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機器人競賽 台灣迎新機會
2025/11/14 07:41
瀏覽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機器人競賽 台灣迎新機會

2025-11-14 01:26 
機器人正成為全球AI科技與智慧製造的新戰場。圖/AI生成

機器人正成為全球AI科技與智慧製造的新戰場。展望2030年,美中兩國在設計、製造、應用與生態體系的消長,將深刻影響全球產業格局與科技領導權。美國目前仍在高端技術與軟體生態領先,但中國正以市場規模、成本與政策動能迅速追趕,雙方差距正逐漸縮小。

在產能與市場面向上,中國增長速度驚人。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估算,2024年中國新安裝工業機器人達29.5萬台,占全球54%,其中本土品牌滲透率突破五成;2025年裝置量更上看80萬台。中國已不再只是技術引進者,而是全球最大的使用與製造國。龐大需求讓企業能快速迭代、降本並累積經驗,形成美國難以複製的結構優勢。應用場景更橫跨汽車、3C、鋰電、物流、醫療、餐飲與教育,深度與廣度均遠超其他國家。政府從「十四五智能製造規劃」到地方人形機器人基金皆明確扶持,使企業能快速商業化與量產。大陸目前雖在高階控制與零組件相對美國仍有落差,但普及率與市場滲透已呈壓倒性優勢。

美國則以創新與高端技術見長。波士頓動力、Agility Robotics、Figure AI等公司在感知、運動控制與AI結合領域領先,並掌握模擬平台與基礎模型優勢。這些屬於智慧層競爭,美國深厚的AI生態讓其在通用型與人形機器人仍居主導。然而,機器人極端倚賴技術與應用磨合,若技術最終無法轉化為產能與實操數據,美國的領先地位恐將難以長久維持。

中國大陸的供應鏈整合能力是其致勝關鍵。從伺服馬達、減速器、控制器到整機裝配,中國企業普遍具備成本競爭力。雖短期內同質化壓力上升,卻促進價格下降與市場普及,讓機器人更早進入中小企業與家庭。隨著使用數據爆炸式成長,AI訓練與演算法優化亦加速,形成「規模-數據-創新」的正向循環。

但中國仍有關鍵技術短板:高精度減速器與力矩馬達仍部分依賴日本;高靈敏度觸覺與力控感測器尚有不足;軟體中間件與安全冗餘系統不完善,均將限制出口與高端部署。若無法突破,難以進入全球高端市場。反觀美國,挑戰在於製造體系空洞化,雖創新能量旺盛,但本土生產力不足,只能依賴海外代工。

整體而言,中國正以內需帶動產能與成本優勢,再逐步攻入全球市場;美國則以技術與品牌維持在AI模組、控制系統與安全標準的主導。前者邁「量變帶質變」之路,後者走「技術塑造價值」之途。

預期2030年全球機器人產業將形成分層格局:中國在製造規模與應用滲透上領先,美國在軟體架構與智慧決策仍居核心。若中國能在高端零組件與系統軟體突破自主化,雙方將真正並駕齊驅,開啟新一輪全球科技與生產力革命。

在此格局下,台灣角色不容忽視。台灣擁有精密製造與電子供應鏈優勢,可在減速器、控制板、傳感器與智慧製造整合方案中找到利基,更可在美中之間扮演「截長補短、左右逢源」的關鍵中介。借助美國在AI晶片、軟體與安全標準的強項,結合中國在結構件、機構模組與市場應用量能,台灣完全有條件複製2010-2020年在智慧型手機產業中「系統整合者」的角色,如同當年台灣同時服務蘋果與華為,憑設計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協調力取得不可取代的樞紐地位。若能以同樣策略投入機器人與智慧製造領域,台灣將再度在全球產業鏈中創造關鍵的新篇章。

展望2030年,機器人時代的競爭,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市場、人才與制度的競逐。台灣關鍵在如何於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間取得平衡、在美中兩強之間創造互補價值。唯有主動擘劃產業鏈定位,整合科研、製造與政策能量,方能在下一輪工業革命中,繼續扮演全球不可或缺的戰略支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