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耕莘暑期文藝營的宣傳活動之一─溫羅汀書店介紹,我負責寫誠品台大店。那時因為有時限,寫得有點簡略。其實說了半天,誠品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把閱讀和戀物癖做了更加緊密的結合,為閱讀購書增加了時尚感。我的筆記本中毒症就是誠品造成的Orz。令人傷心是,讀書人跟鈔票的結合並沒有更緊密啊......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
網址:http://www.eslite.com/index.aspx
建議參觀時段:百無聊賴的下午
建議參觀人數:一人,最多二人,以不致彼此干擾為前提
應該如何介紹一家連鎖書店呢?比起獨立書店,連鎖書店本身似乎就是少了那麼一分個性和傲骨,身為連鎖書店其中的一家分店,感覺更是面目模糊。到處都看得到誠品,區區一家分店,有什麼希奇呢?
然而,誠品台大店確實有一項其他分店沒有的光榮紀錄:在死亡店面撐了十三年。
這話絕無虛假。在1996年台大店開幕之前,新生南路三段98號的店面先後開了三四家書店,卻沒有一家撐得過一年。在誠品之前的山海書城,乍看之下也是有模有樣,卻還是難逃下台一鞠躬的命運。畢竟公舘區書店林立,競爭激烈,正對台大正門口的位置想必店租頗高,要在那裏生根確實不容易。然而誠品卻屹立不搖,光憑這點就值得鼓掌了。
當初它開幕的時候,敝人的好友略帶遺憾地評論:「書有點少。」這也無可奈何,因為比起當時另外兩家分店,誠品敦南和誠品天母,台大店的面積確實小了些。但是請注意一件事:它是「第三家」誠品。那時,標榜藝術、人文、專業的誠品崛起還不到十年,青年學子們仍處於聽到誠品會興奮的年代,而敦南店和天母店都太過遙遠,兼之處於非常高貴的地段,造成心理和現實上的距離。台大誠品的開幕,就像原本遙不可及的公主搬到隔壁來住一樣。雖然是小一號的公主,氣勢稍弱,卻親切多了。此外,誠品強調的菁英價值,和台大的一般形象一拍即合,因此奠定了誠品台大店在公舘區的穩固基礎。
筆者曾經很困惑,為什麼誠品除了書之外,還要賣很多讓人不知該如何使用的東西。例如漂亮得寫不下去的筆記本,畫著名畫的餐巾紙,快要退出江湖的紙本相簿,還有充滿古典氣息的封蠟,價錢是文具店兩倍的原子筆……仔細思考之後,其實這些東西的最重要功用不是銷售,而是搭配店內低調沈靜的裝潢,以及豪華的精裝書和原文書陣容,營造出「文人雅士」和「菁英主義」的氛圍。在這裏不但可以大大方方坐下來讀書,不用像其他書店一樣辛辛苦苦擠在書架前面;最重要的,閱讀不再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而成為酷炫的經驗,連帶為顧客帶來尊榮的感受。跟公主來往的人,自然也是貴族,這就是誠品給人的感覺。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曾經說過,誠品要做的不只是賣書,更要帶動閱讀的風氣。創造優雅的閱讀環境,就是他實踐的方式。大致上,我們可以說他相當成功,同樣一本書,在誠品買和在其他書店買,在顧客心中始終有些微妙的差異。然而,畢竟商場無情,誠品終究要面對盈虧的考驗,為了創造利潤,爭端也日漸增加。從誠品卡轉卡風波,書本上架月結制爭議,還有多角化經營商場,引起的批評從來沒少過。
平心而論,賣書原本就是生意,要求生意人不求盈利也未免奢求了些,只是對長期顧客而言,感覺就像失去一位老友,加倍不是滋味。當誠品台大店改裝之後,一樓的雜誌區移到二樓,原本的區塊變成賣牛仔衣飾。據說,改裝完畢後,有人一進來就大叫:「這不是誠品!」那種心情一定是大受打擊吧。
往好處想,書店一進門就賣牛仔褲,雖然有些不倫不類,至少牛仔褲跟大學生仍是習習相關。若是像信義店一樣,樓下全是賣家具珠寶和名牌包,違和感一定更強烈。至於地下一樓的書區,滿滿的原文書和人文、設計書籍仍然值得一觀。就筆者個人而言,那一架子的推理小說就像寶庫一樣。台大店面積小,加上位於學區,這兩點讓它得以大致維持原來的面目。
實不相瞞,曾經有一段時間,進入誠品會給筆者帶來一些壓力。看到滿坑滿谷我從沒看過,八成也看不懂的書,深感自己才疏學淺,不夠優雅,不配進入公主的家門。現在終於理解公主也要吃飯的道理,心情放鬆許多。就讀者的立場,不妨將商業化與否的爭端暫時拋諸腦後,無事可做又焦躁不安的時候,到誠品一遊,找一本有興趣的書,再找個舒適的座位,用自己的步調,在悅耳的音樂和怡人的燈光下,盡情享受閱讀之樂。看完之後,保證可以神清氣爽地走出店門,即使方才讀的是血流成河的恐怖小說。菁英不菁英,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