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觀滄海 (步出夏門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在下就所知者,有關此詩的細節,加以闡述。有人一定要白話文翻譯,在下就唯一字面上看不懂得【澹澹】(音:但)指的是【多麼】的意思。其他的、該是學校國文老師的工作,在下也就不越俎代庖,請見諒。
有關本詩的背景:是在袁紹一族敗走,殘部退居【烏桓】;仍不時寇邊。曹操出討、而於歸途中所作。【碣石】(碣音:傑)現在經後人考證,已經沉沒海裏,原位於今日的河北省海邊。以上是地理與時間的概況。至於、本詩的特點據【沈德潛】先生的意見:首先、本詩擁有霸氣,此為曹操詩句的特點。此外、【步出夏門行】是樂府的舊題名,本詩的內容與題名全無關係;將古詩賦予【時事】的題材,在當年也算創舉。其他學者的意見認為【秋天】的形容,是曹操迥異於其他文人的地方。一般聽到秋天、大家都以為是悲傷與悽涼,但曹操卻在此際仍不減豪情;套句我們這兒流行的話,就是【走出悲情】。不、這麼說太侮辱曹操?雖然曾有滅門之禍、與身為逃犯時的顛沛流離,或有恐慌、悲愴、卻從未見到曹操哀哀切切的自怨自艾。欲奪天下者,或力拼、或服眾、或愛民,卻從未聽過以【博取同情】作為訴求,這樣的君主是成不了氣候的。他這般豪傑沒啥悲情,何從走出?
曹操雖於三國演義被視為篡逆,若看過正史的人都知道:他可是黃上冊封的【漢丞相】!蜀漢、孫吳在稱帝之前,該算【割據群雄】。即便、吾等對於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誼,以及諸葛孔明的神算及君臣之義,有無限崇敬。但避免被小說改變史觀,也該是必須的。孟德先生集文采武略之大成,在【孫子兵法】都還有他的批註(三國演義裡燒掉的曹操自寫兵書,也靠【置入性行銷】留存。)【短歌行】早被人津津樂道,今日重新閱讀此詩,找到相關書籍資料研究;再度認識國學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偉人的恢弘才學。
寫首詩:
袁氏據冀北,
鬩牆關外退;
殘黨猶寇邊,
誰恤百姓悲?
孟德領丞相,
旌旗討強梁;
捷報勢破竹,
麾下龍虎將。
凱歌歸途上,
渺渺視海滄;
霸業初有成,
山水入詩賞。
三分終歸晉,
隆中空費心;
曹門出三傑,
萬代樂道津。
曹操【觀滄海】簡評
2005/07/16 14:33
瀏覽3,47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