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7 榛山
2011/12/09 21:39
瀏覽2,934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今天非假日安排休假一天,這種假有點不好意思說,不過據說發明這種假的公司可以去領諾貝爾獎@@||| 不想浪費一天窩在家裡的我,判斷天氣似乎不差,手邊又有"榛山步道"的GPS檔,因此決定來去新竹觀霧走一趟。
根據"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官網對"榛山步道"的介紹:海拔2489公尺的榛山山頂,步道路程約為4130公尺,是欣賞日出的極佳地點,在此處亦可以眺望雪山群峰,及大霸尖山;榛山步道在4、5月可見高山杜鵑的綻放,如森氏杜鵑、台灣杜鵑等,檜山步道沿線陰溼林下或林緣可見黃花鳳仙花、台灣特有種之棣慕華鳳仙花等等植物,生態景觀十分豐富。
事後來看,這裡提到的"榛山山頂"應該是指觀景台,因為榛山基點處其實展望不佳,且最後那段1.7公里左右的路非常不好走。
跟平常一樣,今天早上6:00就起床,之前在竹東住了7年,常常開著手排車到週遭的山裡跑山路,因此對往觀霧的路不算陌生;但多年沒去,再加上幾次風災的蹂躪,路況不算太好,到達觀霧山莊時已經8:30了。今天在停車場只遇到2台小巴,載著一群看來是要走森林浴步道的遊客,整裝啟程後回望山莊,天氣如我所願真的還不錯:
日本人台灣山嶽會總幹事"沼井鐵太郎"在1927年(昭和2年)首次攀登大霸尖山,後來在1928年(昭和3年)發表一篇《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文裡描述:『……這神聖的稜線啊! 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 戴上勝利的榮冠, 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此即為山嶽界稱大霸尖山到雪山之間的主脊連峰為"聖稜線"的由來。從此之後,這條神聖的稜線即深深地烙印在愛山人的心靈裡。 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聖稜線這條大霸尖山、雪山之間險峻無雙的高連山脈,才真正首次被純粹登山家以繩索隊伍橫斷完成,開啟了聖稜線輝煌的山岳歷史。
這條昔日的探險級縱走路線,隨著時代的推演,縱走的隊伍漸漸地踏出一條明晰的途徑;民國六O年代之後的百岳登峰運動與七O、八O年代的社團雪山六路會師登山運動,更吸引了眾多的隊伍,在這條神聖的稜線上活動,而傳統的聖稜線行程-大霸尖山到雪山主峰,已無法滿足愛好翻山越嶺的登山癡迷,於是有人把行程延伸,加入了武陵四秀的行程,成了"聖稜ㄚ型"或是"聖稜O型";"ㄚ"型就是從武陵農場起攀,先縱走桃山、喀拉業山、池有山與品田山之後,續走塔克金溪經霸南,以輕裝往返大霸群山,再循傳統聖稜路線至雪山主峰;"O"型則是在縱走武陵四秀後,直接從品田山西側垂降品田斷崖,再於布秀蘭山接上傳統聖稜的路線。多變的組合與選擇,讓聖稜線成為雪山山脈最著名的縱走路線。
回到現場,此觀景台有著360度的視野,眼前的聖稜線從"大霸尖山"一直到"雪山"(上次相見是一年前帶"堯堯"再次上"雪山"),今天雖然不時被雲遮住,但大老遠從連日陰雨綿綿的台北來此,這樣的收穫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
觀景台上自我陶醉了一陣子,爭取時間,繼續往榛山基點前進,因無明顯的指示,照著預先下載的GPS的軌跡尋找了約5分鐘,才在原路往回退了好幾十公尺處找到了幾乎讓人認不出來的路經,猜想大部分人都只走到觀景台,往基點的路應該乏人問津,還好有登山布條可以引領正確的路:
最後,附上兩張觀景台拍的全景照:
根據"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官網對"榛山步道"的介紹:海拔2489公尺的榛山山頂,步道路程約為4130公尺,是欣賞日出的極佳地點,在此處亦可以眺望雪山群峰,及大霸尖山;榛山步道在4、5月可見高山杜鵑的綻放,如森氏杜鵑、台灣杜鵑等,檜山步道沿線陰溼林下或林緣可見黃花鳳仙花、台灣特有種之棣慕華鳳仙花等等植物,生態景觀十分豐富。
事後來看,這裡提到的"榛山山頂"應該是指觀景台,因為榛山基點處其實展望不佳,且最後那段1.7公里左右的路非常不好走。
跟平常一樣,今天早上6:00就起床,之前在竹東住了7年,常常開著手排車到週遭的山裡跑山路,因此對往觀霧的路不算陌生;但多年沒去,再加上幾次風災的蹂躪,路況不算太好,到達觀霧山莊時已經8:30了。今天在停車場只遇到2台小巴,載著一群看來是要走森林浴步道的遊客,整裝啟程後回望山莊,天氣如我所願真的還不錯:






















日本人台灣山嶽會總幹事"沼井鐵太郎"在1927年(昭和2年)首次攀登大霸尖山,後來在1928年(昭和3年)發表一篇《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文裡描述:『……這神聖的稜線啊! 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 戴上勝利的榮冠, 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此即為山嶽界稱大霸尖山到雪山之間的主脊連峰為"聖稜線"的由來。從此之後,這條神聖的稜線即深深地烙印在愛山人的心靈裡。 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聖稜線這條大霸尖山、雪山之間險峻無雙的高連山脈,才真正首次被純粹登山家以繩索隊伍橫斷完成,開啟了聖稜線輝煌的山岳歷史。
這條昔日的探險級縱走路線,隨著時代的推演,縱走的隊伍漸漸地踏出一條明晰的途徑;民國六O年代之後的百岳登峰運動與七O、八O年代的社團雪山六路會師登山運動,更吸引了眾多的隊伍,在這條神聖的稜線上活動,而傳統的聖稜線行程-大霸尖山到雪山主峰,已無法滿足愛好翻山越嶺的登山癡迷,於是有人把行程延伸,加入了武陵四秀的行程,成了"聖稜ㄚ型"或是"聖稜O型";"ㄚ"型就是從武陵農場起攀,先縱走桃山、喀拉業山、池有山與品田山之後,續走塔克金溪經霸南,以輕裝往返大霸群山,再循傳統聖稜路線至雪山主峰;"O"型則是在縱走武陵四秀後,直接從品田山西側垂降品田斷崖,再於布秀蘭山接上傳統聖稜的路線。多變的組合與選擇,讓聖稜線成為雪山山脈最著名的縱走路線。
回到現場,此觀景台有著360度的視野,眼前的聖稜線從"大霸尖山"一直到"雪山"(上次相見是一年前帶"堯堯"再次上"雪山"),今天雖然不時被雲遮住,但大老遠從連日陰雨綿綿的台北來此,這樣的收穫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


觀景台上自我陶醉了一陣子,爭取時間,繼續往榛山基點前進,因無明顯的指示,照著預先下載的GPS的軌跡尋找了約5分鐘,才在原路往回退了好幾十公尺處找到了幾乎讓人認不出來的路經,猜想大部分人都只走到觀景台,往基點的路應該乏人問津,還好有登山布條可以引領正確的路:








































最後,附上兩張觀景台拍的全景照:

由左至右:境界山(2931M)、伊澤山(3297M)、大霸尖山(3492M)、小霸尖山(3360M)、加利山(3112M)、池有山(3301M)、品田山(3524M)、班山(2182M)、三榮山(2868M)、雪山北峰(3703M)、穆特勒布山(3626M)、北稜角山(3880M)、雪山主峰(3886M)、大劍山(3593M)、能加山(2324M)、佳陽山(3313M)、小劍山(3216M)。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版權所有,圖片禁止轉貼,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以免觸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