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正道與外道
2023/09/21 19:28
瀏覽20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某人說:【佛寺供奉道教金母就是供奉外道】

我反問:【如果用供奉的神佛作為外道的判斷,佛陀時代被視為外道的耆那教,拜準提佛母,所以耆那教也是屬於正道囉?】, 師尊【不管你是神仙的思想,或者是什麼思想,你只要是走「無我」這條路,還是正見;如果執著我,那當然屬於外道。

出處:

師尊:【還有一個教也是很尊敬的,在印度,叫「耆那教」,我記得我在印度有看到耆那教在遊行,他們抬出來的主尊,我一看那一尊根本就是準提佛母。】

https://tbs-rainbow.org/%E9%81%93%E6%9E%9C/%E7%AC%AC%E5%85%A9%E7%99%BE%E4%BA%94%E5%8D%81%E5%9B%9B%E8%AC%9B%EF%BC%9A%E5%85%A7%E4%BF%AE%E6%88%90%E5%B0%B1%E8%80%85%20%E8%BA%AB%E9%AB%94%E8%87%AA%E7%84%B6%E6%94%BE%E5%87%BA%E5%85%89%E6%98%8E

--------------------------------------------------------------------------

蓮生法王開示

正見與外道

  昨天,我們談到佛教分為五乘,這五乘的修行,都可以算是佛法,但是,為什麼又分為正見和外道呢?這個道理到底是在哪裡?經過我自己的體驗,所謂的外道都是執著神我,就是執著有我,也就是我執。你有「我」跟「我的」執著,你始終在心外求法,這就可以稱為外道;合乎於「無我」的修行,就應該算是正見了。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

  釋迦牟尼佛在最初修行的十二年中,曾學了三年古印度教的「無想定」,有「神我」在裡面;又以三年時間,達到了當時印度婆羅門教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無色界的最高境界,也仍然有神我在裡面,都算是外道。只有超出四禪八定,到了「無我」的四聖的境界,才算是正的。

  所以,正見和外道的差別,應該是:

  外道,有我;

  正見,無我。

  不管你是神仙的思想,或者是什麼思想,你只要是走「無我」這條路,還是正見;如果執著我,那當然屬於外道。

  釋迦牟尼佛所提倡的思想,是「無我」的思想,而當時印度教、婆羅門教最高的境界還是「神我」的思想,所以,那時候才稱印度教、婆羅門教為外道。

  無我的思想,才是正見的思想;我執的思想,可以講,都是外道的思想。正見和外道的差別就是在這裡。

  

我記得,印度有一個教──是屬於佛陀時代六師外道當中的其中一支,六師外道不是一般的人,只是他們的理論跟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有差異,所謂六師,全部都是出家人,都是出家的比丘,各有領導人。釋迦牟尼佛的法義跟六師外道是不一樣的。其中有一支一直流傳到現在,叫做「耆那教」。

  (梵語:Jainadharma;泰米爾語:Samanam;英語:Jainism,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其獨立的信仰和哲學。始創人為筏太摩那,Vardhamana,又稱大雄Mahavira,前599年至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之一的尼揵陀若提子,他早於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樣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許多耆那教的影響)

  就是六師當中的一支,他們唯一尊敬的一個佛母就是準提佛母。準提佛母居然是六師外道其中一支最尊敬的佛母。在那時候,只有了義跟不了義的差別而已,釋迦牟尼佛的僧團有其法義,最終的是了義,與其他六師的主張不太一樣,都不同,所以被稱為外道。師尊是這樣認為,佛法是道,外道也是道,各有修行的方法,不管怎麼樣修行,只要能走到最了義的那一層,都屬於正道。

嗡嘛呢唄咪吽。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回應槓精系列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