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2/08/23 台北市>天溪園>免費的導覽行程,見證豐富的生態環境並認識許多有趣的植物、昆蟲,享受有山有水的芬多精及負離子
2022/09/03 20:40
瀏覽21,556
迴響0
推薦16
引用0
我們今天要探訪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天溪園」,這是一個【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園區。「天溪園」過去由私人業主承租,經營露營烤肉的休閒農場。1997年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收回後,封閉園區進行休養,復育生態環境,2006年規劃為「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做為環境教育的示範場所。

我們開車經過「故宮博物院」,到達「外雙溪」的「聖人橋」,轉進至善路三段336巷的產業道路,大約5分鐘,就抵達「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

教育中心旁邊,有一約可停10輛汽車的停車場,免費提供給參觀天溪園的民眾停車。

停好車,轉過來,就是「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這裡有一個中庭活動區。

馬路對面是「天溪園」的園區,園區有實施遊客管制,一般民眾並不能自由進出,必須參加教育中心所提供的免費導覽,且導覽須於20天前事先申請或現場登記,才能獲准入園,每天只開放上午10:00及下午2:00兩個梯次入園,每梯次限量20人,現場登記只有未額滿時才可入園。

回到「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我們是預約早上10:00的梯次,約9:30到場。

報名的民眾,於9:30開始,先看30分鐘的園區動植物生態的介紹影片。今天是平日,早上的梯次總共只有10位民眾,也好,人少比較不會太雜亂。

看完影片,準備集合,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提醒大家,園區內比較溼滑,可以拿取中心提供的木杖,比較安全。我們自己有帶登山杖。

今天的導覽員陳先生於中庭活動區集合大家,並且簡單說明今天的行程。

「天溪園」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南側、內雙溪上游,屬於內雙溪支流-內雙溝溪的集水區,全區佔地約8公頃,海拔高度約320公尺。

隨後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來開門,我們隨著導覽員進入園區。因為需要團進團出,導覽員得隨時注意我們的行蹤。

一進到園區內,就是一大片長滿著青苔的石板平台,如果是剛下過雨,應該就會很濕滑,手拿木杖就很有必要了。炎炎夏日,我們一進到園區,頓感清涼。

在平台旁邊,我們馬上看到一棵很高大、生命力強韌的「九芎」。九芎因為木材耐燒且少煙,過去在相思樹尚未被廣泛推廣前,是台灣主要的薪炭材;而因為樹幹光滑,連善於爬樹的猴子都會被滑下來,因此又被稱為「猴不爬」

我們接著要沿著順時針方向,左去右回,走一圈8字型步道。

前方看到了一棵長滿了寄生植物的大石頭。天溪園後方山區是五指山層,是屬於巨厚的砂岩,過去常崩塌造成土石流,因此園區內會看到不少的大石頭。

巨石的對面,是一棵野外常見到的「姑婆芋」。姑婆芋全株有毒,尤其根莖毒性更大。

我們很幸運地,還看到成熟紅豔的姑婆芋果實,看起來就像是一串紅色珍珠,而它的果實也是許多動物及昆蟲喜歡享用的美食。

在姑婆芋旁邊,看到了「觀音棕竹」。觀音棕竹因為莖幹豎直,常被用來製造手杖、手工藝品或傘柄。

『觀音棕竹不是竹』,觀音棕竹被認爲是一種吉祥植物,可以化煞驅邪,保佑平安,因此,常被用來避邪、保平安。園區內提供了QR Code圖案,民眾可以掃描、深入了解植物。

我們繼續往前走。園區內的步道,大致上都不會太陡峭,是老少咸宜的步道。

前方又有一棵大石頭,園區內的生態及景觀相當多元。

又經過一大片長滿青苔的石板平台,如果是冬春的潮濕季節來,青苔應該會長得更青綠。

往前看到壯碩的「楓香」,園區內有不少棵的楓香。

楓香的樹葉,特性是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多為三裂或五裂,與楓樹大不相同。

往前看到趴伏在樹幹上的「伏石蕨」,樣子非常特別。在天溪園內,已經知道的植物共有409種,其中蕨類就有61種。

接著來到這座「天溪園解說亭」

園區內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地方並不多,這裡是當天看到僅有的休息區。導覽員在這裡向大家做介紹,也讓大家稍微輕鬆活動或休息一下。

解說亭旁邊的一棵樹上,小小的樹葉上爬滿了蝴蝶的幼蟲,也見證了這裡豐富的生態。

這裡有幾棵高大的「相思樹」。相思樹的根系非常發達,整株耐風抗旱,能適應貧瘠地,是保護水土的良好樹種,相信這幾棵相思樹也是當初刻意種下的。

解說亭內也有天溪園的介紹。園區內的石底層,因為含有煤礦,過去還曾經是煤礦開採的區域。

天溪園的園區內因為溪流遍佈,環境較為潮濕,林相豐富,我們也的確沿途看了不少。

穿梭在園區內的森林間的動物也不少,已知的動物有234種,包含:昆蟲151種、兩棲類14種、爬蟲類18種、鳥類44種、哺乳類7種;只是有許多的夜間動物,我們就無緣欣賞了。

本園區早期是陽明山煤礦產地之一,當時開採的煤礦,是以流籠運送下山,我們剛剛經過的聖人橋橋頭旁邊的「萬山商店」,還曾是當年提供「萬山煤礦」礦工生活日用品的福利社呢!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棵難得看到的「構樹」。構樹的樹葉可以解渴,尤其嫩葉常被拿來養鹿,因此又被稱為「鹿仔樹」;而其樹皮可供為製造宣紙、棉紙及印鈔票的材料,因此也被稱為「鈔票樹」

更重要的是,經研究證實,台灣是構樹的原鄉,隨著原住民的遷徙,被傳入太平洋沿岸同為南島語族分布的國家,最遠到達紐西蘭,間接證明這些國家的原住民,許多都是源自台灣的原住民所遷徙衍生而來。

緊接著看到的這棵,也是很特別的「海金沙」。海金沙的莖長在土中,而鏡頭中看到的一長串有著細細葉子的藤蔓,事實上只是它的一片葉子,而且它的葉軸可以無限生長下去,是世界上最長的葉子

旁邊有一棵「光臘樹」,樹幹有明顯的抓痕,這是因為它的樹液是獨角仙、鍬形蟲等昆蟲喜愛的食物,因此,每到夏天就會被這些昆蟲啃洞吸食。

其實光臘樹是優良木材,樹高可到20公尺,常用於裝潢與家具的材料。

接著又看到了一大片的蕨類,而這種蕨類有個特別的名字「觀音座蓮」,看起來像觀音座嗎?

在觀音座蓮的葉子上,看到了這隻「盲蜘蛛(長腳蛛)」。雖然名為蜘蛛,其實它並不是蜘蛛的一種。雖然它無毒,對人類無害,但是還是遠離它比較好,因為當它受到侵擾時,常會排出很難聞的氣味。

我們繼續往前,看到一個大池塘,這個池塘生態非常豐富,池裡長了許多的水草,也有許多小魚,相信仔細找的話,應該也可以發現不少的青蛙才對。

繼續前行。

看到了一大片的「長梗紫麻」,這種植物與我們日常生活比較相關的,就是它的莖皮纖維,常被用來製成麻繩、草繩。

接著這個植物很吸睛,它名為「蒲葵」,葉子最多可以扇開到120片。古代就是用蒲葵製扇,稱為「葵扇」(閩南語的扇子就是「葵扇」),據說明、清兩代還用葵扇當作進貢品,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

這裡的蒲葵,是早期民間經營者所栽種的。因為樹葉夠大,當樹葉脫落掉到地上後,往往也會成為小動物躲藏的處所。

旁邊樹幹上有一隻蜥蜴,保護色太強了,不注意還看不到它呢!它的眼睛還會隨著我們的移動而轉動,隨時注意著我們的行動。

接著來到一座小橋,橋下是「內雙溪」,溪水潺潺,豐富了天溪園的生態景觀。

過了橋後,我們要取左行,最後會由右方回到這裡。

小有爬坡,路況不錯。

發現了一隻蜘蛛。

這隻是「人面蜘蛛」,如紅色圓圈處,果真有人面在蜘蛛身上。

前方這一棵是「鵝掌柴」,別名「江某」,據說是因樹種公母不分,故稱之為「公母樹」,取閩南語「公母」的諧音為「江某」。樹高可達20餘公尺,是做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木屐、蒸籠、竹筷、冰棒、火柴棒、環保便當盒的材料。

講到生態,怎能漏掉蝴蝶呢?而且,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裡,有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蝴蝶,天溪園裡因為植物種類多,許多蝴蝶也跟著在此棲息。

接著,沿著內雙溪的溪畔而走,在炎炎夏日下,很有清涼的感覺。

有好幾層的瀑布。今年夏天雨少,瀑布水量跟著銳減,不過也已經很可觀了。

這裡有座溪畔的觀景平台,溪流上緣,還有座石橋,只是對面的步道並未開放通行。

繼續前行,這是一段比較陡的路段。

看到一長串的「鬼桫欏」,也是野外常見的『台灣三大蕨類』之一。

接著看到了幾株「山月桃」,它的果實會依成熟度,有:綠色->黃綠色->橘黃色->紅色的顏色變化。山月桃與一般常看到的月桃主要的不同點為:山月桃花瓣較小、山月桃的花序或向上或向下(月桃則一律下垂)。

繼續往前。這裡有岔路,要隨著導覽員的步伐前進,因為這附近無基地台,手機不通,如果迷路會有危險。

既然是生態園區,難免會有毒蛇、毒蜂現身。依照導覽員的說明,這裡出現的蛇類以無毒居多,偶爾會出現雨傘節或眼鏡蛇,這時候手邊的木杖就很管用了。

前面又看到幾棵楓香,部分樹葉已經轉紅,點綴在翠綠的山林中,有秋天的感覺了。

園區內大小岔路相當多,而且路口都無指標。來到了一個四岔路口,終於比較能理解『團進團出』的用意了。

這個四岔路口,正是今天行程路徑的制高點,往後都是下坡路段了。

前面看到了一棵「野鴨椿」,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常見到的樹種,它的果實是野鳥喜歡的食物,紅色的果莢迸出黑色的種子,鮮明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有同行團友在地上撿了好多紅葉,這是「水紫樹」的落葉。

這棵就是「水紫樹」

又看到蕨類,一整排沿著山壁而長。

另一邊則是一整排的竹林。

往前看到這幾棵很特別的「雙扇蕨」,它最大的特徵,就是葉片兩叉開裂數次,配上長長的葉柄,看起來就像是破碎的雨傘,因此也俗稱「破傘蕨」。

接著在地面上、路旁角落看到了一大片樣貌小巧可愛的「小毛氈苔」,它的葉片會向四方水平展開,看起來像蓮座排列般。

不過,小毛氈苔可是一種草本食蟲的植物喔!它的葉緣及葉面都長滿了細密的腺毛,這些細毛會分泌黏液來捕捉昆蟲。

附近的地面上,看到長滿了「曲尾苔」,這是苔癬的一種。這些植物,都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有東北季風吹襲所造成的潮濕環境的表徵,也是園區復育成功的成果。

曲尾苔常是小型昆蟲的食物,走在路上,還真不忍踩它呢!

這裡也看到了生命的強韌力量,路旁的大樹,自然的樹根穿破人造的柏油路面而出。我們常說『人定勝天』,樹根要告訴我們『樹定勝人』。

這條階梯並不是我們行程的路徑,階梯上長滿了青苔,不知前方的景觀如何?

回到我們先前經過的小橋。我們先前過了橋往前行,環繞一圈後回到這裡。

回到小池塘。

路旁看到幾棵開著小白花、結著小紅果的「接骨草」。針對風濕疼痛、跌打損傷,中醫常以接骨草入藥,用於祛風除濕、活血散瘀。

繼續往前走8字形路徑的另一個小圓圈,我們要前往今天的最後一個據點「天溪瀑布」。

大板根穿石而過。

路上看到一片大型的活靈芝,很稀奇、很珍貴呢!

轉個彎,下面就是「天溪瀑布」的觀景平台了。

「天溪瀑布」來了。瀑布由左右兩個石縫中竄出,形成雙瀑奇觀。

天溪瀑布源自內雙溝溪,穿過崖壁而切出上下奔騰的兩道水流,急湧而下的溪水轟轟作響,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走到這裡彷彿被洗滌、淨化一身的疲憊。

瀑布旁有一大片的沙岩崖壁,是地質學的活教室。

瀑布平台旁,有一座土地公廟,默默地祈求地質穩定、默默地保佑著遊客。

我們在此停留片刻,大口吸收芬多精及負離子,全身舒暢、精神百倍。這個觀瀑平台適合拍照,團友們紛紛拍照留念,我們的導覽行程也接近尾聲。

離開觀瀑平台,爬一個小坡。

不到3分鐘,就回到一入園長滿青苔的石板平台,我們的行程就在此畫下句點,全程約2小時(不含影片欣賞)。

導覽員清點人數,一一送我們離開。

回到「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今天參加了這個免費的導覽行程,全程見證天溪園復育成功的豐富生態環境,也認識了許多有趣的植物、昆蟲,真是值回票價(其實根本沒買票呢!)。


※※※

【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官網(點選連結)

<門票>:免費參觀,需參加導覽、團進團出,最晚須於20天前上網申請。

<交通>

<自行開車>:從台北市至善路,行經故宮博物院後至外雙溪,右轉聖人橋,沿著至善路三段336巷,上行約1.5公里,可至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備有免費停車場,約可停10~12輛汽車。

<大眾運輸>:可從捷運劍潭站搭乘小18公車至聖人瀑布/聖人橋站下車,經聖人橋後,續行約1.5公里,可至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