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3/01/11 台中市>大甲區>鐵砧山風景區>劍井傳奇、雕塑公園、永信運動公園、鄭成功雕像、鄭成功紀念館、國姓廟、國軍紀念公園、觀海樓、白觀音神像
2023/01/31 16:43
瀏覽4,371
迴響1
推薦12
引用0
我們今天來到<台中市-大甲區>,早上走訪了大甲市區的「林氏貞節坊」、「大甲鎮瀾宮」、「大甲老街」等,接著開車來到大甲郊區的小山丘「鐵砧山風景區」

入口處的牌樓就在【台1線】旁,往前是【成功路(中12縣道)】。

沿著山路往上爬,約5分鐘,來到位於山路旁的第一個景點「劍井」,這裡有幾個停車位,平日來停車沒問題,假日就要碰碰運氣了。

這裡自成一個小園區。

來到「歷史場景體驗廣場」,紅色箭頭處,就是主角「劍井」,原稱「國姓井」。

鄭成功治台時,由台南一路北上『撫番』,攻至「鐵砧山」時,軍隊被原住民包圍於山上,戰士們飢渴交迫,鄭成功乃跪著向上天禱告,禱告完後將劍往地面一插,果然湧泉冒出,原住民見鄭成功有如神助,驚駭之餘,紛紛棄甲而逃,鄭軍隊得以順利突圍脫困,當時劍所插的位置,就是如今的「劍井」。

這就是「劍井」,口徑1公尺多。

井深約3~4公尺,水質清澈。

後方有一道水泥浮雕牆,名為「鄭成功祈水石雕」

此圖所表現的,是昔日鄭軍在「鐵砧山」被原住民圍困,軍隊缺乏飲水及糧食的情景,鄭成功向天祈禱,插劍於地,劍入泉湧的故事。此外,鄭成功命部下抓田螺充饑,且只吃尾部,讓頭部繼續存活繁衍,以為食物來源,則是『田螺斷尾能活』的故事。

旁邊有一塊《光緒》年間所立的「國姓井紀」石碑,述說鄭成功兵困鐵砧山、插劍湧泉的故事。

往上走,有一座「劍井碑」,此碑宛如一把寶劍插入大地,只留劍把顯露在地面,使人憶起當年的插劍雄風。

此「劍井碑」的「劍井」兩字,乃是民國41年(1952年)由當時的監察院長于右任所題,石碑背面,有考試院長賈景德親撰的《鐵砧山劍井紀》。

另有一說,鄭成功本人其實並沒有到「鐵砧山」,而是當年鄭成功攻打「熱蘭遮城(今台南安平古堡)」時,因軍中缺糧,乃派軍赴各地取糧。其中,負責到大甲徵糧的是大將楊祖,並未叼擾原住民,軍隊所留下的井,自然是「延平之井(國姓井)」,至於「插劍」則屬鄉野傳奇了。

「劍井碑」的右邊有一涼亭「保林亭」。

左邊則是「劍井步道」,可往「國姓廟」。我們選擇不從這裡往上爬(因為只能原路折返),而是待會兒要開車直上。

「歷史場景體驗廣場」前,有一小小的觀景台。

觀景台視野並不寬廣,前方山路旁有一對「夫妻樹(凱文命名的)」。

沿著觀景台階梯下來,是另一區小公園的活動廣場,階梯旁,是一面「鄭成功生平故事牆」

既然講鄭成功的生平故事,「劍井的傳奇故事」是一定要的啦!

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軍由台南「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先後攻佔「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及「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迫使荷蘭守軍投降並退出台灣,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相傳鄭成功為鯨(鯉)魚轉世,故鄭成功從廈門到台灣所籌的船隻和攻打「鹿耳門」的潮水,皆得海族精怪相助。

傳說鄭成功是魚精轉世投胎,當他帶兵到諸羅山(嘉義舊名)時,特地向土地公拈香拜拜,當晚土地公來託夢,如果要攻打番兵,千萬不要攻打鐵砧山。結果鄭成功不信邪,真的帶兵攻打鐵砧山。然而魚在砧板上焉有不死的道理,果然被困斷水,雖然後來祈水成功而突圍,卻在回台南三天後便病死。

這個故事傳說,讓凱文想到《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軍師龐統(道號"鳳雛"),帶兵攻打西川至「落鳳坡」時,突然心頭一驚,難道鳳雛要在落鳳坡遇到劫難?果然大軍遭到「蜀軍」突襲,龐統萬箭穿心而陣亡,真是天意!

鐵砧山一役後,鄭成功的將士英靈,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化作群鷹,飛到鐵砧山盤旋,並啄下羽毛,揮灑於山麓,以祭拜在鐵砧山戰死的將士,至今不止。

這裡還有完整的鄭成功的生平年份大事記。

活動廣場旁有一休息涼亭「獅子亭」。

休息涼亭對面有廁所,也是單車休息站,車友從山下路口騎上來,到這裡剛好約一半路程,可以暫歇一下。

旁邊還有土地公廟,保佑大家上山平安。

我們從地圖左上方的【台1線】旁的入口牌樓上來到「劍井」。往右下角可到「江山萬里碑」及「不倒翁石頭雕像」,不過那邊靠近墳墓區,我們就不過去了。接著要往地圖上方的「遊客中心」及其附近幾個景點走;路上有一岔路可往輕鬆可得的「鐵砧山小百岳三角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遊。

繼續沿著「成功路(中12縣道)」走,開車約5分鐘,來到「遊客中心」,這裡有超大的停車場。下午「鐵砧山」起霧了,希望不要影響到我們的行程。

「遊客中心」不大,每周日09:00及10:30,有提供定時導覽。

這裡有露營區可以租借。

露營區還順應民情,有提供「劍井」的模擬場景可以拍照。

我們接著步行沿著「成功路(中12縣道)」走,這裡的景點非常多。

停車場有一座名為「和平之風」的雕塑,彷彿鴿子張開翅膀,奔向蔚藍晴空。

這座「和平之風」雕塑,是配合2005年時【國際扶輪社】慶祝創立百年所立的石碑。【國際扶輪社】於1905年創立,服務遍及166個國家地區,社員已經捐助達5億美元以上,實在令人敬佩。

停車場的對面是「雕塑公園」,公園內大霧瀰漫。

「鐵砧山雕塑公園」乃於民國109年(2020年)重新活化的旅遊景點,融入多元功能、全齡設施的公園規劃,兼具遊憩體健、賞景、野餐等功能,漫步其中,可欣賞一件件與大自然環境巧妙融合的雕塑品。

我們依逆時針方向,由右往左行,首先看到這座「儷人行」的石雕作品,既抽象又具象。

每一件作品旁,都有作品的作者、名稱、作品年份等資訊的介紹。

往前有一座小涼亭,涼亭前有一座「小鳥洗澡缽」的洗手台。這個洗手台是以環保及趣味的方式為設計出發點,遊客洗手後,水會流到下方的「小鳥洗澡缽」,可供小動物、鳥類戲水及喝水。

前方有一座小小的觀景平台,不過,沒什麼景觀可言;倒是旁邊這座名為「登高樂」的石雕,細膩的造型、活潑的肢體動作,栩栩如生地描繪出小朋友嬉戲、同心協力往上爬的情景,模樣可愛逗趣,讓人會心一笑。

這是以越南白大理石(台座為印度黑花崗)雕塑而成的作品「滿足」,展現母子滿足的互動,充滿溫馨與祥和美滿的慈愛。

雕塑公園採全齡規劃,有不少的兒童遊憩設施,是親子同遊的好場所。

公園旁邊就是斷崖,下面是「大安溪」畔,因受『921地震』影響,地層有龜裂崩塌的危險,切勿靠近。當年鄭成功的軍隊受困「鐵砧山」,多少是因為這邊後面就是斷崖而無退路所限。

又看到了兩座雕塑作品,左邊的是「旭日東昇」,右邊的是「上旋月」,似乎太抽象了些,凱文駑鈍,無法了解其中的奧妙吧!兩件都是青銅製品。

接著看到了「鐵砧山」的招牌圖騰,也是遊客來「鐵砧山」必拍的景點。

這件作品,巧妙地展現平衡、多元、多角度的美感。相信如果有陽光照射,應該會呈現光芒萬丈的透視感。

大概是呼應「大甲鎮瀾宮」的在地風情,看到了「千里眼、順風耳」的雕塑,而且,隨著遊客所站的位置角度,雕塑會出現不同透光及陰影的變化。

回到一開始看到的門面雕塑品「太陽之門」,這是由不鏽鋼及花崗石所雕塑、組合而成的作品,現代感十足且宏偉典雅。更令人驚奇的,是花崗岩上的圖像,經過鏡面的反射之後,在不鏽鋼上也會出現相同的圖像。有來「鐵砧山」的朋友,可以注意觀察一下,尤其在大太陽下,應該會更明顯。

這是銅製作品「搖籃曲」。母親溫暖的懷抱、小孩安心入睡的表情,構成了一幅甜蜜、安詳的畫面。

來到了一個小小表演區,重點是它的這一面圍牆。網美總會有不同的巧思,可以拍出獨特、優美的照片。

所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鳥兒在這麼矮的樹上築巢,想必這裡的環境非常安詳、清淨,值得駐足。

前面這座木雕「大地子民」,描繪迎神進香隊伍全心投入的的神情,眾人分別撐旗、掌燈、敲大鑼等傳統宗教文化的儀式,呈現壯闊的氣勢。

繼續往前,來到另一區運動區,眼前屹立的南洋杉,高聳入天,相當吸睛。

來到了另一座靠斷崖邊的觀景平台。

從這個觀景台上,可以看到靠山邊的火炎山、高鐵、國道三號、大安溪等,一直看到靠海邊的海線鐵路、台1線、台61線,甚至台灣海峽。

不過今天霧氣實在太重,幾乎是白牆一面,勉強只能看到比較近的「大安溪」。

離開觀景台,又是一區體能運動區,這是大人小孩都可以活動活動的一區。

離開「雕塑公園」,前方還有許多景點等著我們。

首先來到「永信運動公園」,這裡也有不少的雕像,尤其是動物石雕。

前方是「成功公園」,眼前看到一座高10餘公尺的「鄭成功雕像」。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在雕像底下有座石製棋盤,也許是因為當年「國姓爺」有與幕僚下棋的習慣吧!

「鄭成功雕像」是民國50年(1961年)政府為紀念『鄭成功復台300週年』,運用黃石、中白石等石材塑造,色澤自然不掉色。「國姓爺」神情、姿態、衣物摺紋精確、生動。塑像面向海峽,矗立山嶺,沈穩氣勢,氣宇軒昂。

同樣在「成功公園」,有一間兩層樓結構的「鄭成功紀念館」。不過,不知是否因受疫情影響而未開放參觀?

紀念館除了一樓的講堂外,二樓有鄭成功的事蹟介紹。

紀念館前院有一座雪白色、2021年新立的「鄭成功母子雕像」。很多人不知道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而且鄭成功是在日本九州的海邊出生的。當時鄭母在海邊撿拾貝類,突感陣痛,遂抱著大石產下鄭成功,那顆石頭就被稱為『兒誕石』。鄭成功於七歲前都與母親在日本相依為命,直到七歲才由父親鄭芝龍接回中國。(參見:凱文另一篇文章)

由「鄭成功紀念館」前的樓梯往下走,回到「成功路(中12縣道)」上。

走一小段馬路,路上滿滿的落葉,走起來有「沙沙」的聲響。

左前方是往「國姓廟」的路口牌樓,「國姓廟」就在樓梯往下不遠處。

很快就到了「國姓廟」。「國姓廟」建於《清雍正》年間,並於民國36年(1947年)於現址重建,主要在紀念鄭成功的豐功偉績。

「國姓廟」主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與鎮瀾宮大甲媽祖、林氏貞節媽,合稱大甲地區的三位守護神,我們今天都見到了。

台灣人民對鄭成功過度神化,情況與當年蔣氏父子治理台灣時期一樣,恐怕都是領袖崇拜的心理。鄭成功走遍全台各地,在各處留下許多不同的神蹟、傳奇,足以拍一系列的戲劇或電影。從鄭成功為鯨魚轉世才能神勇渡海來台開始,除了劍井外,傳說不勝枚舉,小時候讀過的台灣民間故事裡,就有好幾則

鄭成功的軍隊行經新北市鶯歌區,有老鷹作怪,危害人間,被鄭軍炮轟而死並化為石頭,成為「鶯歌石」,另一半的石頭,則變成三峽的「鳶山」。

率軍到台北渡河時,河底冒出千年魚精,興風作浪致鄭軍無法渡河。鄭成功大怒,拔劍投入潭心,將魚精殺死,此地因而命名為「劍潭」。

鄭成功打退荷蘭人當晚,軍隊呼呼大睡,不知荷蘭人是詐降準備夜襲,結果被「壁虎王」察覺而迅速召集濁水溪以南的壁虎群集,並發功齊鳴叫醒鄭軍,得以徹底擊潰荷蘭,從此,濁水溪以南的壁虎都會叫(以北的不會叫),真的。

好了,回到正題。「國姓廟」的廟前視野不錯,往下就是通往我們稍早去的「劍井」,有些遊客就是從「劍井步道」爬上來這裡的。

廟前還鑄有一床砲台,象徵意味比較重吧!

「國姓廟」在清初原本以「開台聖王(護國天尊)祠」的名稱祭祀鄭成功,直到沈葆楨專摺上奏後,才得以正名立廟(國姓廟)祭祀。鄭成功獲賜明朝的朱姓,因此稱為「國姓爺」。

廟前還有「五營大將軍」,不過,似乎看不出來「五營大將軍」與鄭成功有何特別的關係。

離開「國姓廟」,繼續來到「國軍紀念公園」,這裡有個停車場。

「國軍紀念公園」其實是以前的「台中軍人忠靈祠」,建於民國47年(1958年),是中央政府為紀念為國殉職的忠勇三軍將士,所興建的軍人公墓,原有之墓地已陸續遷移他處,目前改為紀念公園。

「鐵砧山」是<大甲區>唯一制高點,也是台中的軍事重地,除了原有的「忠靈祠」外,現陳列已除役的國軍武器裝備,是軍事迷的朝聖景點。

公園地形略呈茶壺型,佔地廣達七千餘坪。正門口進來之後,除了正中央的「國徽地標」、「忠靈祠」外,園區廣佈戰車、砲台、戰鬥機、飛彈等。

正門口一進來,左右兩邊各有一座石象雕塑。

美其名為「双象園」,以假亂真。

沿著中央長長的磚石步道走過來,就是「國徽地標」

接著繞著園區,便可看到「艦艇砲台」、「F-104戰鬥機」等。

穿過「國徽地標」走到底,便是「忠靈祠」

園區相當寬廣。

又看到不同的高射炮、防空飛彈、輕戰車等。

長長的磚石步道,似乎象徵著忠勇三軍將士走過漫漫長路,為國家犧牲奉獻,值得緬懷。

在「國軍紀念公園」正門口的斜對面,是兩層樓高的涼亭「觀海樓」

登上「觀海樓」,可以遠眺「台灣海峽」及「大安溪」床;遠海近巒,盡收眼底,是「鐵砧山」清幽的遊憩景點之一。

我們登上了「觀海樓」,可惜眼前一片白牆,莫說「台灣海峽」了,連「大安溪」床都不得見。

沿著馬路走到底,是「永信運動公園」裡的「白觀音神像」

這是「白觀音神像」周遭的幾個景點位置圖,我們幾乎都走過了。

我們不從馬路往回走,而是爬上階梯,要從「白觀音神像」這一頭往回走,這裡果真是一個運動公園,有最傳統的籃球場。

在「白觀音神像」下方,是『永信』創辦人及「永信運動公園」起造人李天德的雕像。

「白觀音」外觀雪白,法像莊嚴肅穆,總高度25公尺,寬8公尺,是【遠東地區】最高的青銅觀音塑像,也是中部海岸平原的重要地標。

從「白觀音神像」往下看,除了可以俯瞰整個運動公園,也可以遠眺「台灣海峽」。

「白觀音神像」下層是「慈德苑」,每周二、四、六及國定假日開放參觀。數十年前,『永信』創辦人李天德至日本旅行,發現二戰後,日本在許多沿海山峰上,都塑造了白觀音雕像俯視太平洋,共禱世界永久和平。李天德有感而發,乃於此地建造「白觀音神像」,望向「台灣海峽」,祈求兩岸永久和平。

我們繼續往回走,經過「兒童遊戲區」,這裡也有不少可愛的動物雕像。

再次經過「鄭成功雕像」。

回到「雕塑公園」,這裡列出了幾個台中市的『小百岳』,包含:最高的「稍來山」,海拔2307公尺;次高的「大橫屏山」,海拔1206公尺;而「鐵砧山」海拔只有236公尺,竟然也忝列『小百岳』之一。「鐵砧山」的三角點就在開車到達「雕塑公園」前的岔路上,我們今天就不過去了。

我們今天在「鐵砧山風景區」,沿著【中12縣道】走了一大圈,把絕大部分的景點都走到了,兩個觀景台都因為濃霧而景觀受限,有些遺憾,下次有機會再來走走,連同『小百岳三角點』一併走完。

※※※

【鐵砧山風景區】:官網(點選連結)

<開放時間>:24小時開放。

票價:免費參觀。

<交通>

< 自行開車>:直接導航「大甲鐵砧山」,有免費停車場。

< 搭乘大眾運輸>

公車:於后里火車站或大甲火車站,搭乘台中813副公車,可直達「鐵砧山遊客中心」站下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iud002
2023/01/31 17:56
新年快樂

也祝您新年快樂,寫作愉快! Kevin(黃坤山)2023/02/01 19:5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