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5 平溪三尖 分次完登記錄 (加映三坑山)
2011/05/28 16:03
瀏覽2,544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愛登山的山友,有人立志收集百岳、有人收集五嶽/三尖/十峻、谷關七雄也常常聽到,但對我這種上班壓力大、休假不想太累、又要花心思在小孩身上的人的,大概都是可遇不可求;特別是百岳大概只能在夢中相見,10年來到現在也才完成10幾座。
偶然的機會觀賞『MIT台灣誌』在介紹平溪支線各站的風土民情時知道了"菁桐"有個俗稱小富士山的"薯榔尖",是日據時代『台陽礦業公司』日本人在當地的精神寄託,因為在山下遙望它就像是見到了家鄉的富士山。Google了一下,進而得知了平溪三尖的存在,又加上我從小愛坐火車,最好是那種可以開窗、過山洞會臭臭的普通車,對平溪支線特有好感(雖然現在的車廂都換了),所以決定找個時間去尋找"平溪三尖"。其實這件事一點也不偉大,大概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分次給它完成也沒關係,但就當作是自己完成一項迷你的小型完登計畫。
網路上所查到的平溪三尖介紹如下:
『薯榔尖』,海拔622公尺
薯榔尖、石筍尖及峰頭尖為平溪三尖,是北部山友假日常登門拜訪的郊山。薯榔尖與石筍尖相隔著一個小山谷,都是姜子寮山列之稜突起的山頭,位在菁桐坑之西北的薯榔尖,為三尖之首,因其山形似富士山,因此也被稱平溪富士山。站在薯榔尖三角基點處,可遙望菁桐坑和其南方的峰頭尖連峰,視野相當不錯。
『石筍尖』,海拔520公尺
石筍尖之所以被稱此名是因為由三坑山山頂或嶺腳滴水觀音停車場遠望看來,其山形如豎立之竹筍的原因,由菁桐平溪國中看如同無敵鐵金剛。除此之外,石筍尖又因看起來像皇帝座椅,而也被取了個「皇帝椅山」的名字。然而其山勢險峻、陡峭,因此登山時須手腳並用,因此建議民眾攻頂時須穿戴手套保護自己。
『峰頭尖』,海拔582公尺
位於菁桐坑南方,與薯榔尖、石筍尖遙遙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三尖連稜一路走來相當吃力,一般山友多採單登山頭。峰頭尖可自藤寮坑站登山口起登,經玉桂分校至峰頂,再回到菁桐坑。
獨自上山,看似簡單,實際上隱藏著危險性的"平溪三尖",結果花了我三天才完登,中間還多撿了一座"三坑山";第一天更是傻傻的誤入險境,受傷不說,就差沒筋疲力盡困在山中,以下文章採分日敘述。
【Day-1】2011.04.28 三坑山+石筍尖(未果) 天氣晴(坐火車)
好久沒坐平溪支線火車了,雖然現在的車廂不能開窗,還是滿心期待的出發;今天非假日,一早出門必定遇到的問題就是公車擠、火車也擠!從板橋站一直坐到瑞芳站之後才比較舒坦。"侯硐"站與"三貂嶺"都可以轉平溪支線,今天想到三貂嶺站瞧瞧:(黑白效果)
決定出發!此時,意外就發生了,這第2座繩梯的下方還有一段超過5公尺的峭壁,剛剛只靠著一條繩索與有限的踏點狼狽地爬上來,現在看了半天反而拿不定要如何下去,就在姑且一試的狀況下挑了一個姿勢下去,沒想到瞬間突然間滑落,四腳朝天跌在下方的小空地(幸好下面不是陡坡或石塊),東西掉一地,眼鏡也飛了,回神後才發現雙腳嚴重擦傷並流血,手指也撞傷,淒慘無比...
幸好老天眷顧,眼鏡順利找回,傷勢也不影響之後的腰繞。
坐在地上稍稍整理了一下心情,小腿則是用力過猛在抽筋,準備好後起身往回走到2個石筍中間的鞍部,直接往一旁山坡橫切下去,樹林裡不易前進,穿著短袖又處處被樹枝畫傷,不斷看著GPS想要往前接回主線,但現在正行走於石筍側面的陡峭邊坡,談何容易;數度找到點想突破,卻都因為這裡的筍子太陡而放棄(害我最近都不太想吃筍子),狼狽地經過了半個小時的努力,小腿又抽筋一次,終於接到石筍尖步道了!剛剛心裡越來越著急,現在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忍不住跌坐在步道上的我,剛剛因為礦泉水滾落山坡,已經無水可喝,本想要不要回過頭去找"石筍尖"頂部,但當下還是決定下山休息比較安全。Google Earth的軌跡記錄如下:
此次的GPS軌跡圖與高度落差圖:
【Day-2】2011.05.08 石筍尖+薯榔尖 天氣晴時多雲(自開車)
經過Day-1的震撼教育,這幾天對人生觀甚至因此有點改變,常常感嘆人類的渺小,明明山就在那邊不動,隨時等著你來挑戰,但只要滑一點、陡一點、高一點,科技再進步,渺小的人類還是得靠雙腳去克服,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式;再加上最近觀賞山難影片"127 Hours",更是感觸頗深!最近也常常Google"石筍尖北稜"的相關資料,大家都將它列為危險路段,成功的分享不少,但大部分是由"石筍尖"往北走,爬下2座高聳繩梯,也是危險萬分;而跟我一樣走法的沒找到幾個,真的要佩服那些挑戰成功的,或許是我對這樣的地形還無法克服,又或是那天狀況不佳、睡眠不足,不過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走一次了吧。
腳傷還沒完全結痂(其實傷的還不輕),約2週後還是忍不住進行了Day-2的行程,這天是假日,下了好幾天的雨,好不容易有機會放晴,就自己開車去,免除了坐火車的舟車勞頓。今天計畫要登"石筍尖"與"薯榔尖",與上次一樣的地點出發,不過是走主要步道先上"石筍尖",下山後續上"薯榔尖",完成一個小O型。在Google Earth上的路線圖如下:
【Day-3】2011.05.21 峰頭尖 天氣晴時多雲(自開車)
"平溪三尖"還差1尖,網路上查到的"峰頭尖"資料,大致上有兩個路線,一是從"菁桐"的"白石腳"地區起登,可原路來回或連走其他"尖";另一是從"玉桂嶺"地區走過來,我選的是前者。
今天睡太晚,起床決定出門已經超過8點了;前幾天又是連日陰雨,步道上一路溼答答的,跟網路上寫的一樣,這條路線很滑,走起來特別辛苦(腳的部分傷口也還沒全好)。今天的路程在Goole Earth上的路跡如下,"平溪三尖"的相對位置也一目瞭然:
ps:有機會還是想建議一下,若政府沒打算整理"石筍尖北稜"路線的話,應該要立個警告標示,建議別走,因為這條路真的是太危險啦...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版權所有,圖片禁止轉貼,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以免觸法!
偶然的機會觀賞『MIT台灣誌』在介紹平溪支線各站的風土民情時知道了"菁桐"有個俗稱小富士山的"薯榔尖",是日據時代『台陽礦業公司』日本人在當地的精神寄託,因為在山下遙望它就像是見到了家鄉的富士山。Google了一下,進而得知了平溪三尖的存在,又加上我從小愛坐火車,最好是那種可以開窗、過山洞會臭臭的普通車,對平溪支線特有好感(雖然現在的車廂都換了),所以決定找個時間去尋找"平溪三尖"。其實這件事一點也不偉大,大概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分次給它完成也沒關係,但就當作是自己完成一項迷你的小型完登計畫。
網路上所查到的平溪三尖介紹如下:
『薯榔尖』,海拔622公尺
薯榔尖、石筍尖及峰頭尖為平溪三尖,是北部山友假日常登門拜訪的郊山。薯榔尖與石筍尖相隔著一個小山谷,都是姜子寮山列之稜突起的山頭,位在菁桐坑之西北的薯榔尖,為三尖之首,因其山形似富士山,因此也被稱平溪富士山。站在薯榔尖三角基點處,可遙望菁桐坑和其南方的峰頭尖連峰,視野相當不錯。
『石筍尖』,海拔520公尺
石筍尖之所以被稱此名是因為由三坑山山頂或嶺腳滴水觀音停車場遠望看來,其山形如豎立之竹筍的原因,由菁桐平溪國中看如同無敵鐵金剛。除此之外,石筍尖又因看起來像皇帝座椅,而也被取了個「皇帝椅山」的名字。然而其山勢險峻、陡峭,因此登山時須手腳並用,因此建議民眾攻頂時須穿戴手套保護自己。
『峰頭尖』,海拔582公尺
位於菁桐坑南方,與薯榔尖、石筍尖遙遙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三尖連稜一路走來相當吃力,一般山友多採單登山頭。峰頭尖可自藤寮坑站登山口起登,經玉桂分校至峰頂,再回到菁桐坑。
獨自上山,看似簡單,實際上隱藏著危險性的"平溪三尖",結果花了我三天才完登,中間還多撿了一座"三坑山";第一天更是傻傻的誤入險境,受傷不說,就差沒筋疲力盡困在山中,以下文章採分日敘述。
【Day-1】2011.04.28 三坑山+石筍尖(未果) 天氣晴(坐火車)
好久沒坐平溪支線火車了,雖然現在的車廂不能開窗,還是滿心期待的出發;今天非假日,一早出門必定遇到的問題就是公車擠、火車也擠!從板橋站一直坐到瑞芳站之後才比較舒坦。"侯硐"站與"三貂嶺"都可以轉平溪支線,今天想到三貂嶺站瞧瞧:(黑白效果)

















決定出發!此時,意外就發生了,這第2座繩梯的下方還有一段超過5公尺的峭壁,剛剛只靠著一條繩索與有限的踏點狼狽地爬上來,現在看了半天反而拿不定要如何下去,就在姑且一試的狀況下挑了一個姿勢下去,沒想到瞬間突然間滑落,四腳朝天跌在下方的小空地(幸好下面不是陡坡或石塊),東西掉一地,眼鏡也飛了,回神後才發現雙腳嚴重擦傷並流血,手指也撞傷,淒慘無比...
幸好老天眷顧,眼鏡順利找回,傷勢也不影響之後的腰繞。
坐在地上稍稍整理了一下心情,小腿則是用力過猛在抽筋,準備好後起身往回走到2個石筍中間的鞍部,直接往一旁山坡橫切下去,樹林裡不易前進,穿著短袖又處處被樹枝畫傷,不斷看著GPS想要往前接回主線,但現在正行走於石筍側面的陡峭邊坡,談何容易;數度找到點想突破,卻都因為這裡的筍子太陡而放棄(害我最近都不太想吃筍子),狼狽地經過了半個小時的努力,小腿又抽筋一次,終於接到石筍尖步道了!剛剛心裡越來越著急,現在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忍不住跌坐在步道上的我,剛剛因為礦泉水滾落山坡,已經無水可喝,本想要不要回過頭去找"石筍尖"頂部,但當下還是決定下山休息比較安全。Google Earth的軌跡記錄如下:

此次的GPS軌跡圖與高度落差圖:

【Day-2】2011.05.08 石筍尖+薯榔尖 天氣晴時多雲(自開車)
經過Day-1的震撼教育,這幾天對人生觀甚至因此有點改變,常常感嘆人類的渺小,明明山就在那邊不動,隨時等著你來挑戰,但只要滑一點、陡一點、高一點,科技再進步,渺小的人類還是得靠雙腳去克服,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式;再加上最近觀賞山難影片"127 Hours",更是感觸頗深!最近也常常Google"石筍尖北稜"的相關資料,大家都將它列為危險路段,成功的分享不少,但大部分是由"石筍尖"往北走,爬下2座高聳繩梯,也是危險萬分;而跟我一樣走法的沒找到幾個,真的要佩服那些挑戰成功的,或許是我對這樣的地形還無法克服,又或是那天狀況不佳、睡眠不足,不過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走一次了吧。
腳傷還沒完全結痂(其實傷的還不輕),約2週後還是忍不住進行了Day-2的行程,這天是假日,下了好幾天的雨,好不容易有機會放晴,就自己開車去,免除了坐火車的舟車勞頓。今天計畫要登"石筍尖"與"薯榔尖",與上次一樣的地點出發,不過是走主要步道先上"石筍尖",下山後續上"薯榔尖",完成一個小O型。在Google Earth上的路線圖如下:














【Day-3】2011.05.21 峰頭尖 天氣晴時多雲(自開車)
"平溪三尖"還差1尖,網路上查到的"峰頭尖"資料,大致上有兩個路線,一是從"菁桐"的"白石腳"地區起登,可原路來回或連走其他"尖";另一是從"玉桂嶺"地區走過來,我選的是前者。
今天睡太晚,起床決定出門已經超過8點了;前幾天又是連日陰雨,步道上一路溼答答的,跟網路上寫的一樣,這條路線很滑,走起來特別辛苦(腳的部分傷口也還沒全好)。今天的路程在Goole Earth上的路跡如下,"平溪三尖"的相對位置也一目瞭然:















ps:有機會還是想建議一下,若政府沒打算整理"石筍尖北稜"路線的話,應該要立個警告標示,建議別走,因為這條路真的是太危險啦...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版權所有,圖片禁止轉貼,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以免觸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