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實為畬族後裔,為何客家人不敢承認?
2014/04/11 15:46
瀏覽16,922
迴響2
推薦0
引用0
唐、宋、元、明時期,贛閩粵邊區活躍著被稱為畬族的少數民族,他們在與漢族的長期接觸和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適應,最後融為一體,成為客家民系的一分子。
畬族的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劉克莊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諭畬》,其文曰:“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一《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載:“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剽劫,累政。”可見當時“畬民”與“輋民”兩詞並用,潮州所稱“輋民”,與漳州的“畬民”,均同樣指今日之畬族。
畬族”名稱雖然最早見於南宋,但並不等於畬族也是在這個時期才產生的。“其來久矣”,說明它經過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根據文獻記載,贛閩粵邊區在“畬民”名稱之前還出現過“峒蠻”、“蠻僚”等少數民族名稱。如:《資治通鑒》卷二五九《唐紀》七五雲:“(唐昭宗乾寧元年)是歲,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黃連洞在汀洲寧化縣南),福建觀察使王潮遣其將李永勛將萬人擊之,蠻解去……。”清嘉慶《雲霄廳誌》曰:“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僚嘯亂”。學者們經過研究認為,不論是“峒蠻”還是“蠻僚”,都是說的同一個民族,即指“畬民”的先民。
關於畬族的族源,說法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說,一是“百越”後裔說,二是“長沙武陵蠻”後裔說。筆者贊同後說,即主張畬族不是贛閩粵邊區的土著,而是外地遷入的少數民族。畬與瑤、苗同源共祖,最早,可溯源於遠古的“荊蠻”,他們生息於古荊州地區。楚國時,居於楚境內的部分蠻族被迫向南、向西遷徙,從而加速了蠻族重心南移的過程。漢代,畬與瑤、苗的先人,被稱作“盤瓠蠻”。盤瓠蠻的得名,因盤瓠傳說而來。盤瓠傳說,最早可溯源於《山海經》。《山海經•海內北經》卷一二說:“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郭璞註:“昔盤瓠殺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訓,乃浮之會稽東海中,得三百裏地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狗封之國也。”此即盤瓠傳說之雛型。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東晉郭璞的《玄中記》、幹寶的《搜神記》、《晉記》,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等,都有類似的記載。南朝宋人範曄將這一神話傳說載入正史《後漢書•南蠻列傳》,足見漢至南北朝其流傳已相當廣泛,頗具影響。
盤瓠傳說,不僅載諸史籍,而且還被編成史詩,在畬、瑤、苗等族民間廣為流傳。保留在畬族人民中的《盤瓠王歌》,又稱《高皇歌》、《麟豹王歌》、《盤古歌》,就是一篇七言的歷史敘事詩歌,歌詞長達400多行,內容涉及畬族的起源、遷徙、經濟生活、政治鬥爭、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被譽為畬族人民的“傳家寶”。其關於畬族起源的情節大致如下:
上古時期,高辛皇後患耳疾三年,宮廷太醫從她耳中挑出一條似蠶金蟲,皇後耳疾頓消。於是將金蟲育於盤中,天天盼著它長大。不久,金蟲變成了一條長一丈二的龍犬。龍犬遍體斑紋,毫光顯現,高辛帝見之大喜,賜名龍麒,號曰盤瓠。當時番王數侵邊境,高辛帝遣將征討,均不能擒勝。於是下詔求賢,告示天下:有能平番者,賜金千斤,封邑萬戶,並妻以第三公主。龍犬得知,即揭榜奔赴敵國,忍辱負重,服侍番王三年,使番王喪失警惕。一日,龍犬乘番王酒醉之際,咬斷其頭,渡海銜歸,獻於高辛皇帝。帝大喜,但因龍犬貌醜,欲食前言,不願將公主下嫁。正在為難之際,龍犬忽作人語:“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日七夜便可變成人。”入鐘六日,公主怕龍犬餓死,就打開金鐘,結果龍犬身子已變成人形,頭卻未來得及變。於是盤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入居深山,開山種地為業。先後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出生後,用盤子裝著去見高辛帝,帝即賜姓“盤”,名“自能”;次子出生後,用藍子裝著去見高辛帝,帝即賜姓“藍”,名“光輝”;三子出生抱去見高辛帝時,正逢天上打雷,遂賜姓“雷”,名“巨祐”;女兒長大後招鐘智深為駙馬,其後裔遂姓“鐘”。從此,盤、藍、雷、鐘畬族子孫繁衍。
漢、晉時期,盤瓠蠻主要活動於洞庭湖西南的武陵(湖南常德)一帶,因地名族,故名“武陵蠻”。由於受到漢族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他們開始向外遷移,並在遷移過程中,逐漸發生分離。其中較早往西遷徙,進入黔北黔西、川南、滇東、桂西的一支,後來演化成了苗族。於隋唐時期進入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的一支,後來形成為畬族。而唐宋時期由湘南越南嶺,分道進入廣東、廣西的則成為瑤族。
隋唐開始進入贛閩粵交界區的武陵蠻,其遷徙的路線是:從洞庭湖邊出發,沿著衡州、郴州等區域南行至南嶺北麓,不逾嶺而東折湘贛邊,入贛中贛南,再至閩西南而粵東,廣泛散布於贛閩粵三角區,逐漸形成畬族族群。
畬族在贛閩粵三角區流徙的過程中,曾結集於潮州(隋、唐時期的潮州轄境包括今梅州的大部分縣市)的鳳凰山一帶,並作了較長時期的住留。所以,畬族中流傳著關於祖居地鳳凰山的傳說。如著名史詩《高皇歌》詠道:“龍麒起身去廣東,文武朝官都來送;鳳凰山上去落業,山場地土由其種。……藍雷鐘姓出廣東,廣東原來住祖宗;……廣東路上去安葬,廣東路上是祖墳;走落潮州鳳凰山,住在廣東已多年……”。原來,畬族因居住山林,刀耕火種,是不需交糧納稅的。正如《高皇歌》所詠:“當初掌(畬語稱“住”為“掌”)在鳳凰山,做得何(畬語稱“有”為“何”)食是清閑;離天三丈無糧納,離木三丈便種山”。所以,唐宋時期,畬族人口發展很快,幾乎占領整個粵東地區。清光緒《嘉應州誌》雲“梅地古為畬、瑤所居”。可見畬族對粵東地區的影響是很深的。
宋元時期,由於畬族人口急劇增加,加上其它政治、經濟等原因,畬族復又由粵東向贛南、閩西等地遷移。流傳在閩東、浙南畬族中的《畬族祖先傳說》這樣說:“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鳳凰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官府知道了,要他們按地納糧,照人抽稅。他們交不起糧稅,官府派兵圍剿。在交戰中阿郎和愛蓮(畬族的男女祖先—引者)不幸犧牲。他們的勞動成果被官府霸占,迫使其子孫逃離鳳凰山。” 子孫後裔雖然遷走了,但結集地烙下的信息卻是深刻的。因此,鳳凰山之與畬族,就象寧化石壁之與客家人、南雄珠磯巷之與廣府人、洪洞大槐樹之與華北人一樣,都是移民史上象征意義極強的“祖居地”。畬族與歷史時期遷入的漢族一樣,對於贛閩粵這片廣袤的山區地域來說,也是移民。因此,他們與不同時期遷入的漢族構成了雜居錯處的格局。如贛南,據清光緒《江西通誌》卷四八“南安府條”載:“當五嶺最東為交廣襟喉,地多瘴,與輋人雜居。”又,“崇義俗雜五方,雖風氣與三邑略同,而輋人附居,多射獵為食”。《衢誌》卷八“風俗誌”載:“龍南山中有畬客,其婦恒終歲赤足與南子雜居作度日,不與漢族通婚,……盤瓠死後,由閩粵播遷處之深山叢中,漸漸闌入衢境。”閩西,據清楊瀾《臨汀匯考》卷三載:“唐時初置汀洲,徙內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雜處其間,今汀人呼為畬客。”粵東,據宋人編撰的《太平寰宇記》載:梅地宋代的民族,“主為畬瑤,客為漢族”。雜居錯處必然打破民族界限,促進漢畬人民的接觸和交往,而這種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便是漢畬民族融合的開始。民族融合的規律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裏,被壓迫階級反抗統治的鬥爭往往成為民族融合的催速劑。宋元時期,畬民反抗統治或起義之事屢見於史,且有些鬥爭是跟漢族的下層平民百姓結合在一起的。如:紹興五年(1145),虔州、梅州以及汀漳等地蠻僚相繼起義。寧宗嘉定元年(1208),“值江西峒寇李元勵竊發”,“眾數萬,連被吉、彬諸縣”,後又向廣東南雄梃進,並進逼贛州、南安軍,兵威閩粵贛地區。最後宋王朝“詔以重賞,募人討之”,起義堅持四年之久而失敗。理宗景定二年(1262)漳州爆發了大規模的畬民起義,“群盜益深,距城僅二十裏,郡岌岌危矣。”後朝廷采取剿撫並舉的方針,才把這次起義平息下去。通過這場起義,“畬民”這一名稱才首次在劉克荘《漳州諭畬》一文中出現。畬民反抗統治階級的起義和鬥爭,加速了漢畬人民的交往和融合。特別是宋末元初,面對蒙古鐵蹄的侵擾,漢畬人民聯合起來進行抗元鬥爭,演出了悲壯的一幕。如,宋恭宗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攻破鄂州,揮師渡江,南宋震驚,詔諸路勤王。時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詔涕泣”,起兵勤王,“使陳繼周(寧都人)發郡中豪傑,並結溪洞蠻;使方興招吉州兵,諸豪傑響應,有眾萬人。” 文天祥的妹婿彭震龍也組織畬民參加抗元隊伍,“……乃結峒獠起兵。天祥兵出嶺,震龍接應,復永新縣。”當時另一位抗元大臣張世傑的隊伍中也有一支由畬族首領陳吊眼和畬民婦許夫人率領的“畬軍”配合作戰。他們“聚眾十萬,連五十余寨,扼險自固”,鬥爭持續六年之久。陳吊眼在廣東畬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至今仍廣泛流傳著陳吊王抗元鬥爭的英雄事跡。傳說他後來退守在鳳凰山的一座山頭上壯烈犧牲,今鳳凰山區(廣東潮安縣)仍保存著歷史遺跡“陳吊王寨”。許夫人也是一位畬民中的巾幗英雄,戰死在抗元疆場。民國38年版《潮州誌》有載:“許夫人,潮州畬婦也。景炎元年,宋帝趨潮州,張世傑招義軍,夫人倡率諸峒畬婦應命。二年六月,世傑自將淮兵討蒲壽庚,夫人率所部往會,兵勢稍振。後帝泊淺灣,夫人復率兵海上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與戰死焉,土人義而祀之。” 繼陳吊眼之後,又有黃華和鐘明亮領導的畬民起義,他們打出“復宋”旗幟,予元統治者以沈重的打擊。這種“抗元”、“復宋”的鬥爭,一方面反映了漢畬民族融合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將大大促進漢畬之間的更加團結和走向融合。
有明一代,各地畬民起義時有發生,如洪武十八年(1385)和成化十四年(1478),鐘子仁、鐘三領導的閩西上杭畬民起義;嘉靖四十二年(1563)藍松三領導的粵東大埔、程鄉畬民起義等等。這一時期起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畬漢人民聯合鬥爭,其中以正德年間爆發於贛南橫水、左溪、桶崗等地(今崇義縣)以謝誌珊、藍天鳳為首的畬漢民起義規模最大。謝誌珊、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有傳統寶印畫像。”他們“原系廣東流來,先年奉巡撫都禦史金澤行令安棲於此,不過砍山耕活;年深日久,生長日蕃,羽翼漸多,居民受其殺戮,田地被其占據;又且潛引萬安、龍泉等縣避役逃民並百工技藝遊食之人,雜處以內,分群聚堂,動以萬計。”正德十一年(1516),謝誌珊、藍天鳳以橫水、左溪、桶崗為中心,發動起義,旋在下新地、穩下、義安等地設營寨80余處,並與廣東高快馬、湖南龔福全等起義相互聲援,轉戰於湖南的桂陽、酃縣、宜章和江西的遂川、萬安、泰和、永新等地,縱橫千裏,聲震朝廷。於是,明朝廷任命王守仁為南贛巡撫,節制贛、粵、閩、湘四省八府的兵力,采取剿撫並舉的方針,才把這次起義給鎮壓下去。這次起義,表明漢畬民族融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此後,為防範漢畬人民再度造反,王守仁上奏朝廷設立崇義縣治,縣衙就在橫水鎮。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畬民進行壓迫和限制。從此,畬民不敢聚居於一起,一些畬民隱瞞族性或依附漢姓;客家地區畬族的族性迅速走向消失,以致有清一代直至民國時期,地方文獻資料裏面已很難找到關於畬民起事的記載,在廣大的客家地區,也罕有完整的畬族村落。這表明,漢畬民族融合最後完成,客家文化形態已完全成熟。
節選自羅勇教授的《客家贛南》
南方人老搞笑了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都嚷嚷自己是漢人
民族是社會學概念,講的是歷史和文化認同!嘿!
==
有客家學者聲稱:客家人是漢族中的貴族,從中原移民到現在居住地,是純正的漢人,言下之意,其它漢人就是雜種
我就奇怪,客家周邊有廣府人(以廣州為中心)潮汕人(以潮州為中心) 閩南人(以漳州泉州為中心).江右民系(以南昌為中心),難道客家人是從天上空降來的
在論壇上,客家人和周邊的廣府人 潮汕人 閩南人 .江右民系都大爭吵,感覺客家人喜歡惹事生非,四鄰厭惡之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的矛盾根源在哪裏?
利益,還是其它?
近期看到一部全國性的客家電視記錄片,片頭是豪邁的歌曲,什麽“中原文明的種子,傳播光明”,但畫面卻是那些擡著龍還是什麽神寵的一群人在水裏奔跑,感覺就是南方山裏人嘛,很落後、愚蒙的樣子,帶來什麽文明也不知道(也許就文字吧),除了歌曲豪邁其他的沒有中原或者北方的感覺。
從人性,習俗,身材看,客家人都與北方人有很大差異。樓主根據史料考證,客家來自閩和南方山區比較實際。
接受漢族文化,自願融入漢族,以漢人自居,不是漢人是神馬,管他幾百年前是哪裏人呢?只有狹隘的民族概念才以血緣為標準的
轉貼 淺談清末兩廣土客大械鬥 修訂版 轉載
《被遺忘的戰爭》這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誌等資料,對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爆發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民間大械鬥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和評論。
作者通過多角度分析,指出除了經濟因素,文化、種族(廣府人與客家人)的因素是暴力發生的強大動因。
讀後,我覺得應該介紹這本書描寫的土客大械鬥的前因後果了(加上自已的主觀看法)。
起因:明末清初,珠三角是戰場之一,清兵大屠廣州及在珠三角地區之後,珠三角人口劇減。康熙初年,為收復臺灣,實行了海禁,令東南沿海各省五十裏的居民全部遷回內地。同時,粵東已開發的差不多了,人口稠密,土地貧齋,加上水土流失嚴重,生存環境惡化,故客家人已經在蠢蠢欲動向各地作試探性的移民了。康熙後期,清政府解除海禁,但是因為缺少開發者,加上粵東人多地少,所以鼓勵粵東惠潮梅之人移民到現在的寶安,江門,中山,珠海等地。當然,廣府人也是這次移民的主力。
經濟原因:土地有限,移***多,加上人口增長奇快,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再度惡化,開始向土人(廣府人,下同)租種田地。“客家占地主”,“地主排客”惡性沖突也時有發生。至十九世紀中後葉,廣東土客之間的經濟矛盾已相對尖銳。
根本原因---土人的歧視:同一時期,粵東的客家人也有大量移民到江西(很多是棚民),因為爭田地,爭水利等,也產生了不少的小沖突,為什麽沒有釀成像“廣東土客大械鬥”那樣大規模,有組織,長時間的沖突呢?其原因,關鍵是廣東土人對客人的歧視程度令人發指。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語言歧視:土人謂客人的語言“南蠻結舌”、“入耳0曹0曹”,雖也“習土音”,但不忘“鄉音”顯得與土人不同。
2、 風俗歧視,土人十分反感有“古怪”葬俗等“奇特”風俗又迷信風水的客人,視‘洗骨檢葬’的‘二次葬’是極端野蠻不開化的風俗。
3、 “種族歧視”,雖然客家人和廣府人都差不多模樣,應該屬同一種族吧。但是因為語言和風俗的迥異,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土人認為客人“野蠻不開化之民族”,和福佬人一樣均是“非粵種,非漢種”,甚至是非人,是“犭客”,“獠”,等。
先天原因:在客家先民遷移過程中,為了對付遷移途中強盜,土匪及不歡迎他們的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軍事化的組織。女的均是大腳婆,包攬家務活和農活,男的都是半軍事化的戰士,具有極具強略的攻擊性。同時,客家人十分善於修鞏防禦工事,土樓和圍龍屋就是明證。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間,也存在著極端殘忍的鄉族械鬥,這些地鍛煉了‘客家戰士們’。
當然廣東的廣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強悍好鬥”、“奸滑好訟”,其家族間,大族欺負小族,大房欺負小房,強房欺負弱房,令客家人也相形見拙。廣府人也有很強的防禦軍事堡壘--圍村。
主觀原因:(客家人性格方面原因)客家人因長期生活在飄泊離蕩的艱難環境,及不斷的武裝沖突的環境中,其性格:堅毅剛強、視死如歸、好鬥勇猛、殘忍暴烈、開拓進取、極富攻擊性,且個個都想當頭,結果一個頭都沒得當(洪楊就是明證)知恥達禮、極端的好面子,不容得歧視、極富個性、不團結,剛愎自用,這也是土客戰爭中客家人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太平天國運動中,不但領導層和太平軍有大量的客家人,清兵中也大把的客家人(俗稱潮勇)等。
廣東土客戰爭的導火索(直接原因):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廣東經濟破產,清朝鹹豐年間的廣東天地會總暴動-----洪兵暴動(也叫紅巾軍暴動,起義士兵以頭帶紅巾為記號,故也叫紅巾軍)(曾經席卷粵西,粵南,粵北)由於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於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雖然當時土人客人都有參加了洪兵起義的,土客也有參加民團的。但是天地會暴動(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土人為主,客人不多。而鎮壓的民團則以客勇為主,民團中的土勇戰鬥力差,客勇是圍剿洪兵的主力。由於官府的支持,客勇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持功氣驕”、“盛氣淩人”。某些客勇以為,他們的美日子來臨了,從此可以一洗當年被歧視,被奴役的恥辱,並且過上土人那樣的‘美日子’。於是,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勇搶掠土人財產、霸占國產及殘殺土人的事件。面對客人的突然“崛起”,土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土人中的“有識之士”(實為害群之馬)也在造謠說“客人要反客為主”,要“鏟絕土人”,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廣東土客大械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是客勇們攻寨掠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然後是程膠著狀態,互有攻守,最終,廣府人憑借人口多,經濟雄厚(可以雇傭湘兵,甚至英法軍隊),加上官兵的助攻下,客人全線敗退,逃的逃,遷的遷,大多數都被殺或餓死。
據史載,客勇們是相當的殘暴勇猛的,他們的殘暴,主要體現在,破村屠村,基本不留活口。他們的勇猛,主要體現在,面對著幾萬官兵的圍剿,以三四十人為單位,沖進前進中的官兵群中,橫沖真突,以此來阻擊官兵對客寨的進攻。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彈盡糧絕才投降的。曾有開平土紳譚三才用錢誘騙四十英兵用槍來打客寨,一上岸,這幾十名英軍就幾乎全軍覆滅了,大部被客家人殺掉。但土勇們的戰鬥力雖不如客勇,但也不是省油的燈,殘暴一點也不遜於客勇,每打下一個客寨,也是照樣屠殺。一時間,廣東各地,死屍遍地,慘不忍睹。
但是,在戰爭中,客家人和廣府人的死法有點不同:廣府人因為有大後方,所以土寨被破之後,能逃的人都可以得到其族人的蔭佑。客人的寨子如果被破,能逃離的人,因為沒有後方,餓死者眾。戰爭中,大多數土人是死於屠殺中,而大多數客人死於饑餓。而且由於因為客人沒有後方,為了生存,客勇們到處搶掠,這也是客人得不到官府支持的原因之一。客家人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原因除了為了生存,到處搶掠外,還有就是客家人在廣東的政治影響力遠遜於廣府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廣東政府因為客勇們剿匪有功,而有點放任客家人當地主,但後期,受到廣府人的壓力,包括廣府官員的上訟,廣府人不斷地上訟(因為客人不近省府,上訟者較少),廣府豪強的經濟壓力及賄力,官兵的天平終於偏向土人。官兵的參戰是客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經濟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其實,作者認為,根本原因是廣府人的歧視,是很有道理的。那時候,土人不但視客人為‘野蠻不開化的民族’,‘非粵種,非漢種’,還說客人是‘犭客’,‘獠’,等。視為非人類了。顯然比現在某些廣府人稱外省人為“撈佬”,“北佬”,“撈松”,“撈頭”等要惡毒的多。作者還認為,其一切的源的均來自客家人的獨特的語言,客家人獨特的風俗與土人格格不入。所以,廣府的一些地方的地方誌說這場械鬥是分聲械鬥,即因為語言不同而產生的戰爭。有趣的事,當時土人說客家話“入耳吵吵”,說廣府話是“中原古韻”。客家人反譏土人的語言“隔縣或隔幾裏路就不能通曉”而客家話“雖因地勢及河流的不同有不同,但不同省份客家人交流,八***九可以通曉”。而且客家話“最合古韻”。可見,廣府人和客家人都是偏執的‘大漢族主義者’,互不服誰。
土客械鬥十二年,紅巾軍起義失敗之後,廣東清政府大規模地捕殺天地會起義農民。於是地主階級為了本身利益,又挑撥起土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械鬥。這場械鬥從鹹豐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起於鶴山,延及開平、恩平、高明、新寧、陽江等縣。原來,廣東的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遷來,只因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先入為主,後至為客,故有土客之分。
自雍正年間,惠州、潮州客家人遷到新寧、開平墾殖以後,土人與客家人和平相處,達百余年之久。鹹豐四年,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這時,鶴山縣許多農民參加紅巾軍,無分土客,同心戮力打擊階級敵人。他們很快就攻下鶴山城。當時,客家地主高三的幼子被殺,他不惜傾家泄憤,與秀才張寶銘推出武舉馬從龍為領袖,募集客家壯丁與紅巾軍為敵。這支地主武裝,後來協助清兵收復了縣城,並在江門、長沙等戰鬥中得勝,擒殺了鶴山紅巾軍領袖大鯉魚、何困仔等。由是省清政府嘉獎客勇勇敢,並令鶴山知縣統率客勇清除紅巾軍余黨。當時,清兵和客勇進入各村搜捕紅巾軍,乘機洗劫財物,傷害及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鶴山土人中的地主階級揚言“客民挾官剷土”,發動土人起來報復。械鬥於是開始。同時(鹹豐四年十月),恩平客勇也因協助官軍平定紅巾軍而掌握了部分地方實權,使聚居雞啼營、尖石、夾水等地的客家人,凡佃耕土人的田,都抗拒不交田租。這一來,直接影響了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土方地主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並進一步霸占客家人的村居和田產,就煽動土人“逐客”。因此,在鹹豐五年,土客械鬥迅速發展到開平、恩平、高明;六年,又波及新寧。新寧的土客械鬥始於那扶。原來,在鹹豐四五年,新寧的土人與客家人見到鶴、開、恩、高等縣械鬥慘劇,觸目驚心,已互相協約和好。到五年二月,開平土客械鬥在鄰近新寧的赤水慘烈地進行著。而新寧縣鄰近赤水地區的三合——大隆洞——深井——那扶一帶,正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這時,新寧縣的土客雙方,互相疑忌。土人在地主當權派李維屏、陳郁良的挑撥下,於上澤設立均和局,於沖蔞設立升平局,於海晏設立捷勝局,編練壯丁備鬥——後來又成立了指揮全局的寧陽局。客方地主當權派鐘大鏞(武舉)和鄭容等,也在深井圩設局,編練壯丁備鬥。到三月,雙方終於在那扶一帶打了起來。嗣後,互立營寨,互相報復,互相燒村搶財物,互相殺人擄人,很快就波及全縣,並與開、恩、高、鶴等縣的械鬥連結起來。那時以知縣洪德芳為首的新寧縣政府,倒向土人一邊,並沒有進行積極的調解,反在火上添油。
新寧的土客械鬥,一開始就非常慘烈。從鹹豐六年三月至七年二月這一年間,死人數十名以上的械鬥有二十多次;其中鹹豐六年五月的恩平松柏山械鬥(附近三縣土客會鬥),六月的大門(深井地區)械鬥,七年正月的大隆洞械鬥和豐江——白石械鬥,每次死者達千多人以至四千人。經過這一年的械鬥之後,在土人多客人少的四九地區,客家人站不住腳了,紛紛西遷三合、深井等地,或先遷都斛的蓮花山、員山頭地區,後來又西遷深井地區;而原住在田頭、楊梅地區的土人,也不堪客家人的攻擊,北遷都斛。
土客械鬥是斷斷續續地進行的。鹹豐七年三月至八年六月的一年多的時間內,雙方只有小接觸,情勢已經緩和了。可是,在地主買辦階級的組織下,不久又把械鬥的火焰鼓吹起來。看!《赤溪縣誌》附錄的同治四年六月總督瑞麟和巡按郭嵩燾給皇帝的奏摺說:“土民驅逐客民起於開平譚三才,各縣從而效尤,大都攔截其輜重,占據其田產,因以為利。”這是事實。鹹豐八年七月,開平籍香港富商譚三才陰謀占據恩、開、新邊區客家人的田產,從香港買回一批紅毛快槍,聯合這個地區的紳士設立“萬全局”。他們招募來外縣流氓數千人,配合土人二萬余人,分隊出擊,打破了恩開邊境和新寧的那扶、深井、大門、三合以及赤水、東山等地的許多客村。這時,客家人又起來抵抗和報復,擊破土村二百余條。至十月,譚三才又與都斛紳士成立“偉烈堂”,招募外縣流氓幾百人,配合土人三千余人,進攻客家人聚居的曹沖。於是,東面又起火了。
鹹豐九年(1859年)正月,香港英兵(大部分是漢人或印度人)駕駛汽船到赤溪,上曹沖勘測地形,侵犯了我國的領土主權。當時,曹沖居民突然見到大隊的外國兵登陸,紛紛走避。這件事傳到洋買辦譚三才耳裏,以為客家人害怕洋人,可以借助洋人來壓倒他們,就以失竊案件(未詳)為借口,引狼入室。他與香港英當局約定於五月二日聯合行動,從南北兩面夾攻曹沖。誰知急不及待的英兵,竟於五月一日預期乘艦到達赤溪,由角咀登陸,逕自向曹沖攻擊。駐在曹沖南營的客家壯丁奮勇迎擊,於深灣海邊打敗敵人;另一隊壯丁又乘泥板滑行,取海灘捷徑直奔角咀,截斷敵人退路。這一戰,打死英兵三十余人,又生擒了十余人,繳獲洋槍四十多支,來犯的敵人無一漏網。第二天,譚三才指揮偉烈堂人馬分水陸兩路殺來,又被客家人設伏打敗,遺棄洋槍百余支而退。於是,赤溪人大獲全勝。他們把俘虜的英兵狠狠地教訓一頓,才讓他們駕艦回去。後來,偉烈堂於七月和十一月,又派大隊人乘船向曹沖和田頭發動兩次進攻,但都以失敗告終。
械鬥中,土客雙方人民都蒙禍,唯有官僚地主坐收漁人之利。寨門地區的械鬥結果就是這樣:土客械鬥最初的幾年,寨門地區客家人勢大,絕大部份土人逃亡陽江。八年十二月,土人紳士容休光等,在陽江與陽江局(土人械鬥機構)聯系起來,招募陽江壯丁***打回寨門。到九年二月,把客家人全部趕到那扶、赤水等地去了。按新寧與陽江土人紳士的預約,應把全部客家人田地交給陽江局作酬勞(新寧知縣批準)。可是,廣東省清政府這時又下令將客家人田產充公,迫使寨門土人出錢六千貫和交出田地四百六十六畝給陽江局。清政府官吏把一紙命令得來的大量客田投充了,就撈了一大筆錢
械鬥中,許多地方的客家人寡不敵眾,連年被迫遷居曹沖的甚多,逐漸把曹沖的荒地開墾了。鹹豐十年冬,寶安縣客方紳士李道昌等,率領壯丁千余人到曹沖支援,鞏固了曹沖。十一年,客方紳士揚梓楠和吳福堂等又率領大隊壯丁連同眷屬移駐赤溪、田頭,築寨護耕。從此,客家人控制了整個赤溪半島。這一年三、四月,鶴山、高明、恩平、開平、陽江各縣土客講和,新寧縣西路土客停止了械鬥,東路土客也獲得了協議:“劃界西自沖金咀直抵海濱,東自鼠山咀直抵海濱,凡界內屬潮居、矬峒兩都土產悉歸客民;其沖蔞、四九、五十等處客產屬歸土民。”到十一月,赤水、深井等地客方富裕戶四千多人,聞赤溪可以安居,集中大門乘船東遷。出海,突遇海盜陳列仔(海晏人)打劫,被殺及封閉艙內死者達二千余人。
同治元年春天,土客恢復械鬥。八月至十月,新、開兩縣土人***聯合攻占了那扶一帶的客村。客家攜男帶女,向深井、大門逃去。十一月,客方紳士湯恩長(秀才)等設立福同團,以統一西路客家人武裝的指揮,湯恩長為團長。十二月,他帶領壯丁三千余人,護送難民東遷曹沖。他們在廣海城郊的西村一帶,與土人開展劇烈的械鬥。明年年初二,湯恩長指揮客勇攻占了廣海城。這一役,單是土人就死了四千余人。於是省清政府以客家人攻城略地為大逆不道,於三月間派兵五、六千名到廣海,分水陸兩路駐紮,圍困廣海城。至七月,城內客家人缺乏糧食,開城出走,遭到官兵及土人的截擊,死者千余人;其余逃回深井大湖山。
在此之前不久,廣西也發生了土客之爭,與廣東不同,廣西的“土人”不全是廣府人,還有壯民以及廣西的桂柳人(曾經在修訂前的文章說廣西的“土人”也全是廣府人,這其實是錯誤的),廣西的土客械鬥,與廣東的戰況而截然不同。廣西地貧民瘠,環境惡劣,導致民風彪悍,其民風的強悍程度要遠強於廣東,在廣西境內,無論是廣府人,還是桂柳人和少數民族,都極為善戰,自明代素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之稱,客家人在廣東那裏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但是與廣西本地土人的戰鬥力相比,客家人則要遜色不少。
說起廣西的土人,就不得不說“桂柳人”,其實當時廣西並沒有這個說法,是後人加上去的,從字面上看當然是居住在桂林和柳州的人,其實所謂“桂柳人”是指廣西境內一切說西南官話的人,此一類廣西土人,最初大規模遷入,可追述到明朝開國,數十萬明軍從四面八方進入廣西,此後與當時的廣西本地人融合,漸漸形成了這一類廣西土著人------桂柳人。桂柳人十分善戰,兩廣官員曾經指出,桂柳人極能戰,恬不畏死,沖鋒陷陣,無所畏懼,視自身為無物,其堅韌程度,世所罕見。
廣西的土客械鬥是太平天國的起因之一:廣西的土客械鬥指清道光(1821~1850)末年潯州(今廣西桂平市一帶)地區客家人與土人的械鬥。明清兩代客家人從廣東、江西、福建遷到潯州府漸增,主要是從廣東的欽州(現已屬廣西)一帶往北進入廣西,在廣東欽州,客家人與兩廣交界的廣府人和壯民交手,戰場上其實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清政府為了緩和矛盾,把欽州一帶的廣府人和壯民向廣西一帶移民。隨後客家人自以為“得勝”,妄圖向北擴張,隨即與廣西本地土人發生了劇烈的沖突。
廣西當地人把這些客家人稱為來人。廣西土人是在潯州落籍較久的居民包括操白話的漢人和講壯話的壯民等。來人與土人雜居一方,歷史上就有隔閡,往往因土地、山林、水利、風水、墳山之爭,或男女關系、口角爭吵而激發矛盾,同族相幫,導致械鬥廝殺,世代相仇。1850年10月,貴縣(今廣西貴港市)發生大規模的土客械鬥,雙方有數***卷入,實力相當,根據史料記載,此次械鬥,客家人一共有3***投入,而廣西本地土人也有2萬余人投入(曾有文章說客家人人數處於劣勢,其實是錯誤的,客家人在此次戰鬥中,人數應該還略占優勢,這在清兩廣地方官員在1850年的奏報朝廷的奏折中有記載),雙方互相廝殺40多天。客家人漸漸勢弱,被廣西本地土人擊敗,廣西本地土人對客家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殺戮和驅趕,一時間,客家人屋宇被焚,無家可歸,生命無保,超過10萬多客家人幾乎被廣西本地土人殺光,適遇金田起義,數千幸存下來的客家人即奔赴金田參加太平軍起義。從此,廣西的土客械鬥結束,客家人往後也不斷進入廣西,但是不敢再向廣西本地人挑釁,廣西的土客矛盾,漸漸緩和,但是廣西政府為了防止少數民族起義,強行把少數民族內遷山地,而同時利用桂柳人、廣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牽制防止廣西少數民族叛亂,使得廣西的“土客械鬥”停止後,又不斷發生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械鬥,這是後話,也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反正從此以後,廣西的客家人和廣府人、桂柳人達成了共同的團結。再往後,廣西的民族矛盾也全面緩和,出現了原先的桂柳人會說白話、壯語、客家話;客家人也會說桂柳話、白話;廣府人也不斷有人會說桂柳話、客家話、少數民族也開始會說客家、桂柳、白話;民族之間語言已經漸漸融合,桂柳人、廣府人、客家人、少數民族之間,也已經漸漸融合,出現了比如說桂柳話、白話的少數民族,以及會說少數民族語言的廣府人、客家人等等,廣西的內部已經開始融合,但是矛盾也開始多元化和復雜化。
廣西的土客械鬥結束後,廣東的“烽煙”有起,從1856年起,在廣東省臺山縣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土”即講粵語的原住民,“客”即講客家方言、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居民)。這場械鬥波及恩平、開平、陽春、高明、陽江、新寧、高要等縣,因械鬥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有兩三***之多。械鬥雙方抓獲的俘虜,不少被押往香港、澳門,再賣往美洲充當“豬崽”華工。僅就客家人而言,被土人掠賣或自賣到南美的即達二三***,其他不堪械鬥之苦的農民,亦大批逃往香港、澳門和海外。
兩廣的土客械鬥,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傷亡,損失之大,屠殺之慘,是相當驚人的。
近代有些人喜觀攀龍附龮,把祖上說的越高越好,如把朱姓都說成是明皇帝之後,孫姓是孫武的後代,周姓是文王後代。尤其出個高官之類,拍馬捧㘯的都把高官説成是皇裔或某大家或某狀元之後。造假之風無處不在。
南方人老搞笑了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都嚷嚷自己是漢人
現代民族不過是文化上的認同而已,過分劃分民族血統是愚蠢的。而某些人強調所謂“民族”政策,無非是想撈好處。而想借此分裂國家者,則是禍害。
表面上看,是漢族正統之爭
實際上應該是新舊移民的利益之爭!
客家人是佃農,土人是地主,共黨當年也得益於此!
所以開國元帥裏面頗有幾個客家人!
本就沒有漢人一說,只不過是劉邦建立漢朝得名的人群而已。
北人,多以姜族、鮮卑、滿蒙雜交混合產品,自以漢位居中原作依托。
多以木納呆板註稱,認死理。
目下,香港臺灣的新舊移民利益之爭,又再次甚囂塵上了
香港莫名其妙玩蝗蟲論
臺灣的綠黨就是土人,而藍黨算是外來移民吧
最搞笑的是臺灣,他們現在不是爭誰是不是漢人,而是以日本人為榮了
詳見綠臺人反罵馬英九
客家人是畬族後裔,比較是北方人後裔,從體貌習俗看,更接近實際。樓主根據史料,可信度較高。
畬族的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劉克莊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諭畬》,其文曰:“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文天祥的《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一《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載:“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剽劫,累政。”可見當時“畬民”與“輋民”兩詞並用,潮州所稱“輋民”,與漳州的“畬民”,均同樣指今日之畬族。
畬族”名稱雖然最早見於南宋,但並不等於畬族也是在這個時期才產生的。“其來久矣”,說明它經過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根據文獻記載,贛閩粵邊區在“畬民”名稱之前還出現過“峒蠻”、“蠻僚”等少數民族名稱。如:《資治通鑒》卷二五九《唐紀》七五雲:“(唐昭宗乾寧元年)是歲,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黃連洞在汀洲寧化縣南),福建觀察使王潮遣其將李永勛將萬人擊之,蠻解去……。”清嘉慶《雲霄廳誌》曰:“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僚嘯亂”。學者們經過研究認為,不論是“峒蠻”還是“蠻僚”,都是說的同一個民族,即指“畬民”的先民。
關於畬族的族源,說法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說,一是“百越”後裔說,二是“長沙武陵蠻”後裔說。筆者贊同後說,即主張畬族不是贛閩粵邊區的土著,而是外地遷入的少數民族。畬與瑤、苗同源共祖,最早,可溯源於遠古的“荊蠻”,他們生息於古荊州地區。楚國時,居於楚境內的部分蠻族被迫向南、向西遷徙,從而加速了蠻族重心南移的過程。漢代,畬與瑤、苗的先人,被稱作“盤瓠蠻”。盤瓠蠻的得名,因盤瓠傳說而來。盤瓠傳說,最早可溯源於《山海經》。《山海經•海內北經》卷一二說:“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郭璞註:“昔盤瓠殺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訓,乃浮之會稽東海中,得三百裏地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狗封之國也。”此即盤瓠傳說之雛型。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東晉郭璞的《玄中記》、幹寶的《搜神記》、《晉記》,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等,都有類似的記載。南朝宋人範曄將這一神話傳說載入正史《後漢書•南蠻列傳》,足見漢至南北朝其流傳已相當廣泛,頗具影響。
盤瓠傳說,不僅載諸史籍,而且還被編成史詩,在畬、瑤、苗等族民間廣為流傳。保留在畬族人民中的《盤瓠王歌》,又稱《高皇歌》、《麟豹王歌》、《盤古歌》,就是一篇七言的歷史敘事詩歌,歌詞長達400多行,內容涉及畬族的起源、遷徙、經濟生活、政治鬥爭、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被譽為畬族人民的“傳家寶”。其關於畬族起源的情節大致如下:
上古時期,高辛皇後患耳疾三年,宮廷太醫從她耳中挑出一條似蠶金蟲,皇後耳疾頓消。於是將金蟲育於盤中,天天盼著它長大。不久,金蟲變成了一條長一丈二的龍犬。龍犬遍體斑紋,毫光顯現,高辛帝見之大喜,賜名龍麒,號曰盤瓠。當時番王數侵邊境,高辛帝遣將征討,均不能擒勝。於是下詔求賢,告示天下:有能平番者,賜金千斤,封邑萬戶,並妻以第三公主。龍犬得知,即揭榜奔赴敵國,忍辱負重,服侍番王三年,使番王喪失警惕。一日,龍犬乘番王酒醉之際,咬斷其頭,渡海銜歸,獻於高辛皇帝。帝大喜,但因龍犬貌醜,欲食前言,不願將公主下嫁。正在為難之際,龍犬忽作人語:“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日七夜便可變成人。”入鐘六日,公主怕龍犬餓死,就打開金鐘,結果龍犬身子已變成人形,頭卻未來得及變。於是盤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入居深山,開山種地為業。先後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出生後,用盤子裝著去見高辛帝,帝即賜姓“盤”,名“自能”;次子出生後,用藍子裝著去見高辛帝,帝即賜姓“藍”,名“光輝”;三子出生抱去見高辛帝時,正逢天上打雷,遂賜姓“雷”,名“巨祐”;女兒長大後招鐘智深為駙馬,其後裔遂姓“鐘”。從此,盤、藍、雷、鐘畬族子孫繁衍。
漢、晉時期,盤瓠蠻主要活動於洞庭湖西南的武陵(湖南常德)一帶,因地名族,故名“武陵蠻”。由於受到漢族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他們開始向外遷移,並在遷移過程中,逐漸發生分離。其中較早往西遷徙,進入黔北黔西、川南、滇東、桂西的一支,後來演化成了苗族。於隋唐時期進入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的一支,後來形成為畬族。而唐宋時期由湘南越南嶺,分道進入廣東、廣西的則成為瑤族。
隋唐開始進入贛閩粵交界區的武陵蠻,其遷徙的路線是:從洞庭湖邊出發,沿著衡州、郴州等區域南行至南嶺北麓,不逾嶺而東折湘贛邊,入贛中贛南,再至閩西南而粵東,廣泛散布於贛閩粵三角區,逐漸形成畬族族群。
畬族在贛閩粵三角區流徙的過程中,曾結集於潮州(隋、唐時期的潮州轄境包括今梅州的大部分縣市)的鳳凰山一帶,並作了較長時期的住留。所以,畬族中流傳著關於祖居地鳳凰山的傳說。如著名史詩《高皇歌》詠道:“龍麒起身去廣東,文武朝官都來送;鳳凰山上去落業,山場地土由其種。……藍雷鐘姓出廣東,廣東原來住祖宗;……廣東路上去安葬,廣東路上是祖墳;走落潮州鳳凰山,住在廣東已多年……”。原來,畬族因居住山林,刀耕火種,是不需交糧納稅的。正如《高皇歌》所詠:“當初掌(畬語稱“住”為“掌”)在鳳凰山,做得何(畬語稱“有”為“何”)食是清閑;離天三丈無糧納,離木三丈便種山”。所以,唐宋時期,畬族人口發展很快,幾乎占領整個粵東地區。清光緒《嘉應州誌》雲“梅地古為畬、瑤所居”。可見畬族對粵東地區的影響是很深的。
宋元時期,由於畬族人口急劇增加,加上其它政治、經濟等原因,畬族復又由粵東向贛南、閩西等地遷移。流傳在閩東、浙南畬族中的《畬族祖先傳說》這樣說:“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鳳凰山的名氣越來越大。官府知道了,要他們按地納糧,照人抽稅。他們交不起糧稅,官府派兵圍剿。在交戰中阿郎和愛蓮(畬族的男女祖先—引者)不幸犧牲。他們的勞動成果被官府霸占,迫使其子孫逃離鳳凰山。” 子孫後裔雖然遷走了,但結集地烙下的信息卻是深刻的。因此,鳳凰山之與畬族,就象寧化石壁之與客家人、南雄珠磯巷之與廣府人、洪洞大槐樹之與華北人一樣,都是移民史上象征意義極強的“祖居地”。畬族與歷史時期遷入的漢族一樣,對於贛閩粵這片廣袤的山區地域來說,也是移民。因此,他們與不同時期遷入的漢族構成了雜居錯處的格局。如贛南,據清光緒《江西通誌》卷四八“南安府條”載:“當五嶺最東為交廣襟喉,地多瘴,與輋人雜居。”又,“崇義俗雜五方,雖風氣與三邑略同,而輋人附居,多射獵為食”。《衢誌》卷八“風俗誌”載:“龍南山中有畬客,其婦恒終歲赤足與南子雜居作度日,不與漢族通婚,……盤瓠死後,由閩粵播遷處之深山叢中,漸漸闌入衢境。”閩西,據清楊瀾《臨汀匯考》卷三載:“唐時初置汀洲,徙內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雜處其間,今汀人呼為畬客。”粵東,據宋人編撰的《太平寰宇記》載:梅地宋代的民族,“主為畬瑤,客為漢族”。雜居錯處必然打破民族界限,促進漢畬人民的接觸和交往,而這種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便是漢畬民族融合的開始。民族融合的規律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裏,被壓迫階級反抗統治的鬥爭往往成為民族融合的催速劑。宋元時期,畬民反抗統治或起義之事屢見於史,且有些鬥爭是跟漢族的下層平民百姓結合在一起的。如:紹興五年(1145),虔州、梅州以及汀漳等地蠻僚相繼起義。寧宗嘉定元年(1208),“值江西峒寇李元勵竊發”,“眾數萬,連被吉、彬諸縣”,後又向廣東南雄梃進,並進逼贛州、南安軍,兵威閩粵贛地區。最後宋王朝“詔以重賞,募人討之”,起義堅持四年之久而失敗。理宗景定二年(1262)漳州爆發了大規模的畬民起義,“群盜益深,距城僅二十裏,郡岌岌危矣。”後朝廷采取剿撫並舉的方針,才把這次起義平息下去。通過這場起義,“畬民”這一名稱才首次在劉克荘《漳州諭畬》一文中出現。畬民反抗統治階級的起義和鬥爭,加速了漢畬人民的交往和融合。特別是宋末元初,面對蒙古鐵蹄的侵擾,漢畬人民聯合起來進行抗元鬥爭,演出了悲壯的一幕。如,宋恭宗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攻破鄂州,揮師渡江,南宋震驚,詔諸路勤王。時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詔涕泣”,起兵勤王,“使陳繼周(寧都人)發郡中豪傑,並結溪洞蠻;使方興招吉州兵,諸豪傑響應,有眾萬人。” 文天祥的妹婿彭震龍也組織畬民參加抗元隊伍,“……乃結峒獠起兵。天祥兵出嶺,震龍接應,復永新縣。”當時另一位抗元大臣張世傑的隊伍中也有一支由畬族首領陳吊眼和畬民婦許夫人率領的“畬軍”配合作戰。他們“聚眾十萬,連五十余寨,扼險自固”,鬥爭持續六年之久。陳吊眼在廣東畬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至今仍廣泛流傳著陳吊王抗元鬥爭的英雄事跡。傳說他後來退守在鳳凰山的一座山頭上壯烈犧牲,今鳳凰山區(廣東潮安縣)仍保存著歷史遺跡“陳吊王寨”。許夫人也是一位畬民中的巾幗英雄,戰死在抗元疆場。民國38年版《潮州誌》有載:“許夫人,潮州畬婦也。景炎元年,宋帝趨潮州,張世傑招義軍,夫人倡率諸峒畬婦應命。二年六月,世傑自將淮兵討蒲壽庚,夫人率所部往會,兵勢稍振。後帝泊淺灣,夫人復率兵海上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與戰死焉,土人義而祀之。” 繼陳吊眼之後,又有黃華和鐘明亮領導的畬民起義,他們打出“復宋”旗幟,予元統治者以沈重的打擊。這種“抗元”、“復宋”的鬥爭,一方面反映了漢畬民族融合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將大大促進漢畬之間的更加團結和走向融合。
有明一代,各地畬民起義時有發生,如洪武十八年(1385)和成化十四年(1478),鐘子仁、鐘三領導的閩西上杭畬民起義;嘉靖四十二年(1563)藍松三領導的粵東大埔、程鄉畬民起義等等。這一時期起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畬漢人民聯合鬥爭,其中以正德年間爆發於贛南橫水、左溪、桶崗等地(今崇義縣)以謝誌珊、藍天鳳為首的畬漢民起義規模最大。謝誌珊、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有傳統寶印畫像。”他們“原系廣東流來,先年奉巡撫都禦史金澤行令安棲於此,不過砍山耕活;年深日久,生長日蕃,羽翼漸多,居民受其殺戮,田地被其占據;又且潛引萬安、龍泉等縣避役逃民並百工技藝遊食之人,雜處以內,分群聚堂,動以萬計。”正德十一年(1516),謝誌珊、藍天鳳以橫水、左溪、桶崗為中心,發動起義,旋在下新地、穩下、義安等地設營寨80余處,並與廣東高快馬、湖南龔福全等起義相互聲援,轉戰於湖南的桂陽、酃縣、宜章和江西的遂川、萬安、泰和、永新等地,縱橫千裏,聲震朝廷。於是,明朝廷任命王守仁為南贛巡撫,節制贛、粵、閩、湘四省八府的兵力,采取剿撫並舉的方針,才把這次起義給鎮壓下去。這次起義,表明漢畬民族融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此後,為防範漢畬人民再度造反,王守仁上奏朝廷設立崇義縣治,縣衙就在橫水鎮。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畬民進行壓迫和限制。從此,畬民不敢聚居於一起,一些畬民隱瞞族性或依附漢姓;客家地區畬族的族性迅速走向消失,以致有清一代直至民國時期,地方文獻資料裏面已很難找到關於畬民起事的記載,在廣大的客家地區,也罕有完整的畬族村落。這表明,漢畬民族融合最後完成,客家文化形態已完全成熟。
節選自羅勇教授的《客家贛南》
南方人老搞笑了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都嚷嚷自己是漢人
民族是社會學概念,講的是歷史和文化認同!嘿!
==
有客家學者聲稱:客家人是漢族中的貴族,從中原移民到現在居住地,是純正的漢人,言下之意,其它漢人就是雜種
我就奇怪,客家周邊有廣府人(以廣州為中心)潮汕人(以潮州為中心) 閩南人(以漳州泉州為中心).江右民系(以南昌為中心),難道客家人是從天上空降來的
在論壇上,客家人和周邊的廣府人 潮汕人 閩南人 .江右民系都大爭吵,感覺客家人喜歡惹事生非,四鄰厭惡之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的矛盾根源在哪裏?
利益,還是其它?
近期看到一部全國性的客家電視記錄片,片頭是豪邁的歌曲,什麽“中原文明的種子,傳播光明”,但畫面卻是那些擡著龍還是什麽神寵的一群人在水裏奔跑,感覺就是南方山裏人嘛,很落後、愚蒙的樣子,帶來什麽文明也不知道(也許就文字吧),除了歌曲豪邁其他的沒有中原或者北方的感覺。
從人性,習俗,身材看,客家人都與北方人有很大差異。樓主根據史料考證,客家來自閩和南方山區比較實際。
接受漢族文化,自願融入漢族,以漢人自居,不是漢人是神馬,管他幾百年前是哪裏人呢?只有狹隘的民族概念才以血緣為標準的
轉貼 淺談清末兩廣土客大械鬥 修訂版 轉載
《被遺忘的戰爭》這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誌等資料,對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爆發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民間大械鬥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和評論。
作者通過多角度分析,指出除了經濟因素,文化、種族(廣府人與客家人)的因素是暴力發生的強大動因。
讀後,我覺得應該介紹這本書描寫的土客大械鬥的前因後果了(加上自已的主觀看法)。
起因:明末清初,珠三角是戰場之一,清兵大屠廣州及在珠三角地區之後,珠三角人口劇減。康熙初年,為收復臺灣,實行了海禁,令東南沿海各省五十裏的居民全部遷回內地。同時,粵東已開發的差不多了,人口稠密,土地貧齋,加上水土流失嚴重,生存環境惡化,故客家人已經在蠢蠢欲動向各地作試探性的移民了。康熙後期,清政府解除海禁,但是因為缺少開發者,加上粵東人多地少,所以鼓勵粵東惠潮梅之人移民到現在的寶安,江門,中山,珠海等地。當然,廣府人也是這次移民的主力。
經濟原因:土地有限,移***多,加上人口增長奇快,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再度惡化,開始向土人(廣府人,下同)租種田地。“客家占地主”,“地主排客”惡性沖突也時有發生。至十九世紀中後葉,廣東土客之間的經濟矛盾已相對尖銳。
根本原因---土人的歧視:同一時期,粵東的客家人也有大量移民到江西(很多是棚民),因為爭田地,爭水利等,也產生了不少的小沖突,為什麽沒有釀成像“廣東土客大械鬥”那樣大規模,有組織,長時間的沖突呢?其原因,關鍵是廣東土人對客人的歧視程度令人發指。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語言歧視:土人謂客人的語言“南蠻結舌”、“入耳0曹0曹”,雖也“習土音”,但不忘“鄉音”顯得與土人不同。
2、 風俗歧視,土人十分反感有“古怪”葬俗等“奇特”風俗又迷信風水的客人,視‘洗骨檢葬’的‘二次葬’是極端野蠻不開化的風俗。
3、 “種族歧視”,雖然客家人和廣府人都差不多模樣,應該屬同一種族吧。但是因為語言和風俗的迥異,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土人認為客人“野蠻不開化之民族”,和福佬人一樣均是“非粵種,非漢種”,甚至是非人,是“犭客”,“獠”,等。
先天原因:在客家先民遷移過程中,為了對付遷移途中強盜,土匪及不歡迎他們的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軍事化的組織。女的均是大腳婆,包攬家務活和農活,男的都是半軍事化的戰士,具有極具強略的攻擊性。同時,客家人十分善於修鞏防禦工事,土樓和圍龍屋就是明證。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間,也存在著極端殘忍的鄉族械鬥,這些地鍛煉了‘客家戰士們’。
當然廣東的廣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強悍好鬥”、“奸滑好訟”,其家族間,大族欺負小族,大房欺負小房,強房欺負弱房,令客家人也相形見拙。廣府人也有很強的防禦軍事堡壘--圍村。
主觀原因:(客家人性格方面原因)客家人因長期生活在飄泊離蕩的艱難環境,及不斷的武裝沖突的環境中,其性格:堅毅剛強、視死如歸、好鬥勇猛、殘忍暴烈、開拓進取、極富攻擊性,且個個都想當頭,結果一個頭都沒得當(洪楊就是明證)知恥達禮、極端的好面子,不容得歧視、極富個性、不團結,剛愎自用,這也是土客戰爭中客家人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太平天國運動中,不但領導層和太平軍有大量的客家人,清兵中也大把的客家人(俗稱潮勇)等。
廣東土客戰爭的導火索(直接原因):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廣東經濟破產,清朝鹹豐年間的廣東天地會總暴動-----洪兵暴動(也叫紅巾軍暴動,起義士兵以頭帶紅巾為記號,故也叫紅巾軍)(曾經席卷粵西,粵南,粵北)由於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於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雖然當時土人客人都有參加了洪兵起義的,土客也有參加民團的。但是天地會暴動(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土人為主,客人不多。而鎮壓的民團則以客勇為主,民團中的土勇戰鬥力差,客勇是圍剿洪兵的主力。由於官府的支持,客勇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持功氣驕”、“盛氣淩人”。某些客勇以為,他們的美日子來臨了,從此可以一洗當年被歧視,被奴役的恥辱,並且過上土人那樣的‘美日子’。於是,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勇搶掠土人財產、霸占國產及殘殺土人的事件。面對客人的突然“崛起”,土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土人中的“有識之士”(實為害群之馬)也在造謠說“客人要反客為主”,要“鏟絕土人”,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廣東土客大械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是客勇們攻寨掠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然後是程膠著狀態,互有攻守,最終,廣府人憑借人口多,經濟雄厚(可以雇傭湘兵,甚至英法軍隊),加上官兵的助攻下,客人全線敗退,逃的逃,遷的遷,大多數都被殺或餓死。
據史載,客勇們是相當的殘暴勇猛的,他們的殘暴,主要體現在,破村屠村,基本不留活口。他們的勇猛,主要體現在,面對著幾萬官兵的圍剿,以三四十人為單位,沖進前進中的官兵群中,橫沖真突,以此來阻擊官兵對客寨的進攻。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彈盡糧絕才投降的。曾有開平土紳譚三才用錢誘騙四十英兵用槍來打客寨,一上岸,這幾十名英軍就幾乎全軍覆滅了,大部被客家人殺掉。但土勇們的戰鬥力雖不如客勇,但也不是省油的燈,殘暴一點也不遜於客勇,每打下一個客寨,也是照樣屠殺。一時間,廣東各地,死屍遍地,慘不忍睹。
但是,在戰爭中,客家人和廣府人的死法有點不同:廣府人因為有大後方,所以土寨被破之後,能逃的人都可以得到其族人的蔭佑。客人的寨子如果被破,能逃離的人,因為沒有後方,餓死者眾。戰爭中,大多數土人是死於屠殺中,而大多數客人死於饑餓。而且由於因為客人沒有後方,為了生存,客勇們到處搶掠,這也是客人得不到官府支持的原因之一。客家人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原因除了為了生存,到處搶掠外,還有就是客家人在廣東的政治影響力遠遜於廣府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廣東政府因為客勇們剿匪有功,而有點放任客家人當地主,但後期,受到廣府人的壓力,包括廣府官員的上訟,廣府人不斷地上訟(因為客人不近省府,上訟者較少),廣府豪強的經濟壓力及賄力,官兵的天平終於偏向土人。官兵的參戰是客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經濟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其實,作者認為,根本原因是廣府人的歧視,是很有道理的。那時候,土人不但視客人為‘野蠻不開化的民族’,‘非粵種,非漢種’,還說客人是‘犭客’,‘獠’,等。視為非人類了。顯然比現在某些廣府人稱外省人為“撈佬”,“北佬”,“撈松”,“撈頭”等要惡毒的多。作者還認為,其一切的源的均來自客家人的獨特的語言,客家人獨特的風俗與土人格格不入。所以,廣府的一些地方的地方誌說這場械鬥是分聲械鬥,即因為語言不同而產生的戰爭。有趣的事,當時土人說客家話“入耳吵吵”,說廣府話是“中原古韻”。客家人反譏土人的語言“隔縣或隔幾裏路就不能通曉”而客家話“雖因地勢及河流的不同有不同,但不同省份客家人交流,八***九可以通曉”。而且客家話“最合古韻”。可見,廣府人和客家人都是偏執的‘大漢族主義者’,互不服誰。
土客械鬥十二年,紅巾軍起義失敗之後,廣東清政府大規模地捕殺天地會起義農民。於是地主階級為了本身利益,又挑撥起土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械鬥。這場械鬥從鹹豐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起於鶴山,延及開平、恩平、高明、新寧、陽江等縣。原來,廣東的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遷來,只因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先入為主,後至為客,故有土客之分。
自雍正年間,惠州、潮州客家人遷到新寧、開平墾殖以後,土人與客家人和平相處,達百余年之久。鹹豐四年,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這時,鶴山縣許多農民參加紅巾軍,無分土客,同心戮力打擊階級敵人。他們很快就攻下鶴山城。當時,客家地主高三的幼子被殺,他不惜傾家泄憤,與秀才張寶銘推出武舉馬從龍為領袖,募集客家壯丁與紅巾軍為敵。這支地主武裝,後來協助清兵收復了縣城,並在江門、長沙等戰鬥中得勝,擒殺了鶴山紅巾軍領袖大鯉魚、何困仔等。由是省清政府嘉獎客勇勇敢,並令鶴山知縣統率客勇清除紅巾軍余黨。當時,清兵和客勇進入各村搜捕紅巾軍,乘機洗劫財物,傷害及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鶴山土人中的地主階級揚言“客民挾官剷土”,發動土人起來報復。械鬥於是開始。同時(鹹豐四年十月),恩平客勇也因協助官軍平定紅巾軍而掌握了部分地方實權,使聚居雞啼營、尖石、夾水等地的客家人,凡佃耕土人的田,都抗拒不交田租。這一來,直接影響了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土方地主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並進一步霸占客家人的村居和田產,就煽動土人“逐客”。因此,在鹹豐五年,土客械鬥迅速發展到開平、恩平、高明;六年,又波及新寧。新寧的土客械鬥始於那扶。原來,在鹹豐四五年,新寧的土人與客家人見到鶴、開、恩、高等縣械鬥慘劇,觸目驚心,已互相協約和好。到五年二月,開平土客械鬥在鄰近新寧的赤水慘烈地進行著。而新寧縣鄰近赤水地區的三合——大隆洞——深井——那扶一帶,正是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方。這時,新寧縣的土客雙方,互相疑忌。土人在地主當權派李維屏、陳郁良的挑撥下,於上澤設立均和局,於沖蔞設立升平局,於海晏設立捷勝局,編練壯丁備鬥——後來又成立了指揮全局的寧陽局。客方地主當權派鐘大鏞(武舉)和鄭容等,也在深井圩設局,編練壯丁備鬥。到三月,雙方終於在那扶一帶打了起來。嗣後,互立營寨,互相報復,互相燒村搶財物,互相殺人擄人,很快就波及全縣,並與開、恩、高、鶴等縣的械鬥連結起來。那時以知縣洪德芳為首的新寧縣政府,倒向土人一邊,並沒有進行積極的調解,反在火上添油。
新寧的土客械鬥,一開始就非常慘烈。從鹹豐六年三月至七年二月這一年間,死人數十名以上的械鬥有二十多次;其中鹹豐六年五月的恩平松柏山械鬥(附近三縣土客會鬥),六月的大門(深井地區)械鬥,七年正月的大隆洞械鬥和豐江——白石械鬥,每次死者達千多人以至四千人。經過這一年的械鬥之後,在土人多客人少的四九地區,客家人站不住腳了,紛紛西遷三合、深井等地,或先遷都斛的蓮花山、員山頭地區,後來又西遷深井地區;而原住在田頭、楊梅地區的土人,也不堪客家人的攻擊,北遷都斛。
土客械鬥是斷斷續續地進行的。鹹豐七年三月至八年六月的一年多的時間內,雙方只有小接觸,情勢已經緩和了。可是,在地主買辦階級的組織下,不久又把械鬥的火焰鼓吹起來。看!《赤溪縣誌》附錄的同治四年六月總督瑞麟和巡按郭嵩燾給皇帝的奏摺說:“土民驅逐客民起於開平譚三才,各縣從而效尤,大都攔截其輜重,占據其田產,因以為利。”這是事實。鹹豐八年七月,開平籍香港富商譚三才陰謀占據恩、開、新邊區客家人的田產,從香港買回一批紅毛快槍,聯合這個地區的紳士設立“萬全局”。他們招募來外縣流氓數千人,配合土人二萬余人,分隊出擊,打破了恩開邊境和新寧的那扶、深井、大門、三合以及赤水、東山等地的許多客村。這時,客家人又起來抵抗和報復,擊破土村二百余條。至十月,譚三才又與都斛紳士成立“偉烈堂”,招募外縣流氓幾百人,配合土人三千余人,進攻客家人聚居的曹沖。於是,東面又起火了。
鹹豐九年(1859年)正月,香港英兵(大部分是漢人或印度人)駕駛汽船到赤溪,上曹沖勘測地形,侵犯了我國的領土主權。當時,曹沖居民突然見到大隊的外國兵登陸,紛紛走避。這件事傳到洋買辦譚三才耳裏,以為客家人害怕洋人,可以借助洋人來壓倒他們,就以失竊案件(未詳)為借口,引狼入室。他與香港英當局約定於五月二日聯合行動,從南北兩面夾攻曹沖。誰知急不及待的英兵,竟於五月一日預期乘艦到達赤溪,由角咀登陸,逕自向曹沖攻擊。駐在曹沖南營的客家壯丁奮勇迎擊,於深灣海邊打敗敵人;另一隊壯丁又乘泥板滑行,取海灘捷徑直奔角咀,截斷敵人退路。這一戰,打死英兵三十余人,又生擒了十余人,繳獲洋槍四十多支,來犯的敵人無一漏網。第二天,譚三才指揮偉烈堂人馬分水陸兩路殺來,又被客家人設伏打敗,遺棄洋槍百余支而退。於是,赤溪人大獲全勝。他們把俘虜的英兵狠狠地教訓一頓,才讓他們駕艦回去。後來,偉烈堂於七月和十一月,又派大隊人乘船向曹沖和田頭發動兩次進攻,但都以失敗告終。
械鬥中,土客雙方人民都蒙禍,唯有官僚地主坐收漁人之利。寨門地區的械鬥結果就是這樣:土客械鬥最初的幾年,寨門地區客家人勢大,絕大部份土人逃亡陽江。八年十二月,土人紳士容休光等,在陽江與陽江局(土人械鬥機構)聯系起來,招募陽江壯丁***打回寨門。到九年二月,把客家人全部趕到那扶、赤水等地去了。按新寧與陽江土人紳士的預約,應把全部客家人田地交給陽江局作酬勞(新寧知縣批準)。可是,廣東省清政府這時又下令將客家人田產充公,迫使寨門土人出錢六千貫和交出田地四百六十六畝給陽江局。清政府官吏把一紙命令得來的大量客田投充了,就撈了一大筆錢
械鬥中,許多地方的客家人寡不敵眾,連年被迫遷居曹沖的甚多,逐漸把曹沖的荒地開墾了。鹹豐十年冬,寶安縣客方紳士李道昌等,率領壯丁千余人到曹沖支援,鞏固了曹沖。十一年,客方紳士揚梓楠和吳福堂等又率領大隊壯丁連同眷屬移駐赤溪、田頭,築寨護耕。從此,客家人控制了整個赤溪半島。這一年三、四月,鶴山、高明、恩平、開平、陽江各縣土客講和,新寧縣西路土客停止了械鬥,東路土客也獲得了協議:“劃界西自沖金咀直抵海濱,東自鼠山咀直抵海濱,凡界內屬潮居、矬峒兩都土產悉歸客民;其沖蔞、四九、五十等處客產屬歸土民。”到十一月,赤水、深井等地客方富裕戶四千多人,聞赤溪可以安居,集中大門乘船東遷。出海,突遇海盜陳列仔(海晏人)打劫,被殺及封閉艙內死者達二千余人。
同治元年春天,土客恢復械鬥。八月至十月,新、開兩縣土人***聯合攻占了那扶一帶的客村。客家攜男帶女,向深井、大門逃去。十一月,客方紳士湯恩長(秀才)等設立福同團,以統一西路客家人武裝的指揮,湯恩長為團長。十二月,他帶領壯丁三千余人,護送難民東遷曹沖。他們在廣海城郊的西村一帶,與土人開展劇烈的械鬥。明年年初二,湯恩長指揮客勇攻占了廣海城。這一役,單是土人就死了四千余人。於是省清政府以客家人攻城略地為大逆不道,於三月間派兵五、六千名到廣海,分水陸兩路駐紮,圍困廣海城。至七月,城內客家人缺乏糧食,開城出走,遭到官兵及土人的截擊,死者千余人;其余逃回深井大湖山。
在此之前不久,廣西也發生了土客之爭,與廣東不同,廣西的“土人”不全是廣府人,還有壯民以及廣西的桂柳人(曾經在修訂前的文章說廣西的“土人”也全是廣府人,這其實是錯誤的),廣西的土客械鬥,與廣東的戰況而截然不同。廣西地貧民瘠,環境惡劣,導致民風彪悍,其民風的強悍程度要遠強於廣東,在廣西境內,無論是廣府人,還是桂柳人和少數民族,都極為善戰,自明代素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之稱,客家人在廣東那裏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但是與廣西本地土人的戰鬥力相比,客家人則要遜色不少。
說起廣西的土人,就不得不說“桂柳人”,其實當時廣西並沒有這個說法,是後人加上去的,從字面上看當然是居住在桂林和柳州的人,其實所謂“桂柳人”是指廣西境內一切說西南官話的人,此一類廣西土人,最初大規模遷入,可追述到明朝開國,數十萬明軍從四面八方進入廣西,此後與當時的廣西本地人融合,漸漸形成了這一類廣西土著人------桂柳人。桂柳人十分善戰,兩廣官員曾經指出,桂柳人極能戰,恬不畏死,沖鋒陷陣,無所畏懼,視自身為無物,其堅韌程度,世所罕見。
廣西的土客械鬥是太平天國的起因之一:廣西的土客械鬥指清道光(1821~1850)末年潯州(今廣西桂平市一帶)地區客家人與土人的械鬥。明清兩代客家人從廣東、江西、福建遷到潯州府漸增,主要是從廣東的欽州(現已屬廣西)一帶往北進入廣西,在廣東欽州,客家人與兩廣交界的廣府人和壯民交手,戰場上其實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清政府為了緩和矛盾,把欽州一帶的廣府人和壯民向廣西一帶移民。隨後客家人自以為“得勝”,妄圖向北擴張,隨即與廣西本地土人發生了劇烈的沖突。
廣西當地人把這些客家人稱為來人。廣西土人是在潯州落籍較久的居民包括操白話的漢人和講壯話的壯民等。來人與土人雜居一方,歷史上就有隔閡,往往因土地、山林、水利、風水、墳山之爭,或男女關系、口角爭吵而激發矛盾,同族相幫,導致械鬥廝殺,世代相仇。1850年10月,貴縣(今廣西貴港市)發生大規模的土客械鬥,雙方有數***卷入,實力相當,根據史料記載,此次械鬥,客家人一共有3***投入,而廣西本地土人也有2萬余人投入(曾有文章說客家人人數處於劣勢,其實是錯誤的,客家人在此次戰鬥中,人數應該還略占優勢,這在清兩廣地方官員在1850年的奏報朝廷的奏折中有記載),雙方互相廝殺40多天。客家人漸漸勢弱,被廣西本地土人擊敗,廣西本地土人對客家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殺戮和驅趕,一時間,客家人屋宇被焚,無家可歸,生命無保,超過10萬多客家人幾乎被廣西本地土人殺光,適遇金田起義,數千幸存下來的客家人即奔赴金田參加太平軍起義。從此,廣西的土客械鬥結束,客家人往後也不斷進入廣西,但是不敢再向廣西本地人挑釁,廣西的土客矛盾,漸漸緩和,但是廣西政府為了防止少數民族起義,強行把少數民族內遷山地,而同時利用桂柳人、廣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牽制防止廣西少數民族叛亂,使得廣西的“土客械鬥”停止後,又不斷發生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械鬥,這是後話,也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反正從此以後,廣西的客家人和廣府人、桂柳人達成了共同的團結。再往後,廣西的民族矛盾也全面緩和,出現了原先的桂柳人會說白話、壯語、客家話;客家人也會說桂柳話、白話;廣府人也不斷有人會說桂柳話、客家話、少數民族也開始會說客家、桂柳、白話;民族之間語言已經漸漸融合,桂柳人、廣府人、客家人、少數民族之間,也已經漸漸融合,出現了比如說桂柳話、白話的少數民族,以及會說少數民族語言的廣府人、客家人等等,廣西的內部已經開始融合,但是矛盾也開始多元化和復雜化。
廣西的土客械鬥結束後,廣東的“烽煙”有起,從1856年起,在廣東省臺山縣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土”即講粵語的原住民,“客”即講客家方言、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居民)。這場械鬥波及恩平、開平、陽春、高明、陽江、新寧、高要等縣,因械鬥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有兩三***之多。械鬥雙方抓獲的俘虜,不少被押往香港、澳門,再賣往美洲充當“豬崽”華工。僅就客家人而言,被土人掠賣或自賣到南美的即達二三***,其他不堪械鬥之苦的農民,亦大批逃往香港、澳門和海外。
兩廣的土客械鬥,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傷亡,損失之大,屠殺之慘,是相當驚人的。
近代有些人喜觀攀龍附龮,把祖上說的越高越好,如把朱姓都說成是明皇帝之後,孫姓是孫武的後代,周姓是文王後代。尤其出個高官之類,拍馬捧㘯的都把高官説成是皇裔或某大家或某狀元之後。造假之風無處不在。
南方人老搞笑了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都嚷嚷自己是漢人
現代民族不過是文化上的認同而已,過分劃分民族血統是愚蠢的。而某些人強調所謂“民族”政策,無非是想撈好處。而想借此分裂國家者,則是禍害。
表面上看,是漢族正統之爭
實際上應該是新舊移民的利益之爭!
客家人是佃農,土人是地主,共黨當年也得益於此!
所以開國元帥裏面頗有幾個客家人!
本就沒有漢人一說,只不過是劉邦建立漢朝得名的人群而已。
北人,多以姜族、鮮卑、滿蒙雜交混合產品,自以漢位居中原作依托。
多以木納呆板註稱,認死理。
目下,香港臺灣的新舊移民利益之爭,又再次甚囂塵上了
香港莫名其妙玩蝗蟲論
臺灣的綠黨就是土人,而藍黨算是外來移民吧
最搞笑的是臺灣,他們現在不是爭誰是不是漢人,而是以日本人為榮了
詳見綠臺人反罵馬英九
客家人是畬族後裔,比較是北方人後裔,從體貌習俗看,更接近實際。樓主根據史料,可信度較高。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2) :
- 2樓. Hakka Story2021/04/19 12:45宋代《九國志·卷二·安仁義傳》“儒軍大敗,破五十餘寨,以功奏授檢校尚書左僕射、潤州剌史....初儒之亂,士庶多奔豫章。”唐末江淮大混戰,楊行密、朱溫、孫儒等人長期在江淮之地割據廝殺,來回反覆踐踏,導致東晉遷居江淮的大量人口逃往距離江淮最近相對安寧的江西,改變了江西的居民結構,奠定了客家人的形成基礎。
宋代《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及經秦、畢、孫、楊兵火之餘,江、淮之間,東西千里掃地盡矣....兵火之餘,十室九空....淮南被兵六年,士民轉徙幾盡。”八世紀中期所發生的安史之亂,戰火連年,哀鴻遍野,黃河流域又掀起了一次人口大批南遷。衣冠士庶多避處江淮間,不久到了唐末在此定居未安,楊行密和孫儒爭奪淮南頻繁的戰爭,使人口又一次渡江而南。
比較二則同出於宋人之筆的描述,陳一新《跋贍學田記》中言汀州“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息頗類中州。”而劉克莊《木綿鋪》中言漳州“風煙絕不類中州”。可見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雖境土相連,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現像已十分明顯,汀州客民類中州,而閩南漳民卻和中原有明顯差異。
宋代《方輿勝覽》“汀州雖居南粵之窮輒,實有中州之雅俗。”
宋代《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靖康之難後的南宋已有很多逃難人順贛江到達了鬱孤台所在的贛南地區。
南宋時期贛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廣東遷徙《方輿勝覧·卷三十六·梅州圖經》“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借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農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給廢。”可知梅州的汀、贛客民僑寓之多,而對旁邊使用閩方言的潮州《方輿勝覽》則描述為“潮州夷獠遂生”。
而廣西東南成為宋代客家移民遷入的主要地區,南宋為躲避戰亂遷入嶺南西部的移民很多。 《輿地紀勝》“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這些移民包括來自中原地區的士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們是較早遷入廣西東南的客家移民。 《容縣志》“宋南渡後,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禮度並同中州。”而《南齊書·州郡志》“廣州,鎮南海....而狸獠猥雜。”直到南宋《輿地紀勝.卷八十九.廣州風俗形勢》“逖彼番禺,去都萬里,境接群蠻,地居海淞”可見嶺南不同族群間方言文化等差異很早就已經存在。
清代光緒年《清稗類鈔·客族》“四川成都多廣東嘉應人,其入蜀也,始於粵寇石達開之率眾西行石敗,眾潰散,石軍多嘉應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於土著矣。惟其語言則數十年來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稱之曰客族,然嘉應人在其本州島所操之語,粵人謂為客家話,蓋亦非嘉應土著也。”
清代光緒年《清稗類鈔·方言類》“廣東有客話,廣東之南雄州,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州五屬,及廣州之花縣,龍門,清遠,潮州之大埔,豐順等縣,均操客話。蓋土著以其後至,故稱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為客話。其語之節湊句度,較之內地不甚相遠,實與六朝音韻相合。”. - 1樓. edu2019/02/21 18:551(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