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解析》超宅惡魔 聞人味才攻擊 | |
小黑蚊,是近年來威脅台灣民眾生活品質的迷你吸血惡魔,要防治這個 日落就不活動 小黑蚊生活史約20到30天,雄蟲羽化後吸露水或花蜜,交配後死亡;雌蟲吸血後約3到4天即可產卵於潮濕的表土,平均產40粒,最多可產約80粒。大概2到3天就孵化為幼蟲,幼蟲期9到12天,以藍綠藻或綠藻等藻類為主要食物。 影響幼蟲發育的環境因子,以溫度影響最大。報告指出,在低溫環境,幼蟲發育期可延長至100天以上,35度以上,10度以下,幼蟲無法存活。 老熟的幼蟲會爬到乾燥的地方化蛹,蛹期3到5天。羽化時需要很高的相對濕度,75%的相對濕度下,羽化率僅約三到四成,羽化後雌蟲壽命可達42天。 由此可知,保持環境乾燥有助於降低成蟲羽化率。 小黑蚊吸血活動都在白天進行,早上7、8點就開始吸血,中午11點至下午3、4點為吸血高峰,天黑後不吸血也不活動。 戶外走動防叮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說,小黑蚊喜歡在光影交接處活動,平時很「宅」,不會隨處飛行,都隱匿在棲地附近30到 他解釋,小黑蚊攻擊行為屬「守株待兔」,不像蚊子有「寄主搜尋行為」,所以常看到蚊子會跟著一個走動的人頭上飛舞,但小黑蚊不會。 當小黑蚊感應到人的氣味時才會起飛去吸血,因此在竹林、樹蔭或涼亭等很浪漫的地方休息、欣賞風景,或下棋、聊天、喝茶時,很容易被叮咬,走動時小黑蚊不會跟著到處跑。 竹林是小黑蚊的源發地,因林內有大量青苔可做為幼蟲食物,再加上竹林內光影交錯,成為孕育的溫床。 抑藻勝過噴藥 杜武俊指出,由於小黑蚊活動範圍有限,因此在噴藥防治時不必全面用藥,全面用藥反而浪費。 最適合台灣鋏蠓發生的溫度在18到32度間,因此台灣可說全年都會發生,密度春夏季高。冬季比較低,每年春雨和梅雨季節後,就是小黑蚊大發生的時間。 實驗報告也發現,小黑蚊的幼蟲不會生在水中,蛹在水中也不會羽化。 不過,不要以為這樣就表示水可以殺死小黑蚊,幼蟲隨著齡期,耐水性會增加,第四齡幼蟲浸水18天仍有半數存活,主要是因為它們會聚集結成球狀構造,漂浮水面。朝幼蟲棲地沖水,反而會導致幼蟲擴散。 目前中興大學、台灣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台科大的研究團隊,也在研究以微生物抑制藍綠藻生長,只要能找出物質特性,就能研發出有效殺滅藻類的微生物萃取物,管理藻類的生長,利用減少幼蟲的食物,減少小黑蚊的數目。 Q&A》小黑蚊不是蚊子 Q:小黑蚊能飛多高? A:小黑蚊習性低飛,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所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主要叮刺部位。也因此小黑蚊危害多在一樓,二樓以上通常不會有小黑蚊的危害。 Q:小黑蚊是蚊子嗎? A:小黑蚊不是蚊子,屬於蠓科、鋏蠓屬,全世界目前已記載的吸血蠓有1700種,鋏蠓屬占137種,根擺據連日清教授研究,記錄到台灣地區鋏蠓屬的蠛蠓亞屬種類,有24種,其中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會吸食人血。 Q:小黑蚊會叮咬其他的動物嗎? A:目前研究小黑蚊不太會叮刺家中寵物或牲畜,幾乎只吸人血,但曾發現會吸山豬血。 Q:小黑蚊是外來種嗎? A:不是,台灣鋏蠓為台灣原生種昆蟲,1913年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在台中縣發現並命名。
|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