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兩岸三地已拍爛滿清十三王朝稗官野史宮廷秘辛,這部將近30年前上映的英語電影,無論何時再看,幕前幕後各方面,都是擲地有聲,歷久彌新。
1988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幾為本片舉辦,獲最佳影片、導演、攝影、剪輯、配樂、混音、改編劇本、藝術指導、服裝設計等9項獎,男女主角尊龍(John Lone)、陳冲,因此國際知名,而主題音樂至今耳熟能詳。
主題人物愛新覺羅溥儀,家喻戶曉似遠又近,1906年出生,1967年過世,與現存很多人,曾同時活在世上。1908年3歲入紫禁城當皇帝,年號宣統,1912年6歲退位,1917年13歲被張勳推擁稱帝十幾天,1924年18歲被逐出宮外,1934年28歲受日本人控制,登基東北滿州國皇帝,年號康德,這次當皇帝最久,當然也最懂得所謂「傀儡」。
直到1945年8月,日本被美國原子彈轟垮,溥儀隔沒兩天宣告退位,想逃到日本,被蘇聯逮捕拘留。1950年8月送至撫順勞改。1959年12月特赦。1960年代,做過北京植物園園丁及售票員、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資料專員、全國政協委員,且列入保護對象,未受紅衛兵批鬥。1967年尿毒症病逝北京。
正史評溥儀沒甚麼能耐,始終不醒皇帝夢,但本片導演兼編劇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0-),可就釋出高度同情。
從電影推演,溥儀不過是歷史犧牲品,從來身不由己,關在宮闈、成長、結婚、趕出宮外、被日本人操弄、被中共再教育,及至最後暮色黃昏,重回金鑾殿前,黃口小兒不識人物,為證己身曾居人上,找出塵封數十年蟋蟀罐,蓋掀蟲出,回頭再望,人面不知何處去,如夢一場。
全片以溥儀從小到大為縱向時間軸,橫切撫順勞改營訊問與自白,有條不紊跳接回溯,除尊龍演溥儀、陳冲演婉容外,戲分最重就是彼得奧圖(Peter O'Toole)演英國老師Johnston(Reginald 'R. J.' Johnston),及英若誠(時任中共文化部副部長)演典獄長,後兩者其實就是編導如何看待溥儀,理性旁觀卻不得不同情。
先說英國老師Johnston,蘇格蘭人,1919年入宮,教溥儀英數史地,以其睿智循循善誘溥儀待人處事及世界觀,是良師益友,更是替代父親角色,其間教溥儀騎腳踏車;力排守舊陳見,讓溥儀配戴眼鏡矯正視力;乃至教溥儀學打網球。師生朝夕相處,使溥儀不但孺慕信賴Johnston,更對遠走英國充滿嚮往,惜終身未如願。
真實Johnston出身蘇格蘭軍官,原屬意正宗蘇格蘭明星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而後談定彼得奧圖(Peter O'Toole),沒有軍人威武,代之溫文爾雅,正派有禮,長袍馬褂足蹬皂靴,筷子拿得甚至比少年皇帝好,咬字清晰悅耳不在話下。
及至1931年天津碼頭車內告別,溥儀贈師摺扇,師生握手依依,情溢言表。此後溥儀載浮載沉,再無人注入關愛扶持指導,曾有幸受教這樣好老師,可謂一段幸運過程。
而另一要角典獄長,實是後來「Johnston」,初見溥儀閉門自殺救其一命,聆聽溥儀自白,並閱讀Johnston回英後著作「紫禁城的黃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了解溥儀被命運撥弄至此,同時也要求溥儀學習自理,扣扣子、繫鞋帶,沒有人生來等人伺候。
藉由典獄長定論,溥儀之前覺得最了不起,高高在上,不願屈就,而後自認最倒楣,千錯萬錯,都是他錯。後來,文化大革命開始,典獄長被指控反革命,五花大綁遊街示眾,溥儀企圖阻止,向紅衛兵解釋,典獄長是好人,是好老師,似又顯示溥儀本性善良,懂得分辨好壞。
本片觀點始終聚焦溥儀,其他次角較無深刻描述,但不失歷史宏觀氛圍,算是成功傳記電影,無論公映版2小時30分,導演版3小時40分,皆不至枯燥沉悶,雖然公映版已臻完整。
不過,最值得一看還是北京故宮,從裡到外實景攝製,全然不設柵欄限制,任由劇組登堂入室,是空前,也是絕後。當然,本片優秀攝影、精緻服裝、適得其所配樂、嚴謹走位部陣,的確不負取得這樣難得場景及完整入鏡專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