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2/10/02 高雄市>橋頭區>橋頭糖廠>糖業博物館>廠長宿舍、石燈遺跡、社宅事務所、聖觀音像、豬仔文物館、鐵件愛情公園、製糖工場、鐵道景觀休憩區
2022/10/25 18:51
瀏覽2,122
迴響1
推薦12
引用0
今天與兩位高中同學出遊,下午到訪位於<高雄市-橋頭區>的「橋頭糖廠」。「橋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啟用於日治時期1901年,曾引領台灣邁入輝煌的糖金歲月,目前還有許多昔日的古物、建築保存完好。

橋頭糖廠舊稱「橋仔頭糖廠」,是由三井公司興建的。1946年政府成立「台糖公司」,改稱「橋仔頭製糖廠」,後又陸續改制稱為「台糖高雄總廠」、「高雄糖廠」,1999年停止製糖,又改名為「台糖公司高雄廠」。2006年「台糖公司」將原本糖廠的工廠區及辦公區規劃為「糖業博物館」

我們開車過來,停車場算大,我們週日下午來,還有許多停車位。

糖廠於2002年被公告為當時的高雄縣古蹟,後改制為高雄市古蹟。園區內有許多古蹟、人文歷史景觀,並有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有如一座古蹟公園。

我們首先經過的是「台糖冰品展售中心」。這裡是原本台糖園區的「中山堂」,目前規劃為賣場,販賣台糖的各項商品,天氣熱,許多遊客都在此買冰品吃。

糖廠的園區非常大,有遊園車供遊客搭乘。

也有自行車、電動車可以租借,園區也提供導覽服務。

在自行車租借處對面,有一棟一定要造訪的「廠長宿舍」

在現有「廠長宿舍」遺址的竹籬笆外,有一座「石燈遺跡」,不過目前石燈上方構造已經斷裂佚失。

「石燈遺跡」位於日治時代「女中室(即傭人房)」的西側小路,為傭人夜間工作時的照明裝置。「女中室」設有可以直通戶外的門,供傭人工作及送貨進出,避免干擾住宅內部(尤其這裡是廠長宿舍),是當時社會階級劃分的象徵。

「廠長宿舍」建於1940年,為傳統的日式官職宿舍,其構造特色為台灣檜木屋架、高架地板、木床束及獨立磚造基礎,加上前庭與後院,是目前廠區內保存最完整的日式木造宿舍。電影《血觀音》曾在此取景,並獲《金馬獎》殊榮。

「廠長宿舍」庭園內有高大的樹木,花卉整理得也很不錯,雅緻的環境,流露著幾分淒美之感。

這是「廠長宿舍」的正面景觀,修繕得非常完整。

博物館目前開放的時間為09:00~16:30,有不少婚紗攝影、角色扮演及專業攝影來此取景。

「廠長宿舍」的正對面,是「副廠長宿舍」,也很吸引人。

「副廠長宿舍」也建於1940年,日治時期係醫護室,之後轉為工廠股長等住所,建築形式為寄棟式木造瓦頂平房,牆壁為編竹夾泥牆,外覆雨淋板,並有獨立庭園,過去所種的蘋婆樹及緬梔花,均被保留,以維綠意及歷史痕跡。

眼前這一棵樹,就是緬梔花(雞蛋花)。

回到「廠長宿舍」

這裡目前外包給民間廠商經營午茶、甜點,也提供庭院使用。

「廠長宿舍」的庭院,有一棵很特別的「臘腸樹(吊燈樹)」,長長的大果實(約30公分)如臘腸、大地瓜般懸吊在樹上,觀賞價值非常高。

我們先往其他區走,前方道路兩旁,都是高大的樹種,今天雖然天氣熱,走在其中,卻覺得非常陰涼。

來到了這間洋式建築「社宅事務所」

「社宅事務所」建於1901年,為日治時期重要的建築之一,其建築結構融合木構造(屋架、基樁)、磚砌(牆身)與鋼筋混泥土(觀景台四柱),是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的工程。外觀為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特色為架高的地基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風格。電影《血觀音》也有在此取景。

這張照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漂亮的隔窗,還有剛剛提到的木造基樁、石柱、拱門、地基通風孔等。此外,在建築外牆上方,有一排環繞的方孔,其實並非裝飾用,而是當時為了防禦「抗日人士」偷襲時所設置的戰備置槍孔。

長長的迴廊也是特色之一。

往前看到一座「聖觀音像」。此「聖觀音像」建於1902年,是當時的鈴木藤三郎社長所立,主要是體恤遠離故鄉且生命受到「抗日份子」威脅的日本技術人員,同時也希望藉此拉近台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向心力。

經考證,此觀音像係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像(約鑄於1902年),是同一風格的作品,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當初鈴木社長鑄造四尊觀世音菩薩佛像,一尊立於此,另三尊分別立於鈴木社長的故鄉鎌倉別墅、鈴木社長森町的龍山住宅、東京深川日本製糖廠本部,具有不菲的藝術價值。

「聖觀音像」四周,設有祈福區,可以讓遊客寫上祈福卡,在此祈福。

「聖觀音像」建於1902年,已經有超過120年的歷史了。

「聖觀音像」就在「社宅事務所」前方不遠處,兩個景點可以輕鬆一次到手。

繼續往前,前方可以看到高高的舊糖廠煙囪

往前來到過去的「橋頭糖廠俱樂部」,此建築建於1901年,當時的社長鈴木藤三郎為體恤遠從日本來台工作的員工們,特地在糖廠內打造這座俱樂部,供離鄉背井的同仁們,有一處聚會聊天、喝酒享樂的地方。

此建築與「社宅事務所」一樣,建築的設計圖都來自荷蘭,地面架高結構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移植,卻也融入部分和式建築風格。屋頂和日本傳統木構造房屋一樣,屋樑則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台灣檜木。

俱樂部目前規劃成「豬仔文物館」

門口有一座金豬雕像「圓滿福氣」。豬自古即是財富、福氣的象徵,小女孩一臉滿足地騎坐在豬背上,手捧蘋果的幸福模樣,隱喻諸事平安、富貴美滿如意。

一進「豬仔文物館」,就看到許多可愛的豬仔雕像。

台糖公司從事養豬事業已60餘年,2012年喜獲台大經濟系陳師孟教授慷慨捐贈1300餘件以豬為主題的收藏品,特於橋頭糖廠成立「豬仔文物館」,將此數十年典藏的豬仔文物公開展陳,讓全民共享。

這裡提到陳師孟教授蒐集豬仔模型的緣由,竟與英國邱吉爾首相有關。

有次陳師孟教授受邀演講,因為是豬年,事後主辦單位送他銅豬紙鎮紀念品,剛好陳教授正在研讀《邱吉爾傳記》。邱吉爾的政治生涯起起伏伏,明明對【二次大戰】很有貢獻,可是選舉卻輸了。後來,終究還是當上了英國首相。

邱吉爾很喜歡豬,退休後回到農場養了很多動物,每天他都會帶著孫子去豬欄走一圈,去到豬欄時,豬隻會走到欄杆前正視他們。有一次邱吉爾對孫子講了這段話『Dogs look up to us, cats look down on us, only pigs treat us as equals』(狗是仰視,好像很自卑地討好人;貓是俯視,好像很驕傲的樣子;唯有豬是平視眾生)。

這一段話是邱吉爾有感而發,在政治圈混這麼久,常常碰到兩種人,一種是討好他的人;另外一種是政敵,看不起、打壓他的人。他非常希望人跟人應平視,像豬的哲學。陳教授研讀這份傳記,剛好又收到銅豬紙鎮,於是展開蒐集豬仔模型之旅。

展示館內,分為八大展區,各有特色。

這是「撲滿區」,有各種不同材質的撲滿,形式不同;存錢的方式也很有創意,有的從嘴投幣,有的從屁股存錢。豬果然是財富、福氣的象徵。

這裡有從台灣各地蒐集來的撲滿,各有它們不同的故事。

展示區內有不少「豬」的介紹。豬有五種分類,與河馬、犀牛、刺蝟、豪豬等,都屬於類豬亞目,算是近親。豬有不少別名與漢字,豬、豕、豚、彘、豵,都是豬呢!另外,「家」與「塚」底下都有「豕」,代表無豬不成家,而且生前死後都要有豬。而甲骨文的「家」字下,竟是「豖」,真是雄豬的意思?

這裡也幫豬辯白一般人對豬的五大迷思:「髒得像豬」、「懶得像豬」、「笨得像豬」、「胖得像豬」、「貪吃像豬」。豬多胎多產,一胎最多可產14隻,台灣的紀錄是一胎32隻,國外則有34隻。

來到這區是「地球村區」,蒐集了來自各國的豬仔,由豬仔的外型、色彩、材質等風格,多少可以凸顯該國的特色。

還有「家庭親子區」,大豬小豬聚一起,好可愛!

這裡則有各式各樣的豬仔茶杯。

離開了「豬仔文物館」,對面有座過去使用的防空洞,也充作「戰時指揮中心」。

有別於其他防空洞的陰暗潮濕,這座防空洞顯然有重新整理過,明亮清爽。

繼續往前,來到「豬仔文物館(俱樂部)」背面這一區,有一排高聳的「南洋杉」,這些都已被列入文化資產。

南洋杉前方草地這一區,是「鐵件愛情公園」。這裡目前設置有六件裝置藝術作品,材料分別來自台糖公司的橋頭糖廠、旗山糖廠、小港精煉糖廠及岡山垃圾焚化廠閒置的鐵片、鏈條、圓盤、墊片、螺栓、軸承等鐵件,組裝成作品。

既然是愛情公園,所裝置的藝術作品,自然都是與愛情相關的愛心、愛情花、愛神的箭…等。

這些作品,都是糖廠員工發揮美感與創意,所設計組裝,打造出「心心相印-心花盛開」、「相伴」、「福蝶綿綿」、「浪漫馬車」、「共傘」、「花前明月心」六件充滿愛情意象的作品,讓糖廠製糖的香甜氣息化作實體,和遊客一同分享鎔鑄在金屬裡的甜蜜。不過,這看板也太克勤克儉了吧!

前方這座裝置藝術,也是以糖廠的廢棄機械鐵件,模仿前面看到過的「聖觀音像」,而打造出來的「黑觀音像」。

「福蝶綿綿」象徵蝶花長相廝守、幸福長久綿延。『午後偶來的太陽雨中,與傘下良人共賞金色雨滴』,則是「共傘(共閃)」的浪漫。

繼續往前,要進入真正的「製糖工場」了。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廠在1999年就停止製糖作業了。過去這裡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曾引領台灣邁入輝煌的糖金歲月。目前已轉型成後人參觀、見證過去輝煌歷史的博物館。

工廠外的環境,倒是整理得不錯。

製糖廠於1901年完工,1902年開始壓榨製糖,是全台首座鋼架建築工廠。1957年設立全台首座自動中央控制系統工場。1999年結束近一世紀的製糖作業。

從這條天橋進入工廠。右方地面上,有長長的糖製品輸送帶。

製糖工廠開放時間為每日09:00~16:30。

一進到工廠裡面,馬上可以看到許多大型製糖設施、機具,遊客行走其間,相形渺小。

工場內有完整的各項機具設施的說明,遊客可以一窺製糖工場全貌,感受將甘蔗從運輸、壓榨、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到包裝的實體流程。

這裡有4個「加熱器」,還有假人模擬過去工廠的作業情形。

蔗汁加熱為間接加熱法,四個加熱器為四段加熱過程,溫度控制也不一樣。

「台灣糖業博物館」乃於民國95年(2006年)開放參觀的,遊客漫步其中,可以細膩而完整地體會整個製糖文化的過程與歷史。

這裡有糖廠的歷史大事記。

還有工廠過去的運作照片。

這裡有「甘蔗壓榨機」及壓榨過程的介紹。

這面牆是日治時期「第一工場」的遺牆古蹟。

【二次大戰】期間,糖廠自然是美軍攻擊的目標,當年的工場設施幾乎都遭破壞殆盡,這面遺牆是唯一倖存保留下來的構造,已成古蹟。

回到戶外,看到大大的「沉澱槽」。

沉澱槽最主要功能在澄清蔗汁。甘蔗經壓榨成蔗汁後,需添加石灰,再送至沈澱槽分離過濾。

離開「製糖工場」,進入這一區是「鐵道景觀休憩區」

「鐵道景觀休憩區」包括歴史廣場、蔗田迷宮、花野廊道、野餐區等。歷史、產業文化與自然生態在此交會,為文化園區最怡人的場域。

這裡陳列著昔日載運甘蔗的『五分車群』,工廠停產後,轉為搭載乘客之『戀戀五分車』,如今已功成身退。火車頭為柴油機車,1956至1957年購入,取代原本的蒸汽火車頭,成為糖廠運輸的主要工具。後方是載運甘蔗的板車,後來為了搭載乘客(戀戀五分車),兩側加裝了安全護欄。

前方看到的,就是五分車的柴油機車頭及拖載的板車。

這是一台很特別的「糖廠歷險號」車頭。

這裡是台灣最古老的糖業五分車鐵道,承載著糖廠員工們工作的甘苦記憶。員工們將這份記憶融入「糖廠歷險號」裝置作品中。其古銅帶黑的外觀色調,和廠區內的重要信仰象徵「黑銅聖觀音」相互呼應。蒸汽火車的煙囪,則說明了員工在蒸氣高溫下辛勤工作的敬業。

「橋頭糖廠」轄區內,原本共有五條運輸路線,全長63.2公里,功成身退後,這些退役的五分車頭及板車成為「鐵道景觀休憩區」的主角,供遊客思憶。

休憩區內有不少的裝置藝術可欣賞。

休憩區內還有多棵高大的榕樹,樹下好乘涼,是很棒的休憩區。

我們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廠長宿舍」。

宿舍庭院內,有不少的日式建築遺跡。

今天有人在這裡「角色扮演」外拍,還有馬匹當配角,一起入鏡。

庭院內有不少的大樹,樹下也被披覆「枯山水」,頗有詩意。

這一頭,有另一批「角色扮演」外拍場景。

來到廠長宿舍的後院,看到一座「神社石燈遺跡」

這座「神社石燈遺跡」,其實只剩「竿部」的部分。橋頭糖廠原本有一座日本神社,位置就在現今的「台糖冰品展售中心」。民國55年(1966年),園區拆除神社,改建為「中山堂」,而神社的「石燈」構件也在拆除過程中散落至園區各處,其中的「竿部」,就是移至廠長宿舍的這一座。

後院還有日本神社內常會看到的「手水舍」

其實,廠長宿舍也另行設置了「景觀石燈」,而這座石燈特別安置於甘蔗壓榨石轆上,意味著守護糖廠的象徵。

水池、小橋是後院的重點景觀,這個景觀水池,除了美觀之外,也兼具消防蓄水的功能。

庭院還保留了【二次大戰】時期的兩座防空洞,這是廠長與管家、傭人做為空襲避難的設施。

防空洞空間並不大,倒是內部還算乾淨。

庭院也有不少的花卉。

我們離開廠長宿舍,繞了一圈回到停車場。因同學鄭教授另有要事,小蔣同學便載鄭教授到橋頭火車站搭車離開,我們也結束了「橋頭糖廠」的行程。

「橋頭糖廠」園區景觀豐富,適合各個年齡層,非常值得一遊。不過,因為它的廠區實在太大了,我們還有雨豆樹廣場、十鼓橋糖文創園區、員工宿舍區、觀光五分車等景點沒走到,就留待下一次再來吧!

※※※

【橋頭糖廠】:官網(點選連結)

<營業時間>:室內展館開放時間:09:00~16:30 (全年無休)

<門票>:免門票,汽車另有收費停車場

<交通>

<開車>

〔南下〕:<國道1號>岡山交流道(349km處)出口→介壽東路→左轉岡山南路(台1線)直行→左轉糖廠路→台灣糖業博物館(橋頭糖廠)

〔北上〕:<國道1號>楠梓交流道(356km處)出口→旗楠路→右轉楠梓路→經鐵路平交道→往橋南路→右轉糖廠路→台灣糖業博物館(橋頭糖廠)

<台灣高鐵>:南下至左營站,再轉搭乘高雄捷運紅線往北至橋頭糖廠站(R22A)

<高雄捷運>:搭乘紅線至橋頭糖廠站(R22A)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Nadreean
2023/03/06 16:39
Your writing is a true masterpiece, providing insights that can help readers change their lives in meaningful ovo game ways. Readers will change their minds to help them have a better life.(andreeor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