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歲末感恩的季節。
回顧今年,雖然忙碌,卻過得多采多姿。
無法把美好的點滴一一記錄下來,所幸閱讀時看到一些充滿興味的故事,可以趁假期寫一寫,和大家分享。
如果您不嫌小孩寫的東東太枯燥的話,就請先別轉台,因為這小故事,您也許沒聽過喔。
說到心理學,一定沒有人不知道S-R (Stimuli-Response) 研究的哈佛著名行為學大師 B.F. Skinner。 談到語言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寫 Syntax Tree,影響當代語言學至深的前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 Noam Chomsky。
他們各在心理和語言學發展史中,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但一定沒有人知道,兩位大師間,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故事要回到1913年, 從 John Watson寫了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st Views It 之後, 行為主義成為20世紀前半段美國心理學的主題的這件事講起。
美國語言學受到早期歐洲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影響,逐漸發展結構語言學,把研究主題從比較一種語言的時代轉變,改為分析同時期不同語言間的相同特性。到了1930年代,Bloomfield 同時採縱橫剖面,比較所蒐集各種語言資料與拉丁與法文演化的關係。19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需要許多精通各種語言的軍官來蒐集情報,美國政府了解這項需求,便用Bloomfield的研究,結合近半世紀來行為學的理論,創立了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 (ASTP),快速發展德、法、義、中、日文的教學。
一年內,全美有 53 所大學採用這套方法來培育語言人才,這也是Army Method的由來。戰後,這套Army Method藉由結構語言學架構和ASTP的資料逐漸演化成Audio-lingual Method (ALM). 然而,ALM的缺點是,不解釋、不翻譯、不教文法、不重視新語言使用的Context和meaning, 更不教文字,只重覆 drill-practice the same pattern。
1957年,正值53歲的B.F. Skinner 寫了一本書Verbal Behavior, 連結心理學與語言學間的關係。本書主要是對語言做 functional analysis, 分析在各種控制和刺激之下觀察到的語言現象,並推論其心理動機。
同年,29歲的猶太語言學家Noam Chomsky也寫了一本Syntactic Structures. 這也是他在語言學界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的理論書。
因為當時盛傳ALM這套方法深深受了Skinner的Behavioralism 影響,讓 Chomsky 對Verbal Behavior 很不以為然,便在1959年寫了一篇長達 37頁的 Review of Verbal Behavior, 猛力抨擊,把他從每項分析的操作型定義到實驗設計,一項項挑出來攻擊。最重要的是,Chomsky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複雜,不能以做動物實驗觀察到的生理反應,來詮釋人類語言等高階智能活動。
Chomsky的一字一句,得理不饒人,雖然邏輯上嚴謹,辯才無礙,我卻覺得Chomsky 的評論有失偏頗。如果以認識論的體系來分,Skinner屬經驗主義,Chomsky屬理性主義,一個唯物,一個唯心,兩者就算沒有交流,也不至於有衝突。而且,在心理語言剛萌芽的年代, Skinner 的想法就算不完整,至少設計實驗來驗證他對語言的假說,而Chomsky只是用理論來推衍理論而已。
最可惜的是,在被Chomsky大肆攻擊之後,Skinner從不為自己的理論辯駁,而Chomsky這篇強而有力的文章,就像投了一顆炸彈一樣,在學界中爆開。從此,學者視行為主義為畏途,沒人願意繼續Skinner的研究。而心理學也逐漸發展出Cognitive Psychology和Neuro Psychology這些新路線。
事情發展至今,這往事早已被學界的人遺忘了,古典論者自結構語言學以來,專注於Syntax, Semantics, 和Phonology的研究,應用語言學的重點,在發展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discourse analysis, social linguistics, 和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沒有學者願意做跨心理語言兩個領域的深入研究。而後來的語言教學法,也不再以Audio-lingual Method (ALM)為主流,而是以溝通式為主的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為趨勢。
然而,在這些年來,CLT也遭遇到許多瓶頸,不是課程雖豐富,卻沒連貫性,成效不高,就是沒有深厚的理論架構做基礎,在遇到學生學不好時,學者找不出解決辦法,更不知問題出在哪兒。
小孩認為,問題就出在當初 Skinner 被一腳踢開之後,心理學和語言學沒有整合。這是個悲劇,卻也是契機。
(待續)

- 14樓. nothing special2011/04/01 10:53無法給你個info只好留言到此
談到大腦思考的方式
昨天在圖書館借到一本書 Descarte's Error
我想這個主題 接近「小孩」的本科吧?! google 一下. 不彷瞧瞧.謝謝NS姐姐的好觀點
笛卡兒的 Cogito ergo sum 和當代神經語言學 認知科學
甚至資訊管理系統 都脫不了關係
我覺得就發生學來說 曾經以任何形式存在世上的個體
如 未經人世的胎兒 失智老人 中風卻能發音的病人
即使不能以思考來證明存在 也不能代表他們不存在
更不能用他們的存在與否來證明 Descarte's Ontology不完備
古代哲人的思考與我們大不同 但在歷史洪流中 也在建構當前的我們
微觀巨觀的宇宙 都在人的大腦裏 [規則演繹規則-->實驗證明假設]
姐姐喜歡Calculus, 應該讀過Zeno's paradoxes吧?
可愛小孩 於 2011/04/05 06:58回覆 - 13樓.2011/01/29 15:35好文
很早就開始看你的格,常有叫人停下來深思的文字。謝謝你,在一片喧嘩八卦之中,堅守著溫柔的清明。謝謝野米。
你的文字功力很深,從悲天憫人出發,透著世事的洞明,來啟發人心。更令人讚佩的是,你以精簡的極短篇,不用華麗的辭藻,卻能鋪排出五彩繽紛的意象,及餘音繞樑的哲學問答。
真羨慕你的才氣。
可愛小孩 於 2011/01/31 23:59回覆 - 12樓. crystalsun2011/01/27 15:32我自己學語言的經驗是兩者可以互補
語言其實有很多規則相通,所以學了一個語言家族裏的某一個語言後,要學第二種就很快了,這時候經驗與練習更重要。就像我一個德國舊同事移民到挪威,聽說三個月內就可以在台上以挪威文作簡報。
學中文的外國人更是有趣,他們很多都不太識中文字,可是可以言語溝通,可見得處於一個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有人學英文可能文法不錯,可是發音不好,讓人常常聽不懂,也是交談的障礙。我覺得要學好語言,跟聽覺關係密切,所以跟音樂有關聯。有些人可以辨別細微的發音差別,有些就沒辦法,類似對音準的敏感度。
以上是個人經驗談啦!
祝福你們闔家新年萬事如意!!
crystalsun分析得真好。處於一個語言環境,從聽、說開始學,流暢度的確會提高。但meaningful encountering的次數要夠多,大腦才能針對聽到的語料做分類。包括L2 (second language) 與L1關聯性比對(e.g., phonetic,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features),與過去經驗比對,等等。
學語言和音樂一樣,都會用到procedural和semantic memory. 實驗證明,能正確複頌L2 的句子愈長,語法愈複雜,代表L2 competency愈高。這和對音準的敏感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祝妳和彥子兔年行大運,闔家幸福圓滿!
可愛小孩 於 2011/01/28 11:15回覆 - 11樓. 提琴2011/01/22 14:52從音樂的角度來看
感覺上,鈴木教學法,就是音樂界的Skinner 法,而此法也培植了不少音樂天才,在他們還小到不懂看譜的情況下,就能聽音辨位的拉(e.g.小提琴)出一拖拉庫的世界名曲。
傳統音樂教學,則要學習艱深的樂理,頗像Chomsky method.
這又好像跟我們的“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能扯上一點邊。
如果又能聽音辨位,又有理論基礎(如莫扎特),那就可以成為曠世奇才,作出的曲子可以傳世不朽了。 - 10樓.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2011/01/10 20:51問好
好友 氣候變化無常請保重身體 我沒有美美的圖片 但我有顆最真心的祝福 新年快樂兔年闔家平安 您很久沒有新作品 加油 盼望您有更多新作 - 9樓. VS Always2011/01/08 13:28牙牙學語
孩子的牙牙學語就很 Skinner 啊 ~
我的外語學不好看來要怪 Chomsky 先生 : )
- 8樓. 【無★言】家喻戶曉的中國人2010/12/29 06:41唉!
妳說「一定沒有人不知道」及「相信大家也都聽過」,我完全沒聽過,不知道.唉!世界太大,學問範圍太廣.縱使天才,在他的領域叱吒風雲,與整個人類所累積的知識相比,也僅是片鱗半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洵非虛言. - 7樓. Gary Y. C. LIN2010/12/25 12:14精彩的文章
小孩的文章很棒,我很喜歡。
心理學不但跟學習語言有關,更主控了金融投資的成敗。
傳統的經濟學研究,只關心價格與數量,
而較少關心人的有限理性與心理偏誤,這也是近年來行為財務學興起的成因。
OK! 時值佳節,祝小孩耶誕快樂喔~~~
Gary Y.C. LIN ^_^ - 6樓. nothing special2010/12/21 22:26language shapes the thought
語言與心理
怎麼會沒有關係?!!True. FYI, there are some evidences showing that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 trying to shape thinking path through extrapolation or using online corpus to analyze data. (In chronical order...I'll reply in your guest book.)
可愛小孩 於 2010/12/22 04:23回覆 - 5樓. blue phoenix媽的多重宇宙2010/12/20 22:15吼妳忘了哦
不當校長很久了哦
我說的是在大學兼課一事
blue phoe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