁痛恨貪官墨吏。後來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為農民的窮苦淚灑寧邊,為長沙的潰堤九江掬淚……實有真情動,實有苦衷在。

  朱镕基的為官理念揭秘

  朱镕基的為官理念,其實可以在他的幾位先祖身上,找到一點影子:在朱氏族譜的記載中,十五世喬生府君,就是一個頗有官聲之人,他輔佐鹿傳霖治理四川時,冬季官府救濟貧民,某官員私藏了幾件衣物,貧民投訴,喬生聞之,正欲起身,突然巖墻倒塌,打傷府君左足,民眾爭相擁出,喬生府君不顧足傷之病,厲色嚴斥該員,數以改過,該員深感愧疚,將衣物一一退還。喬生後來“歷署諸道、頗得民心”,在他返鄉時,民間每家“置明鏡一方、清水一盞、白菜一葉,焚香跪道,爆竹聲十里不絕。

  這位喬生還是一個剛直不阿、從不奉迎之人,族譜中記載,在一次慈禧太後的接見中,眾官員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後”之德,喬生“獨默然不語”,瞿鴻機
感嘆:“憨哉,喬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為“修沙洲圩閘、修惠民河,民勒石記之”。而到了朱镕基伯父朱介侯(即朱寬
浚)這一代,則以“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為宗旨,歷任湖北黃安(今紅安)、江陵令,“才明識裕、為官運亨通俱優”,這位介侯公因為看不慣“汙吏橫行、
國事日衰”,在宣統年間黯然掛冠而去,歸隱棠坡田園。


跟貼:

朱總理慈善捐款最多怎麽不說 (無內容) - 蓮花居士 (0 bytes) 11/29/14
多少啊?公務員的捐款哪裏來的? (無內容) - mrr7rhq (0 bytes) 11/29/14
賣書的版稅2398萬 (無內容) - 蓮花居士 (0 bytes) 11/29/14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人物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