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一則在《安士全書》當中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有一個人叫姚東朗,他有一個兒子十歲,十歲的時候就生重病。他請很好的醫生來看病,再貴的藥都買來給他兒子吃,可是就是不會好,奄奄一息。他非常難過,心想,『這兒怎麼這麼跟我沒有緣份。』他兒子奄奄一息之下,反而坐起來,還用北方的口音講話,講說『我差不多命快終,可是我一定要把我們前世因果告訴你,不然你不知道原因為什麼是這樣子。』他說他們幾輩子前是在一家寺院裡同時出家,是師兄弟。結果他存了三十兩,師兄看到之後,覬覦他的錢,就在他上廁所茅蓬的時候,用尖刀把他刺死。刺死之後,官府辦起來,他又送賄,把三十兩銀子又送到縣老爺那邊,縣老爺把這師兄讓他無罪沒有事情。這樣一個恨,這樣結的怨,到最後,兩世之後來投胎當他的兒子。縣太爺投生就是他這個爸爸,現在這個爸爸姚東朗;被殺的就是他這個兒子。『我十歲以來,你給我的教育,花在我身上所有的錢,算一算差不多三十兩,還盡了,所以我命該走,不可以再當你兒子。可是我告訴你,我命終,這邊一口氣斷了之後,我到哪裡去?我到你女兒那邊去投胎,當她的小孩,讓她流產,然後母子就在這一次生產當中死掉。你這個女兒是誰?就是我的師兄。』
※以上是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聽法師講《佛說阿彌陀經》時,提到『怨憎會苦』時,法師講的一個故事,根據上課錄音內容,記錄出來的。講完這個故事之後,法師又做了下面的開示,如下:
你看就這樣冤冤相報,報了好幾世還在,你說女兒生了小孩,流產之後,母子統統死掉之後,這筆帳是不是就結了?還沒喔!因為你每一次造作惡業的時候,你的心跟心所起了這個惡念,它又流到你的第八阿賴耶識裡面,成為未來的種子,冤冤相報,一直報下去,沒完沒了。
這個就是怨憎會苦。討厭的人在路上,我可以躲。我的上司,我可以不要,我不要這工作,就生在你家裡,你怎麼躲啊?所以我們跟父母親,還有六親眷屬相處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那種感覺:有些就是很投緣,他怎麼說怎麼好,有些就是三句多,談起來就衝就頂嘴。其實你仔細看他講話的內容也沒有錯啊,可是為什麼你聽不進去,就是要反,就是要回嘴,為什麼?就是這個怨憎會。
現在我們學佛之後,就不能隨著這個業力這樣轉,你就要靜下心來,『過去一定是結了什麼冤仇,再來結為父母子女的。』你就要這一世能夠轉這個宿債,夙昔薰習出來的這個債,我們要在這一世當中解冤解業,一起來佛法當中找出辦法,做種種的善,然後迴向彼此之間能把冤業解掉,不然沒完沒了。更大的恭敬心跟忍耐力來包容周邊的六親眷屬,因為沒有緣,絕對不會聚在一起,他不會無緣無故當你的兒。
『可是我看別人的母親、別人的父親,都這麼的慈祥可愛,為什麼我家的兩老是這個樣子?』你不用怨嘆,都是你自己跟人家過去結來的緣,所以你現在學佛之後,哪裡是你的修行處呢?苦的地方更是你修行的地方,在佛法裡面有各種的方法,可以讓你把這問題,這個困難解掉,是一定沒有問題的,我們要努力的地方就在這裡。
......
怨憎會苦,就是你最討厭的人事物,偏偏就被你碰到。我們說怨敵,我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情,我儘量避免,可是他竟然就是你生下來愛得不得了的兒子,那你怎麼辦?他就是來討債的,他就是來報怨的,怎麼辦?世間上很多很多這個事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我們既然學佛了,就是彼此要解冤解業,要明白今天這樣子的因緣,不是沒有因的,果上看來是這樣的關係,一定是我們過去世跟人家結的怨,這一世再來,一定要把這冤結解掉,叫歡喜受報,不管這個兒子多壞。比方說,這一世他是你的兒子,這關係這麼讓你頭痛,這樣的關係,生生世世它都會改變的,只要你努力。更何況,即使這一世現下是這樣的關係,只要你努力懺悔改過、斷惡修善的話,這一世也可以改變,因為它都是因緣所生,你只要把因緣改變的話,它一定會改變,重點就是積極地斷惡修善,什麼事情都是反求諸己,你把自己行為好好去改過,一定可以改變現下每一個你覺得不是那麼順心的因緣。
- 1樓. 陳凱爾2011/01/22 16:04請問師父
如果說自己的父親欠人賭債.數目不小.討債公司來跟子女要錢.子女該不該還錢? 還下去可能就沒完沒了了. 子女為了避免父親債務的麻煩.避不跟父親見面.而且心裡也不諒解父親.請問這要如何了結呢? 比如說豬哥亮跟謝金燕的例子.謝謝師父.感謝大德的提問,您的「請問師父」應該不是指末學吧,末學不過是個學佛尚不滿兩年的初學者,有感於佛法的智慧應該跟大眾分享,所以將師父的上課內容貼上來,讓更多人獲得法益,末學無法談什麼高深的佛法。不過您的問題,也是末學想問的,所以也就去請教了師父,以致到現在才做回覆,請見諒。末學大概就師父的意思,加入一些自己的解釋回應如下:
jing皆大歡喜 於 2011/01/27 23:20回覆
生為父子,本來就有共業的關係。各各情況都是不同的,都是不同的個案,對於個案,實在不好說應該如何如何。我們是外人,真正內情只有當事人才清楚。就像「該不該體罰」這個問題,如果說要體罰,那麼小孩被打得半死怎麼辦,如果不該體罰,他得寸進尺呢?事相不是重點,而是體罰的人或不體罰的人他是用什麼心。
同樣一件事情,兩個人都做,外表看起來都是善事,但做的人發心不同,他的果報也不一樣。這就是《了凡四訓》裡提到善有真假之分。作善是為了利益眾人,沒有任何私心,這是真善。作善是為了名聞利養,為了得「大善人」的美名的話,是有私心的話,這是假善。這樣的不同的心念,只有作善的人自己才知道,外人是看不出的。
如果有政治人物去向高僧大德請益的話,所得到的開示也不會針對個別政策,但就是依據佛法提出原理原則給請法的人作參考,為政者依此原則,再擬出實際可執行的作法。
大家都知道做善事,但每個人做的一定不一樣。財力大的可能出錢多一點,智慧高的可以做法布施,就連隨喜他人作善都有功德。布施的功德不是以金錢大小來作標準,越無私、越不求回報、心量越大,功德才越大。所以,知道佛法的道理後,可以思惟在這個道理下,我可以做的是什麼,可以自己衡量,畢竟每個人的條件不同。
父子及第三者的債務問題很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說你該如何、他該如何。但是互相解冤釋結、用誠心去化解是一個大方向。現在的處境是過去的業所招感的,不化解的話永遠是冤冤相報。在大前提之下,看各人的條件,各人的發心,在能力範圍內,只要不違背此前提,儘量去做,終究有解決的時候。
末學才疏學淺,見識淺陋,若他日有更好的想法,再來修改本文。若有其他善知識願意提出高見的話,請惠賜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