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兒的第二部電影是[New Moon/新月].
這部愛情戲劇/輕歌劇電影改編自輕歌劇[The New Moon/新月]
由西格蒙德·羅姆貝格 (Sigmund Romberg) 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 (Oscar Hammerstein II) 二世,弗蘭克·曼德爾(Frank Mandel)和勞倫斯·施瓦布(Laurence Schwab)和其他人創作劇本和歌詞。
1928年,最初的舞台版本於在百老匯首映,票房賣座,連演519場。
1930 年的電影版由Sylvia Thalberg+Frank Butler改編,
Cyril Hume負責台詞,
情節與原著完全不同,改以俄羅斯為背景。
‘新月’是一艘穿越裏海的船名。
一位名叫彼得羅夫Lt. Petroff )的年輕軍官遇到了俄羅斯坦妮雅(Tanya)公主,在船上展開了一段戀情。
抵達克拉斯諾夫港後,彼得羅夫得知坦妮雅已與布魯西洛夫州長訂婚。
彼得羅夫大失所望,與坦妮雅爭執。
當布魯西洛夫知情後,發誓要報仇雪恨,導致一場血腥的軍事交戰,甚至連喜劇救濟角色波特金(古斯·夏伊飾)也被殺。
儘管如此,男主和女主都活下來,為愛歌唱。
原本輕歌劇設定在18世紀的美洲新奧爾良,而非革命前的俄羅斯,
這一事實並沒有阻止編劇使用 1928年舞台版的大部分情節設置。
傑克康威(Jack Conway)導演,Paul Bern製片.
Oliver T. Marsh攝影.
Adrian服裝設計(袍服).Cedric Gibbons 藝術設計.
西格蒙德·羅姆貝格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弗蘭克·曼德爾,勞倫斯·施瓦布
William Axt也參與譜曲,創作額外音樂,但未掛名.
本片還收錄非西格蒙德·羅姆貝格音樂劇中的歌曲,由Herbert Stothart作曲 Clifford Grey作詞.
男主角是勞倫斯·蒂貝特(Lawrence Mervil Tibbett),摩兒排名第二.
Adolphe Menjou共同主演.
其他要角有:Roland Young,Gus Shy,Emily Fitzroy.
[新月]在1930年12月上映,影評普通.
不過摩兒跟蒂貝特的歌喉仍受到讚美.
可是在有聲片初期,音樂歌舞電影氾濫,導致票房表現不佳,
儘管採用斯拉夫背景,但為了避免與1940年的珍妮特·麥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尼爾遜·艾迪(Nelson Eddy)翻拍版混淆,
1957年將播映版權賣給電視時,[新月]重新命名為[Parisian Belle/巴黎美女]。
*******************
1930年,米高梅考慮製作[風流寡婦]的有聲電影版,
並宣佈葛麗絲摩兒(Grace Moore)+Lawrence Tibbett主演。
後來媒體建議從派拉蒙外借莫里斯雪佛萊,珍妮麥當勞與導演劉別謙。
可是MGM發現1925年劇本大多數情節皆是Erich von Stroheim增加,且擁有權利。
MGM的律師花了三年時間才解決法律權利問題。
*******************
由於兩部電影賣座失利,讓摩兒淡出影壇,專注在歌劇舞台.
1931年7月15日,葛麗絲與西班牙演員瓦倫丁帕雷拉(Valentin Parera)結婚.
*******************
1932年,葛麗絲在百老匯主演音樂劇[The DuBarry/杜巴里].
由奧地利利作曲家/劇作家Karl Millöcker創作.
票房賣座,讓摩兒重新恢復聲名.
首演之夜,哥倫比亞影業總裁哈利孔恩(Harry Cohn)便坐在席上.
在[The DuBarry/杜巴里]結束成功的演出後,摩兒回到加州,在好萊塢露天劇場演出.
英國導演埃德蒙·古爾丁(Edmund Goulding)為她舉辦一場宴會,哈利孔恩是賓客之一.
孔恩詢問摩兒是否願意為哥倫比亞公司拍攝一部電影,並告知她第二天11點去見他.
摩兒應允了.
可是第二天上午,葛麗絲睡過頭了.電話鈴聲吵醒了她,話筒那頭是孔恩生氣的聲音.
摩兒連忙趕到哈利孔恩的辦公室.
孔恩提供她每片2.5萬美元的合約,葛麗絲說會考慮.
當時葛麗絲想以勝利之姿回到米高梅,因為墨利斯雪佛萊(Maurice Chevalier)想跟摩兒合演音樂劇[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電影版,
葛麗絲極想要這個角色,甚至願意免費演出.
可是 她1930年在米高梅拍攝的[A Lady‘s Morals][New Moon]票房不佳,
導演劉別謙不在乎她.
加上Irving Thalberg 卻告訴摩恩,她體重過重(摩兒一直難以維持在合約規定的135磅以下),不上相,決定找其她演員。
最後珍妮麥唐諾(Jeanette MacDonald)取代她成為[風流寡婦]女主角.
葛麗絲只能選擇跟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簽約.
可是孔恩卻未能為摩兒找到適合題材.
東岸的兄長傑克孔恩(Jack Cohn)跟其他公司高層認為拍攝歌劇音樂電影簡直瘋狂,它不會被大眾接受。
哥倫比亞首席談判代表山姆·布里斯金 (Sam Briskin)被派去處理合同問題。
布里斯金告知摩爾小姐,交易已經結束;哥倫比亞會買斷她的合同。
葛麗絲的回應是被認為是摩爾風格:她尖叫著拒絕,並大步走出了辦公室,砰的一聲關上門,砸碎了玻璃。”
孔恩被迫找題材讓摩兒有東西演出.
他指派埃弗雷特.里斯金(Everett Riskin)擔任製片人。
製片人開始創作一個浪漫的故事,描述一名美國女孩在意大利被嚴格老師監督下學習歌劇,最終在大都會歌劇院取得成功。
這是一個鬆散的故事,但能演繹摩兒熟悉的詠嘆調,里斯金認為會得到摩兒小姐的支持。
葛麗絲對想唱什麼有自己的想法,她說服孔恩:“哈利,親愛的,我必須唱蝴蝶.”
孔恩誤以為是流行歌曲[Poor Butterfly/可憐的蝴蝶]
摩爾小姐糾正道。“我指的是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蝴蝶(Madama Butterfly。"
這部電影便是[One Night of Love/愛之夜].

[One Night of Love/愛之夜]是部歌劇愛情劇情片改編自Charles Beahan&Dorothy Speare的短篇故事[Dont Fall in Love/別墜入愛河].
S.K. Lauren,James Gow,Edmund Hall North 改編電影劇本.
故事描述瑪麗·巴雷特(Mary Barrett),一位有抱負的歌劇歌手,在米蘭著名的歌劇大師吉里奧·蒙特威爾第(Guilio Monterverdi)旗下學習。
在無休止的工作和爭吵間,他們的關係發展為愛情。
可是嫉妒和誤解使瑪麗和吉里奧無法承認他們的真實感受。
導演為Victor Schertzinger,哈利孔恩製片.
Joseph Walker攝影,
Alfred Newman/Victor Schertzinger/Louis Silvers/Howard Jackson負責音樂,
Stephen Goosson藝術指導.Robert Kalloch服裝設計.
男主角為Tullio Carminati,Lyle Talbot .
女二為Mona Barrie.
要角為Jessie Ralph ,Luis Alberni,Andrés de Segurola ,Nydia Westman .
據《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國際攝影師》報導,大都會歌劇院的整個舞台、部分側翼和座位平面圖都被複製了,佔據了整個哥倫比亞最大的攝影棚。
[One Night of Love]從1934年3月15日拍到4月20日,共花733,150美元成本.
1934年9月5日[One Night of Love]在洛杉磯首映,
9月6日在紐約音樂廳首映。
9月15全面上映,票房大成功,北美回收170萬美元(rentals),全球共250萬美元.
儘管在鄉區跟小鎮賣座不如城市,但卻是哥倫比亞首部在頗富影響力的洛氏(Loews chain)戲院連鎖取得重要預訂的電影.
[One Night of Love]也大獲好評,被《Film Daily/電影日報》影評票選為年度十大佳片.
影評認為本片將歌劇帶向更廣大的群眾.
隔年提名六項奧斯卡獎,獲獎兩項,外加一項科技獎:
最佳音樂(配樂)(Louis Silvers獲獎)
最佳音響錄音(John P. Livadary獲獎)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佳電影剪輯提名
科學或技術獎(Class III)(獲獎)
(感謝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將垂直切割光盤方法(hill and dale 錄音)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室製作中,並在電影[One Night of Love)中錄製聲音。”
摩兒以[One Night of Love]提名奧斯卡女主角,讓她聲名大噪,終於成功重返影壇.
下一則: [經典女星-27]美國影壇的〔田納西夜鶯〕─歌劇大眾化的功臣─〔葛麗絲.摩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