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難怪會生病!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體大解密
2012/07/29 10:25
瀏覽42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精選內容》養生,跟著大自然做就對了!
    • 2012-07-10
    • 中時樂活
    • 作者:李杰、劉琰

     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統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人體內部環境的統一性,又注重人與外界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性,而這樣的天人關係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命題。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所以,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四時氣候、地理方位等均會對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造成深刻的影響。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

     一年四時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節律性變化,人體也會相應地產生適應性的變化。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所能調節的極限,或者身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有些時令性的好發疾病或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節傾向。

     天氣炎熱,則氣血運行加快,腠理(皮膚與肌肉組織之間的間隙)開泄,汗大出;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這充分地說明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證(對應為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替時發作或加劇。

     所以,人必須要去順應自然變化規律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人要主動地去與天合、與天應,於是產生了順時養生、同氣相求等原則。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這樣解釋的:「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在民間,這種順時養生的道理其實早已廣為流傳,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這句熟悉的民諺,正是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指導下,具體的膳食保健養生措施。生活常識中蘿蔔有寒涼之性,生薑屬溫熱之品。一般人都認為夏季酷熱理應多食寒涼,冬季嚴寒常食溫熱為宜,其實不然。中醫認為夏季酷熱時人體陽氣即外散,陰寒則積於內,過食寒涼易患腹瀉之病,而生薑有散寒助陽的作用,可防止過寒傷身,夏季常食理所當然。反之,冬季嚴寒時人體陽氣收閉於裡,過食溫熱易助陽生火,易患便祕、口舌生瘡之疾,而蘿蔔能清熱下氣,生津養陰,可防止過熱傷身,冬季食之於人有利。再者,蘿蔔以秋冬季成熟者為最佳,打霜(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時節的蘿蔔更是清甜可口;而生薑則盛產於春夏之季。

     順應大自然的安排,減少人工食物的食用,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至理,如今也漸漸成為人們指導養生的方法。那麼,今天我們應如何按順時養生的原則去展開膳食保健等養生活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相信自然天賜。生活中以自然生長的時令食物為主體,儘量少食或不食非當季或人工配製、含化學合成物的食品。

     生病時,白天病情通常比較輕?

     天地有五運(金、木、水、火、土)六氣(風、熱、火、濕、燥、寒)的節律性週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月節律,而且還有日節律。

     人體氣血陰陽運動不僅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也隨著晝夜的變化而發生節律性的變化。如人體的陽氣,隨著晝夜陽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等變化而出現規律性波動,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一般而言,在病理上,當我們生病時,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週期性的起伏變化。《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故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早晨神志清爽)晝安,夕加夜甚。」

    按照身體週期的變化,人體有一套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大致總結為以下24小時

    01:00 人體進入淺眠階段,易醒,對痛覺特別敏感。

    02:00 體內大部分器官處於一天中運作最慢的時刻。但是肝臟此時卻在緊張地工作,為人體排毒。

    03:00 全身處於休息狀態,肌肉完全放鬆。

    04:00 血壓最低,人體腦部供血最少。所以,此時老年人容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05:00 經歷了一定時間的睡眠,人體得到充分休息,若於此時起床,則顯得精神飽滿。

    06:00 血壓開始升高,心跳也逐漸加快。

    06:30 起床。

    07:00 體溫開始上升,人體免疫力最強。

    08:00 皮膚有毒物質排除殆盡,性荷爾蒙含量最高。

    09:00 皮膚痛覺降低,是就醫注射的好時機。

    10:00 精力充沛,最適宜工作。

    11:00 精力最旺盛,人體不易感覺疲勞。

    12:00 經歷了一個上午的工作,人體需要休息。

    13:00 此時胃液分泌最多,胃腸加緊工作,適宜進餐,人體稍感疲乏,需短時間休息。

    14:00 人體應激能力(身體受到刺激時產生的應變反應)下降,全身反應遲鈍。

    15:00 體溫最高,工作能力開始恢復。

    16:00 血糖升高,臉部最紅。

    17:00 工作效率最高,肺部呼吸運動最活躍,適宜進行體能鍛煉。

    18:00 人體痛覺再度降低。

    19:00 血壓略有升高,此時人們情緒最不穩定。

    20:00 記憶力最強,大腦反應異常迅速。

    21:00 腦神經反應活躍,適宜學習和記憶。

    22:00 呼吸開始減慢,體溫逐漸下降。

    23:00 睡眠,身體功能處於休息狀態,一天的疲勞開始緩解。

    24:00 進入睡眠狀態,充分恢復體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般而言,東南土地卑弱,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體格多壯實。人們長期生長在特定地理環境之中,逐漸形成了機能各方面的適應性變化。

     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人體生理機能難以迅速發生相對的適應性變化,故初期會感到不太適應,有的甚至會因此而發病。所謂水土不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症狀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泄瀉或月經不調等等,而在《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也有「不習水土,必生疾病」的記載。

     對於水土不服,我們推薦用藿香正氣丸(水)預防或治療,藿香正氣丸(水)是一種常用的中成藥,其主要成分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蘇、白芷、陳皮、桔梗、白朮、厚朴(薑炙)、法半夏及甘草。

     在臨床上,由於藿香正氣丸具有解表(中醫稱服藥而使病人出汗、袪風退熱)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所以一般多用來治療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導致的霍亂吐瀉、發熱惡寒、頭痛身重、胸膈滿悶及脘腹疼痛等症。

     在水土不服的各種症狀當中,尤以腹瀉最為常見,其原因往往是由於飲食上出了一些問題所導致,此時如果用藿香正氣丸(水)來「正氣」,通常對治療腹瀉會有不錯的效果

     (更多精采內容,請詳見柿子文化出版《難怪會生病!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體大解密》)

難怪會生病!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體大解密

  • 2012-07-10
  • 中時樂活
  • 作者:李杰、劉琰

書名: 難怪會生病!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體大解密
作者:李杰、劉琰
出版商:柿子文化
出版日:2012/06/30

史上最有趣!中醫知識原來可以這樣解!
肝如霸王、腎比黛玉、心如南帝一陽指、肺是肅殺的白虎星君……
經典角色粉墨登場、入木三分的比喻解說,絕不冷場。
.心是五臟六腑的大王、脾是五臟裡的孤家寡人、三焦是人體的小山峽、肝是身體的血庫……
.膀胱是全身水府的開閘工,不能把它小看成只有儲存尿液或排尿的地方!
.脾若是人體的大糧倉,那麼胃就是把飯煮熟的大鍋子。
.心與肺的關係,就好比羅馬教皇和紅衣主教,一個是精神領袖,一個是能幹的左右手。
.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好比四兄弟,一團和氣身體才會好……

 兩眼乾澀又昏花,手腳麻木不能動,原來是你的肝出問題!?

 肝居陰位為陽臟,體陰用陽秉性剛,五行屬木應春氣,功主疏泄把血藏,筋目爪淚與肝應,肝氣條達氣血暢。

 肝如霸王,又比虞姬,是人體最重要的血庫

 提到中醫的肝,總會使我想到西格夫里?薩松的名句:「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細嗅薔薇。」肝是剛猛的,猶如猛虎勇往直前,同時肝也是陰柔的,猶如薔薇柔弱溫婉。小時候看梅蘭芳大師的京劇《霸王別姬》,故事中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成為了中國古典愛情故事中最經典、最盪氣迴腸的燦爛傳奇。今天重新談論這個典故,是為了引入我們中醫所說的肝的特點,肝,就是同時具有霸王的將軍剛猛,和虞姬百媚柔情的臟器。

 人的血液就像江河水一樣,長年不息地奔流回轉至身體中的各條小支流來濡養我們,而大的河流邊常會修築一些水庫用來儲水,調節乾旱時節的水源供應,減少水資源的流失浪費。人體內也有這麼一個儲存血液、調節血量、防止血液無故流失浪費的血庫,她就是肝。

 為什麼會氣到「臉紅脖子粗」?

 中醫認為肝可以將一定的血貯存於肝內,以供身體各部分活動時所需,另外,它還能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恆定的,但隨著我們每天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以及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身體各部分的血量也隨之有所改變。比如吃過飯後,身體的血液就會集中到腸胃去幫助食物消化,人們就會覺得懶洋洋的不想動,這便是午飯後小憩的原因了。《素問?五臟生成篇》說:「人臥血歸於肝。」講的就是人在靜止狀態下,血液分布在四肢的比例會較少,大多都回到肝這個血庫裡面待命去了。

 至於情緒的波動帶來血量的變化則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形容一個人生氣了,我們都會怎麼說?「臉紅脖子粗」,為什麼會臉紅?脖子粗?是因為氣血上湧到了面部,致使血脈暴張,才會顯得臉紅,脖子也變粗了。

 另外就是季節變化。夏天的時候,烈日炎炎,血得熱則行,面色大多顯赤紅,而到了寒冬,萬里冰封,血得寒則凝,面色則多顯白。由此可見,當人的身體活動劇烈,情緒激動時,把儲存的血液向身體外周輸布;當人體處於安靜休息狀態,情緒穩定時,將多餘的血液收攝回來,這就是肝調節血量的功能,當然,這一功能是以肝能貯藏血液為前提的。

 如果肝臟有病,儲藏的血量減少,那麼受其濡養的臟器以及人的身體就會出毛病,比如肝血不足會出現兩目乾澀昏花。有些人到中年,眼睛看東西也模糊了,眼睛很乾澀,一點水分也沒有,民間說「四十四,眼長刺」,就是形容這種乾澀帶來的不適,通過剛才介紹的肝臟藏血功能,用補肝養血的中藥來調節此病,效果不錯。

 乾眼症

 這裡來談談乾眼症。當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燒灼感,出現視物模糊、疲勞、畏光、視力波動,以及頭痛、煩躁、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能耐受有煙塵的環境等情況時,中醫稱為白澀症或乾澀昏花症。常見於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虛火上炎者,或長期閱讀、佩戴不合適的眼鏡、空氣污染等刺激所致,此外,老化也是致病因素。

 目前,乾眼症的治療,西醫主要是針對症狀和局部用藥為主,多採用人工淚液等替代物來補足分泌不足的淚水,改善臨床症狀,對潛在病因未予治療,尚不能從根本上取得治癒效果。實例證明,反而中藥對乾眼症有更好的療效,比如我們常用的菊杞明目茶、百合麥冬紅棗粥等食療方法。

 好用的處方箋

 .百合麥冬紅棗粥

 【組成】百合十五克,麥冬十五克,薏苡仁二十克,紅棗(去核)五個。將上述食材洗淨,共同煮粥食用。

 【功用】百合滋陰降火,麥冬養陰潤肺,薏苡仁利濕健脾,紅棗補氣 養血。

 【主治】防治乾眼、緩解視力疲勞。

 .菊杞明目茶

 【組成】菊花茶中加入枸杞浸泡十分鐘左右服用。

 【功用】菊花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枸杞有滋補肝腎,益精養血,明目消翳之效。

 【主治】肝腎不足,陰虛內熱之證。雙目乾澀,內熱旺盛等症狀。

 手腳麻木、痙攣、疼痛

 當血不能濡養筋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想像一下睡覺久壓手腳後的麻木是何等的痛苦,所以筋脈氣血不通暢是很難受的。

 《黃帝內經》有「筋痹」一病,乃因人體正虛,風寒濕熱之邪客於筋脈,或外傷於筋,或痰濕流注筋脈,氣血閉阻,致出現筋急拘攣、抽掣疼痛、關節屈曲不利、腰背僵直、步履艱難的情況。

 這種疾病多在春季時發病,發病年齡則以中老年居多,凡筋脈痹阻,以屈而不伸、筋攣節痛(骨節疼痛)為主症者,均應屬本病。對應西醫的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頸椎病以及一些創傷、慢性勞損等因素引起的肌腱沾黏而活動不便的病症,都歸因於體內的血不能濡養筋脈致使筋脈氣血不暢。

 好用的處方箋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頸椎病外用方

 【組成】生地、熟地、川斷各二十克,獨活、狗脊、當歸、丹蔘、桃仁各三十克,木瓜、川牛膝各十五克。若遇陰雨天加劇,得暖則舒,加薏苡仁三十克,桂枝、麻黃各十五克。如 見遇熱痛甚,伴見胸脅苦滿、口苦咽乾、面色灰垢或萎黃,加六一散三十克,連翹、梔子、杏仁、防己十五克。若見肢體刺痛拒按、固定不移、面色晦滯,加桃仁、乳香、沒藥、元胡各二十克。煎水薰洗(薰蒸或清洗)患處。

 【功用】養血活血,補益肝腎,舒筋通絡。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